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22:37:21
1、阅读题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解释全部正的是(?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既来之,则安之。
A. 危险∕颠簸∕搀扶着∕安定?
B. 危害∕扑倒∕搀扶着∕使……安定
C. 不稳定∕扑倒∕搀扶着∕安定?
D. 不稳定∕跌倒∕搀扶着∕使……安定
2、下列“是”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3、下列成语中,属于从《论语》中引申出来的有(? )项
A. 祸起萧墙?
B. 望洋兴叹
C.?井底之蛙?
D.?五十步笑百步
4、本文中,孔子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最有力的话是(? )
A?颛臾是鲁国的社稷之臣
B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 作为家臣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D?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
5、划线部分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孔子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A
4、C
5、类比、比喻、引用;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匣”比作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比作颛臾被季氏消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看守人,虎兕出笼行凶,龟玉被毁,都是看守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含蓄地批评了冉有、季路的失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失去
小题2: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洎牧以谗诛
C.灌夫受辱于居室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失”通“轶”,散失。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C即为通假字,D为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尽量不要凭平时的记忆而答题。把“失去”代入原文不通,“失”应为通假字,通“轶”,散失的意思。
小题2:本题考核的是句式的内容,古汉语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本题例句和选项B都是被动句,A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D判断句。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据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B项中“不以为辱”不符合文意,况后文还有“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之类的语句,事件错误。
【参考译文】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为画线的地方断句,并翻译加曲线的句子。(9分)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离娄上》)
(1)用“/”给画线的地方断句。(3分)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君子之不教子,何也?(3分)
(2)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3分)
参考答案:
(1)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3分)
(2)①君子不亲自教育不肖的儿子,为什么呢?(3分)
②您拿正理正道教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不合正理正道。(3分)
本题解析:(1)读懂全文,把握大意及节奏。
(2)、①把握本句的句式特点,准确理解“之”的意义及用法
②把握本句的句式特点“以”的意义及用法。
【译文】
公孙丑问:“君子不亲自教育不肖的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说:“由于情势行不通。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而无效,(因求之心急,)跟着来的就是愤怒。一愤怒,那反而伤感情了。〔儿子心里这样想:〕‘您拿正理正道教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不合正理正道。’那就会使父子间互相伤感情了。父子间互相伤感情,便很不好了。古时候互相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使父子间不因求其好而互相责备。求其好而互相责备,就会使父子间发生隔阂,那是最不好的事。”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小题1: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故燕王欲结于君
B.而君幸于赵王
C.君何以知燕王
D.今君乃亡赵走燕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臣窃认为其人勇士窃:私下、私自
B.使人遗赵王书遗:留给
C.拜为上卿拜:授官
D.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A介词结构后置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句? D省略句。
小题2: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遗:送、送给。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