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6:26:37
1、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4—25题。(4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文字中两位隐士所说的话的言外之意。(2分)
答:?
25.结合“怃然”一词,说说这段文字中流露出孔子怎样的心态志向。(2分)
答:
参考答案:24.长沮的话的言外之意: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桀溺的话的言外之意: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子路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25. “怃然”流露出孔子怅惘失意的心态。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却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表现出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 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为变亦酷矣/吾其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答案 A
小题:答案 C
小题:答案 C
小题:参考答案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参考答案 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境、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本题解析:
小题:试题解析 A项中,将“季”解释为“季节,季候”,代入原句后明显语意不通,这是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错误。“季”的基本义为“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引申为“一年四季中,每季的最后一个月”,我们今天还说的“季春”“季冬”,词中即用此义。B项,“零”从“雨”,本义为“下雨,落细雨”,引申为“降落,落下”,本项释义代入后语意贯通。C项,“介”释为“独特,不合群”语意贯通。D项中,“逃亡,出走”是“奔”在古文中的常见义。
答案 A
小题:试题解析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A项,前者为代词,可译为“那”;后者为表祈使的语气副词,译为“还是”。B项,前者为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后者为介词,介入对象,可译为“对于”。C项中,二者均为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D项,前者为代词,可译为“……的人”;后者表提顿,与“……者……也”表判断。
答案 C
小题:试题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间仔细辨析。C项主要在于对信息的辨析和筛选,其信息对应区间为第2段“秦子曰”的一段话,原文“失己而惟物之应”的“失己”,意思是失去自我、难得自在,而不是“无暇顾及自己”,结合上文可知,“惟物之应”也不只是应对“官吏事务”,还隐含有屈己待人、“勉以随人”之意。
答案 C
小题:试题解析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语境即语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1)句中特别注意“涉难”“智”“不明”,(2)句中特别注意“则”“妇子”“仰食”“可得”,(3)句中注意“而”“辞”“者”“步”等关键词。
参考答案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试题解析解答本题,一要审清题意,题干提示了涉及的文章信息区间是“后半部分”,所问是“如何阐述”,要结合语境即联系“迁之为贵”的上下文,从表现手法和文章思路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归纳,同时要注意其引用——说理的阐述方法,如果只注意到其中一个方面,则只能得一半分。本题对应的具体信息为“予解之曰”的一段话。
参考答案 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境、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参考译文
《诗经》不是说吗:“芦苇颜色苍黄,白露凝结成霜。”事物不遭受变故,就不能成材,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秋天的第三个月,天地始有肃杀之气,严寒将要来临。在这个时候,凡是春夏雨露灌溉润泽后的植物,花儿光泽流溢,枝叶美丽繁茂。等到浓霜夜间降临,早上起来一看,那植物好像战败的军队,卷起旗帜抛弃战鼓,带伤逃跑,官吏士兵失去了活人的脸色,哪里只是像这些样子呢。接着天地闭塞而到冬天,就摧折毁坏的植物过半,那变故太残酷了。但是弱者由此而坚强,虚者由此而充实,湿润者变得干燥,都把精华聚敛收藏在内,而各自取得成就。深山中向上触摸青云、在下则荫庇上千人的树木,没有不遭受损害的,何况是所说的芦苇呢?但是工匠拿着斧头游走于山林,一举把这些树木砍倒,来充当栋梁、木椽、车轮车厢、车轴钩车辐条,大小强弱,没有不能胜任的,这就是所说的损害它却有益于它,挫败它却成就了它,侵害它却使它快乐了。
我同乡里有个叫秦少章的人,在我做太学官时,拿他的文章给我看,忧伤地对我说:“我家里贫困,听从父母的命令而勉强写作科举文章。”他以前顺着性子作文写诗,大都清新瑰丽奇特宏伟,比科举文章精巧百倍。元祐六年考取进士,调任临安主簿。举人及第应当稍感快乐了,但秦少章每次见我总不快乐。我询问他原因,他说:“我是世上独特之人,天性不喜欢的不能做,语言不合的人不能交流,饮食起居、动静举止,不能勉强地去随顺别人。现在一旦做了官吏,都会失去自我而只能应酬人事,稍微显露独特之处,祸患和后悔之事随之而来。过去我靠父母供养,现在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从今以后,有如身上涂漆而难以摆脱了。”我劝慰他说:“你以前就好像是春夏的草木,现在磨砺你,有如蒹葭经霜。凡是人的性情都只求安逸,而安逸是天下人的大患。人生变化可贵,重耳如果没有十九年的流亡,那么归国后不能称霸,子胥如果不逃亡,那么就不能进入郢都复仇。这两人,在他们遭遇困窘忧患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弥补了他们的短处而增添他们没有的能力,所得不像耳听口授学习的人那样浅薄。从此你反思以前的作为,那足以后悔的事多啊,你所懂得的增多了。自我检束而安于所行,那么行走于天下而没有值得惧怕的。能拿出食物施予他人的人,是经常挨饿的人;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如果害怕饥饿和厌恶步行,那就会有贪得的心思,害处不是很多吗?因此天上降霜却不被杀死,这是草木所受之灾;一生安逸快活,这不是人的福气。”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选出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小德出入可矣。(小德:品德小)
B.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小道: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C.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文武之道:文王武王之道)
D.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其中:那中道)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小德:小节)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翻译下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
过江诸人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①,藉卉饮宴②。周侯中坐而叹曰:" 1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④!" 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2当共戮力王室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⑥!"
「注释」
①新亭:亭子名,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上。
②藉卉:坐在草地上。
③正自:只是。
④戮力:合力。
⑤楚囚:本指楚国的囚犯,后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景色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有山河变异的感觉。
(2)我们要齐心合力,报效朝廷,收复中原,怎么可以像楚囚一样,相对落泪!
本题解析:关键词:殊?克复?相对
「译文」渡江以后,士大夫们每到风和日丽的日子,就相邀来到新亭,坐在草地上喝酒野餐。周侯(顗)在座中叹息道:" 景色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有山河变异的感觉。" 大家都相视流泪。只有丞相王导脸色突变,厉声说道:"我们要齐心合力,报效朝廷,收复中原,怎么可以像楚囚一样,相对落泪!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已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爪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砖》)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禀至行,养亲必己力?禀:赐与
B. 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闲:熟习
C. 日暮作毕,受直归家?直:报酬
D. 于里中买粜,然后举爨?爨:做饭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示郭原平孝敬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 ①唯餐盐饭而已?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①父抱笃疾弥年?②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①于母前,示有所啖?②岂可减溉田之水
D.?①原平乃拜而受之?②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参考答案:8.A
9.A
10.C
11.(1)郭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搭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如果因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
本题解析:8.禀:天赋,赋予。
思路分析: 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有效信息在文章开头:“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一般的,人物传记开头除了介绍姓名字号、籍贯、身份,还要介绍其品行等。A项的“秉”应当为“天赋”的意思。
9.B、后一句表明郭原平不赚便宜;C、后一句表明郭原平先人后己,不计较私利;D、分别表明郭原平不随便接受别人东西和不愿麻烦别人。
思路分析: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用排除法,B “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据前文,这只能表明他家贫穷或者说他的俭朴而不能表明仗义助人;C“普天大旱,百娃俱因,岂可减溉田乏水,以通运瓜之船” 不能表明仗义助人,只能说是他体恤他人;D“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 是说许阳送他礼物,他不肯接受,不能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也不能表明仗义助人。
10.不是“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而是“放其他沟渠的水注入运瓜水道”。“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11.(1)注意“以”“颠沛”“乃”“立”“令”“足”的翻译。(2)注意“若”“以”“其”“耋齿”“屡空比室”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思路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颠沛”为古今异义和“立”、“ 足”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其”和“耄齿”“ 比” 等词的落实。
附文言文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