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6:26:37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军汜南(驻军)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做边邑)
C.焉用亡郑以陪邻(赔偿)
D.阙秦以利晋(使……减少)
2.下列划线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行李之往来 ②今日之事何如?
B.①夜缒而出 ②秦王还柱而走
C.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D.①吾其还也 ②吾令人望其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国在战争中曾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攻郑国的直接原因。
B.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C.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地焦急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傲横态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但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做了详细交代。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渐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陈书》目录序?曾巩
《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
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齐等书,世亦传之者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也。而其书亦以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佑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箸。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其疑者亦不敢损益,特各书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
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于坏乱之中,苍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者,可谓笃于善焉。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盖此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年,古文遗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者,其传之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史事放逸,乃诏撰次次序、顺序
B.可章示后世文章
C.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事物之一头或一方面
D.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时间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观察等之为此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而其书亦以罕传不赂者以赂者丧
C.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吾妻之美我者
D.则陈之史,其可废乎?其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书》撰写过程异常艰难,历经几十年时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最终得以完成。
B.曾巩等校正者态度严谨,收集多方资料进行比照,对原文存疑之处也会加上注疏。
C.曾巩认为,《陈书》中记录的历史可以帮助求学者了解朝代兴亡的缘由,考证当时的制度,也可以使当时君子的事迹流传后世。
D.曾巩认为,《陈书》一直到宋朝才开始广泛流传,并非是内容不佳,而是因为时运不济。
3、单选题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把长篇小说分成若干章节,每一章节叫做“一回”,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小说叫做“章回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烈火金刚》等。
B.“论”是一种以论证为主要议论方式,以析透彻为宗旨,一般而言,人物论、史论等较庄重的内容大多采用这一文体,如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
C.现代作家叶圣陶、朱自清、周立波、柳青的代表作,依次为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背影》、短篇小说《暴风骤雨》、长篇小说《创业史》。
D.《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是东汉刘向搜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作家的作品编辑而成。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小题。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④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清·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④毒:怨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蔓草被径——覆盖
B.经蒙茸则手披足踏——分开
C.舆者坦步里许——步伐
D.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责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则芜没者十之七矣 故蹊径可寻者希
B.访于众僧 委舆于地
C.过此则山势陡仄 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
D.至崖而反者 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
3.以下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B.又前,列坐岩下
C.唯余足迹是瞻
D.舆者安坐于草间
4.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率众寻,老僧作向导,可见作者一行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作者认为,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抬轿子的人曾几次欺骗作者等人,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时不能被人理解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夫 舆 者 之 诳 即 暴 于 过 客 不 能 谴 呵 而 创 惩 之 也 而 怀 怒 蓄 怨 至 此 况 小 人 毒 正 侧 目 于 君 子 之 道 以 为 不 利 于 其 私 者 哉 此 严 光 管 宁 之 俦 所 以 匿 迹 销 声 而 不 敢 以 身 试 也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郭舒,字稚行。幼请其母从师,岁余便归,粗识大义。乡人、宗人咸称舒当为后来之秀,终成国器。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王澄闻其名,引为别驾。澄终日酣饮,不以众务在意,舒常切谏之。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保完州境。澄虽不能从,然重其忠亮。荆土士人宗庾廞尝因酒忤澄,澄怒,叱左右棒廞。舒厉色谓左右曰:“使君过醉,汝辈何敢妄动!”澄恚曰:“别驾狂邪,诳言我醉!”因遣掐其鼻,灸其眉头,舒跪而受之。澄意少释,而廞遂得免。
澄之奔败也,欲将舒东下,舒曰:“舒为万里纪纲①,不能匡正,令使君奔亡,不忍渡江。”乃留屯沌口,采稆湖泽以自给。乡人盗食舒牛,事觉,来谢。舒曰:“卿饥,所以食牛耳,余肉可共啖之。”世以此服其弘量。
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至是,澄又转舒为顺阳太守,曾密遣兵袭舒,遁逃得免。
王敦召为参军,转从事中郎。敦谋为逆,舒谏不从,使守武昌。高官督护缪坦尝请武昌城西地为营,太守乐凯言于敦曰:“百姓久买此地,种菜自赡,不宜夺之。”敦大怒曰:“王处仲②不来江湖,当有武昌地不,而人云是我地邪!”凯惧,不敢言。舒曰:“公听舒一言。”敦曰:“平子③以卿病狂,故掐鼻灸眉头,旧疢④复发邪!”舒曰:“古之狂也直。昔尧立诽谤之木,舜置敢谏之鼓,然后事无枉纵。公为胜尧、舜邪?乃逆折舒,使不得言。何与古人相远!”敦曰:“卿欲何言?”舒曰:“缪坦可谓小人,疑误视听,夺人私地,以强陵弱。晏子称:君曰其可,臣献其否,以成其可。是以舒等不敢不言。”敦即使还地。众咸壮之。敦重舒公亮,给赐转丰,数诣其家。表为梁州刺史。
(选自《晋书·列传十三》,有删节)
【注】①纪纲:指州郡官员。②处仲:王敦的字。③平子:王澄的字。④疢(chèn):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重其忠亮重:敬重
B.荆土士人宗庾廞尝因酒忤澄忤:违背
C.不往,曾衔之衔:怀恨
D.众咸壮之壮:豪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澄之奔败也②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B.①舒为万里纪纲②请为张唐先报赵
C.①采稆湖泽以自给②以髡为诸侯主客
D.①太守乐凯言于敦曰②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郭舒“忠亮”的一组是(?)
①王澄闻其名,引为别驾?②又劝澄修德养威,保完州境?③舒跪而受之?
④余肉可共啖之?⑤缪坦可谓小人,疑误视听?⑥表为梁州刺史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舒年幼时拜师求学,学习的时间不长,但已经粗略懂得了为人处事的要义,乡里人和宗族人都认为他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B.郭舒认为,自己不能匡正乱世,导致使君王澄失败而逃,于是以不忍渡江为由,谢绝了王澄带自己东下的要求。
C.郭舒被王敦征召担任参军,又转任从事中郎,曾经和王敦密谋^造**,郭舒提出的意见,王敦没有听从,只让郭舒驻守武昌。
D.高官督护缪坦曾请求把武昌城西百姓的菜地设为营地,太守乐凯面对勃然大怒的王敦不敢说话,郭舒却毫不畏惧,直言进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4分)
(2)乡人盗食舒牛,事觉,来谢。(3分)
(3)乃逆折舒,使不得言。何与古人相远!(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