时间:2019-03-15 22:41:30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书过善人事
(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羸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赒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一册,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阖户罢市——阖户:全家
B.亟出慰之曰——亟:急速,赶快
C.以振饥耗其半——振:通“赈”,救济
D.一乡被其患——被:遭受,蒙受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属于过善人的善举及善举给人的启示的一组是(? )
A.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利,遂复其初/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B.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C.人何惮而不为善哉/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
D.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主动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B.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安居乐业。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过善人又遇上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做天下大事,如果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那么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斜线“/”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句子断开。
先 生 挺 然 以 一 身 肩 其 任 弭 变 之 智 与 恤 难 之 仁 兼 至 究 亦 无 损 于 其 家?
参考答案:1.A
2.D
3.B
4.①大家因饥饿前来讨饭,(我们)应当商议解决你们吃饭(问题)的办法,请允许我同诸位父老商议一下。②我认为这只是过老先生勉励子孙做善事的言论罢了。如果事先就存有获得回报的心理,那么就会计较利害得失,一定不会损耗自己的家产来求得仁义。
5.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张 平 传
张平,青州临朐人。弱冠寓单州,依刺史罗金山。金山移滁州,署平马步都虞候。太宗尹京兆,置其邸。及秦王廷美领贵州,复署为亲吏。后数年,有诉平匿府中钱物,秦王白太宗鞫之,无状,秦王益不喜,遂遣去。太宗怜其非罪,以属徐帅高继冲,继冲署为镇将。平叹曰:“吾命虽蹇,后未必不为福也。”
太宗即位,召补右班殿直,监市木秦、陇。平悉更新制,建都务,计水陆之费,以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渭达河,历砥柱(山名)以集于京。期岁之间,良材山积。太宗嘉其功,迁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场。旧官造舟既成,以河流湍悍,备其漂失,凡一舟调三户守之,岁役户数千。平遂穿池引水,系舟其中,不复调民。有寇阳拔华者,往来关辅间,为患积年。朝廷命内侍督数州兵讨之,不克。平遣人以好辞说之,遂来归。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凡九年,计省官钱八十万缗。
平好史传,微时遇异书,尽日耽玩,或解衣易之。及贵,聚书数千卷。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平召至第,为设馔劳之,曰:“公等不幸,偶罹斯患,慎勿以前为念。”给以缗钱,且戒从式善视之。未几,遇赦得原,时人称其宽厚。
论 曰 太 宗 居 潜 左 右 必 求 忠 厚 强 干 之 士 及 即 位 修 旧 邸 之 功 陈 从 信 张 平 等 六 人 者 咸 备 任 使 又 皆 畀 以 兵 食 之 重 寄 而 各 振 举 其 职 焉 有 足 称 者 矣 然 平 不 修 旧 怨 庶 几 进 于 士 夫 之 度。从信所进邪佞以术蛊惑上心,犹不免于近侍之常态欤!
(选自《宋史·张平列传》)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白太宗鞫之?鞫:审问? B.秦王益不喜?益:渐渐
C.微时遇异书?微:年幼? D.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董:督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河流湍悍?申之以孝悌之义
B.系舟其中?其皆出于此乎
C.计水陆之费?是谁之过与?
D.为设馔劳之?何以伐为
7.下列各句中补充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
A.及秦王廷美领贵州,复署(张平)为亲吏? B.秦王益不喜,遂遣(张平)去
C.(阳拔华)为患积年? D.后(张平)悉被罪配京窑务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平曾在秦王手下供职,最初应该是颇受信任的。后来有人指控他暗中贪污,可是查无实据,但张平还是被秦王遣离了。
B.张平在采办秦、陇林木时改革了旧制,在造船场想办法减轻百姓的劳役,用和平方式解决盗贼问题,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C.张平为人宽厚,曾经有郡吏侮辱他,后来这些郡吏犯了罪被发配去做苦力,张平知道后以德报怨,并嘱咐儿子善待他们,想方设法赦免他们。
D.作者在最后一段议论中,扬张抑陈,是就其人品而言的,但从他们的工作能力来说,评论者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4分)
论 曰 太 宗 居 潜 左 右 必 求 忠 厚 强 干 之 士 及 即 位 修 旧 邸 之 功 陈 从 信 张 平 等 六 人 者 咸 备 任 使 又 皆 畀 以 兵 食 之 重 寄 而 各 振 举 其 职 焉 有 足 称 者 矣 然 平 不 修 旧 怨 庶 几 进 于 士 夫 之 度。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平以好辞遣人说之,遂来归。
②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
参考答案:
5.C
6.C
7.D
8.C
9. (1)论曰/太宗居潜/左右必求忠厚强干之士/及即位/修旧邸之功/陈从信/张平等六人者/咸备任使/又皆畀以兵食之重寄/而各振举其职焉/有足称者矣/然平不修旧怨/庶几进于士夫之度。(“陈从信/张平等六人者”处可断可不断,每错、漏3个扣1分,共4分)
(2)①张平派人去用好话劝说他,于是盗匪就归附了。( “说”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②张平的儿子从式刚好去督察那里的工役,发现了他们,就把这事告诉了张平(“适”1分, “董”1分,,句意通畅1分)
本题解析:
5.微:地位低贱、卑微
6.C项中都是作为结构助词,“的”的意思。A项第一个是介词,“因为”;第二个是介词, “用”。B项第一个是代词, “它”;第二个语气词, “大概”。D项第一个是介词,“替”;第二个是语气词,“呢”。
7.应该是“郡吏有侮平者”
8.不是“这些郡吏犯了罪”,是因侮辱张平的事被定罪;“想方设法赦免他们”也不是事实。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王梦楼云:“诗称家数,犹之官称衙门也。衙 门 自 以 总 督 为 大 典 史 为 小 然 以 总 督 衙 门 之 担 水 夫 比 典 史 衙 门 之 典 史 则 亦 宁 为 典 史 而 不 为 担 水 夫 何 也?典史虽小,尚属朝廷命官;担水夫衙门虽尊,与他无涉。今之学杜、韩不成,而矜矜然自以为大家者,不过总督衙门之担水夫耳。”叶横山先生云:“好摹仿古人者,窃之似,则优孟衣冠;窃之不似,则画虎类狗。与其假人余焰,妄自称尊,孰若甘作偏裨,自领一队?”?(节选自《随园诗话》)
小题2:《随园诗话》是?(朝代)?(作者)撰写的诗歌理论著作。(2分)
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衙门自以总督为大/典史为小/然以总督衙门之担水夫/比典史衙门之典史/则亦宁为典史/而不为担水夫/何也?
小题2:清?袁枚(袁子才)
小题3:写诗要有自己的风格。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断句关键是要理解句子的大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信息来把握。一是这个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比如句中的名词衙门、总督、典史、担水夫,根据句意而知其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从而知断句。二是这个句子中的虚词,如然、则、而等虚词,则常用在句首。抓住这些,本题断句也就容易了。
小题2:试题分析:《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小题3:试题分析:在这段材料中,作者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借住于王梦楼和叶横山的的话来间接提出。对于这两个人的话,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王说学习他人而学不像,“矜矜然自以为大家者,不过总督衙门之担水夫耳”;叶说即使学得像,“与其假人余焰,妄自称尊,孰若甘作偏裨,自领一队?”然后弄懂其中的意思,就可以概括出写诗要有自己的风格。
参考译文:王梦楼说:“诗人说属于哪个派别,就像是官员说属于哪个衙门一样。衙门自然是以总督衙门为大,典史衙门为小。但是如果拿总督衙门里的挑水夫和典史衙门里的典史来比较的话,那么宁可做典史也不做挑水夫啊。为什么这样说呢?典史官职虽然很小,仍然属于朝廷任命的官员;挑水夫所属的衙门虽然非常尊贵,但是跟他没有任何关系。现在的那些学习杜甫、韩愈而学不像,却得意地认为自己属于著名派别的人,不过是总督衙门里的挑水夫罢了。”叶横山先生说:“喜欢模仿古代诗人的人,学得像,也只是优孟衣冠;学得不像,就是画虎类狗。与其借助别人的余威妄自称大,怎如甘心做一名副将,独自带领一队人马?”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15分)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②顿舍:停驻,休息。③怚(cū)中:粗心。④超距:跳远。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信奔还(奔:逃跑)
B.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及:趁着)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委:托付)
D.王翦坚壁不与战(壁: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入两壁,杀七都尉?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信带领二十万秦军最初也取得节节胜利,但战事深入后走向失败,秦王意识到原先的错误,向王翦认错,重新取用了王翦。
B.王翦尽管有情绪,但当国家需要时,他义无反顾带领军队攻打楚军,这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C.此次秦楚之战规模大,秦王让王翦率领了将近一半的秦兵来攻打楚国,而为了迎战,楚国更是出动了所有全国的兵力。
D.王翦实事求是,重视敌人,做事谨慎,讲究策略,运用闭门不出,等楚军松懈后再主动出击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王翦就以有病为由辞职返回家乡频阳(“因”1分,“谢病”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如果不多多地讨封良田大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固位自保,就反而会使大王因此猜疑我了。(“自坚”1分、 “坐”1分,句意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王翦坚壁不与战”意思是王翦坚守营垒不与楚人交战,“壁”在这里是“营垒,军营”的意思。
小题2:①说的是楚军,③说的是王翦为消除秦王疑心的做法,这两项都与“为将才干”无关;⑥是从侧面间接说明王翦的“为将才干”。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小题3:由原文 “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 可知,“将近一半的秦兵”错。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因”,于是,就; “谢”,辞谢,辞职;“病”,以病为借口。(2)句中“自坚”,使自己稳固,译为,固位自保;“坐”,因……犯罪,这里指因……被猜疑。
【参考译文】
(始皇帝二十一年)秦王向将军李信询问说:“我准备占领楚国,请估计一下要用多少兵力才够?”李信回答说:“不超过二十万。”秦王同样拿这个问题问王翦,王翦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王将军老了,多么胆怯啊!”于是派遣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进攻楚国;王翦也就以有病为理由辞职返回家乡频阳。
(二十二年)李信攻打平舆,蒙恬进攻寝城,大败楚军。李信又进攻鄢、郢,拿下了它们。于是带领军队向西推进,同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便紧紧跟在秦军的后边,三天三夜不停留休息,使李信的军队被拖得疲惫不堪,遭到惨败,两座军营被攻下,七名都尉被杀死;李信逃回。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大怒,亲自去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寡人不采用将军的计谋,使得李信玷辱了秦军的声威。将军即使有病,难道忍心丢下寡人不管吗!”王翦推托说:“我有病,不能带兵。”秦王说:“从前的事已经过去了,不要再说了!”王翦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用我,非得六十万人不行!”秦王说:“但凭将军安排考虑罢了。”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
秦王送到霸上,王翦要求赏赐给他很多良田大宅。秦王说:“将军出发吧,难道还忧虑贫穷吗?”王翦说:“担任大王的将领,即使立了功,终究也是不会得到封侯之赏的,所以趁着大王信用我的时候,只好讨些田宅来作为留给子孙的产业。”秦王大笑。王翦出发后,到了武关,先后派五批使者回去讨封良田。有人说:“将军讨封赏也太过分了!”王翦说:“这个看法不对。大王粗心大意而又不信任人,现在倾尽国内兵力委托我独自指挥,我如果不多多地讨封良田大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固位自保,就反而会使大王因此猜疑我了。
(二十三年)王翦占领了陈以南直到平舆一带。楚人听说王翦增兵攻来,于是调动了全国兵力来抵抗;王翦坚守营垒不与楚人交战。楚人多次挑战,王翦始终不肯出兵。王翦每天只让士卒休息洗浴,吃好喝好,安抚他们;并亲自同士卒一起用饭。过了一段日子,王翦派人探问:“军中在玩什么?”那人回答说:“正在玩投石、跳远的游戏。”王翦说:“可以出兵了!”这时楚军见找不到战机,便向东转移。王翦趁机出兵追赶,命令壮士攻击,将楚军打得大败,一直追到蕲南地区,杀死了楚军将军项燕,楚军于是全线溃败。王翦便乘胜占领了各地城邑。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些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国,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阏yù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鄣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嗓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鄣。”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用事者:主事的人
B.王用之治国赋治:管理
C.秦军鼓噪勒兵鼓噪:击鼓呐喊
D.赵奢既已遣秦间遣:派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又召乐乘而问焉则群聚而笑之
C.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虽董之以严刑
D.先据北山上者胜古之学者必有师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奢“胆识谋略不凡”的一组是(?)
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②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④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⑤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任田部吏时,有胆有识,敢于坚持原则,依法从严惩治了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的主事者。
B.平原君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在国君面前推荐赵奢,让其负责管理全国赋税。
C.面对强秦伐韩,在是否援韩的问题上,赵国应对之策难定时,赵奢力主救韩,表现了非凡的胆识。
D.秦军的奸细潜入赵军营区,赵奢趁此施计,让其被表象蒙骗,中圈套而归,终使秦军大败。
小题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3分)
译文:?
(2)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4分)
译文:?
(3)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您现在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放任家臣而不遵守国法,国家严令尊严就会受损。(3分)
(2)?这段路险阻绵长,(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那将领骁勇的得胜。(4分)
(3)(他或赵奢)派一批善射的弓箭手在距离於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遣:遣送,打发
小题1:A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助词,表陈述;B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以:连词,而/介词,凭
小题1:②句是说赵奢善于理财,已见成效。④句是写赵奢严肃军纪、果断行事,⑥句是写赵奢采纳建议后立即行动,均未能直接表现题干所说的“胆识谋略不凡”
小题1:赵奢依法行事,对平原君并未构成“恶”、“怨”;相反,平原君器重赵奢,也正是因为他执法严明,铁面无私。
小题1:(1)注意“于”“削”的翻译(2)注意 “险狭”“犹”“将勇者的翻译(3)注意“去 ” “军 ”的翻译。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