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3-15 16:26:3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敏求字次道,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预苏舜钦进奏院会,出签书菜庆军判官。王尧臣修《唐书》,以敏求习唐事,奏为编修官。持祖母丧.诏令居家修书。卒丧,同知太常礼院。
石中立薨,子继死,无他子。其孙祖仁疑所服,下礼官议。敏求谓宜为服三年,当解官,斩衰。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加集贤校理。从宋庠辟,通判西京。为群牧度支判官。坠马伤足,出知亳州。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大常寺。
英宗在殡,有言宗室服疏者可嫁娶,敏求以为大行未发引,不可。逾年,又有言者。敏求言宗室义服,服降而练,可嫁娶矣。坐前后议异,贬秩知绛州。王珪、范镇乞留之,使成实录。神宗曰:“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然敏求议初不误,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是岁,即诏还。
徐国公主以夫兄为侄奏官,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如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出之颍州。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未听。
会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敏求封还词头,遂以本官右谏议大夫奉朝请。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安石愈怒,罢文仲。人为敏求惧,帝独全护之,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邓润甫为帝言:“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羌,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乃加敏求龙田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礼部侍郎。?(《宋史·敏求列传》有删节)
[注]①斩衰:丧服名,衰(cuī)通“縗”。“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②大行:指皇帝的葬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其议是:赞同
B.集贤校理加:升任
C.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之去:离开
D.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人心因:利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敏求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①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
②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
③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
④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
⑤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
⑥乃加敏求龙图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⑤⑥
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求认为石中立之孙石祖仁应为石中立穿斩衰服丧三年。后来,敏求官职几度升迁,应宋庠的请求,先后担任西京通判、群牧度支判官、亳州知府、仁宗实录检讨宫等职务。
B.敏求在宋英宗死后较疏远的皇族成员什么叫候可以婚嫁这个问题,看法前后不一,因而被降为绛州知府。但同年就被召回京。
C.王安石因不喜欢吕公著而想诬陷吕公著,并传旨让敏求在诏书中说明吕公著的罪状,敏求认为不妥而没有照做,之后想辞官,但皇帝并末批准。
D.敏求在主持贤良方正的考试时,因为孔文仲对答时语言刚正不阿,所以把他放在优等的位置上,却因此又触怒了王安石。在人们为敏求的处境担忧时.皇帝却保全了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5分)
(2)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美,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5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颙,字中孚,盩厔①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也。布衣安贫,以理学倡导关中,关中士子多之。父可从,为明材官。崇祯十五年,张献忠郧西,巡抚汪乔年总督军务,可从随征讨贼。临行,挟一齿与颙母曰:“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子善教吾儿矣”遂行。兵败,死之。颙母葬其齿,曰“齿冢”。时颙年十六,母彭氏,日言忠孝节义以督之,颙亦事母孝。饥寒清苦,无所赁藉,而自拔流俗,以昌明关学为己任。有馈遗者,虽十反不受。或曰:“交道接礼,孟子不却。”颙曰:“我辈百不能学孟子,即此一事不守孟子家法,正自无害。”
先是颙闻父丧,欲之襄城求遗骸,以母老不可一日离,乃止。既丁母忧,庐墓三年,乃徒步之襄城,觅遗骸,不得,服斩衰②昼夜哭。知县张允中为其父立祠,且造冢于战场,名之曰“义林”。常州知府骆钟麟尝师事颙,谓祠未能旦夕竣,请南下谒道南书院,且讲学以慰学者之望。颙赴之,讲于无锡,于江阴,于靖江、宜兴,所至学者云集。既而幡悔曰:“不孝!汝此行何事,而喋喋于此?”即戒行赴襄城。常州人士思慕之,为肖像于延陵书院。颙既至襄城,适祠成,乃哭祭招魂,取冢土西归附诸墓,持服如初丧。
康熙十八年,荐举博学鸿儒,称疾笃,舁床至省,水浆不入口,乃得予假。自是闭关,晏息土室,惟昆山顾炎武至则之。四十二年,圣祖西巡,召颙见,时颙已衰老,遣子慎言诣行在陈情,以所著四书复身录、二曲集奏进。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以奖之。颙谓:“孔、曾、思、孟,立言垂训,以成四书,盖欲学者体诸身,见诸行。充之为天德,达之为王道,有体有用,有补于世。否则假途进,于世无补,夫岂圣贤立言之初心,国家期望之本意耶?”居恒教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门人录之,为七卷。是时容城孙奇逢之学盛于北,余姚黄宗羲之学盛于南,与颙鼎足称三大儒。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有删改)
[注]①盩(zhōu)厔(zhì):县名,在陕西省,今作周至县。②斩衰:我国古代一种丧服名。“衰”通“缞”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中士子多之宗: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
B.张献忠郧西寇:侵扰
C.惟昆山顾炎武至则之款:招待
D.否则假途进干:谋求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李颙“操志高洁”的一组是(3分)(?)
①布衣安贫,以理学倡导关中?②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
③有馈遗者,虽十反不受?④所至学者云集
⑤以所著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奏进?⑥居恒教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儒立言垂训本应成为后继者遵循的处世典范,但李颙认为,只要端正自己的言行,即使与先哲的做法偶有相悖也无妨。
B.李颙知父丧,但不能留下老母独自去寻父遗骸,所以直到母亲去世,他先守孝满三年后再赴襄城哭祭其父,足见其孝心。
C.常州知府骆钟麟曾师从李颙,因颙父之祠未竣,故请李颙南下讲学,后为李颙立像于延陵书院,以表对恩师的思慕之情。
D.大儒李颙认为圣贤立言的本意是希望学者能够体会于心获得内在的充盈,实践于行可以达成王道,有知有行则有补益于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临行,挟一齿与颙母曰:“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子善教吾儿矣”遂行。(5分)
(2)知县张允中为其父立祠,且造冢于战场,名之曰“义林”(5分)



3、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
B.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
C.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津:津,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人:逃避。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3分)
②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3分)
(2)从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不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不超过15字)。(4分)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