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6:25:55
1、阅读题 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本来
D.此三者,吾遗恨也恨:遗憾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C.而皆背晋以归梁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尔三矢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小题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3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2)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仅仅是溺爱伶人有这种结果吗?
本题解析:
小题1:C本,推究。解释实词应依据语境,例如: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本:草木的根或茎干。
小题2:A其:①副词,表祈使语气;②代词,代庄宗。B以:①介词,用;②在。C而,连词,均表转折;D与:①介词,和;②动词,给。
小题3:A人事:古义: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指人员的任免、考核、奖惩等事务。B忧劳:忧虑辛劳。C至于: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D从事:古义:官名。 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小题4:B项句子采用反问句的形式,表示否定,所以“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一说不准确,应为“否定”。
小题5: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要语句通顺。注意特殊的句式和词语活用。(1)使动用法“兴国”“亡身”;判断句式“自然之理也”。(2)介宾短语后置句“祸患常积于忽微”,被动句“智勇多困于所溺”,“岂,难道”。
附【参考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仅仅是溺爱伶人有这种结果吗?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甄济,字孟成,定州无极人。济少孤,独好学,以文雅称。居青岩山十余年,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采访使苗晋卿表之,诸府五辟,诏十至,坚卧不起。
天宝十载,以左拾遗召,未至而安禄山入朝,求济于玄宗,授范阳掌书记。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居府中,论议正直。久之,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济素善卫令齐玘,因谒归,具告以诚。密置羊血左右,至夜,若欧血状,阳不支,舁归旧庐。禄山反,使蔡希德封刀召之,曰:“即不起,断其头见我。”济色不动,左手书曰:“不可以行。”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希德歔欷嗟叹,止刀,以实病告。后庆绪复使强舆至东都安国观。会广平王平东都,济诣军门上谒泣涕,王为感动。肃宗诏馆之三司署,使污贼官罗拜,以愧其心。授秘书郎,或言太薄,更拜太子舍人。
来瑱辟为陕西襄阳参谋,拜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空地广九十亩,济立墅其左。瑱死,屏居七年。大历初,江西节度使魏少游表为著作郎,兼侍御史,卒。?
子甄逢常以父名不得在国史,欲诣京师自言。元和中,袁滋表济节行与权皋同科,宜载国史。有诏赠济秘书少监。而逢与元稹善,稹移书于史馆修撰韩愈曰:“济弃去禄山,及其反,有名号,又逼致之,执不起,卒不污其名。夫辨所从于居易之时,坚其操于利仁之世,而犹选懦者之所不为,盖怫人之心难,而害己之避深也。至天下大乱,死忠者不必显,从乱者不必诛,而眷眷本朝,甘心白刃,难矣哉!若甄生,弁冕不加其身,禄食不进其口,直布衣一男子耳。及乱,则延颈受刃,分死不回,不以不必显而废忠,不以不必诛而从乱。在古与今,盖百一焉。”愈答曰:“逢能行身,幸于方州大臣,以标目其先人事,载之天下耳目,彻之天子,追爵其父第四品,赫然惊人,逢与其父俱当得书矣。”由是父子俱显名。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告以诚诚:实际情况
B.或言太薄,更拜太子舍人薄:官职低
C.直布衣一男子耳直:一直
D.则延颈受刃,分死不回分:料知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甄济“节行”的一组是(?)(3分)
①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②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③济色不动,左手书曰:“不可以行。”④济弃去禄山,及其反,有名号,又逼致之,执不起,卒不污其名。⑤而眷眷本朝,甘心白刃,难矣哉!⑥以标目其先人事,载之天下耳目,彻之天子,追爵其父第四品,赫然惊人,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访使苗晋卿上表推荐他,诸府五次征召他,朝廷的诏书来了十次,他坚持隐居不出。这表现了他“仁”的节行。
B.甄济巧设计,暗中准备羊血放在身边,到了夜里,做出吐血的样子,假装不能支持,被抬回旧日的草房中。
C.适逢广平王平定东都,所以甄济并没有受到安庆绪的陷害。他到广平王军门进见而泪流不止,广平王被他感动。肃宗诏令他住在三司官府中,让那些做了贼军伪官的人围着他下拜,以使他们内心感到羞愧。
D.元稹认为,辨别人生追求在平常之时,坚守正直的节操要在利和仁互相冲突的时代,而依然选择懦弱之人所不会采取的行为。这是因为违背别人的意愿虽然困难,而逃避自己灾难的念头更深。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直”的意思是“只是、只不过”。这样的词义及这样的句式在《孟子》的文章里出现过,曾被选入教材。由此可见,复习时必须重视教材,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小题2:④句出自元稹之口,不符合“直接”的要求。⑥句陈述的主语是甄逢,对象发生了错误,这就犯了答非所问的错误。
小题3:此项中“这表现了他‘仁’的节行”的说法是错误的。关键点是对句意和意境的理解。“采访使苗晋卿表之,诸府五辟,诏十至,坚卧不起”这个句子表面上是接上边“仁”来的,但是句意里根本没有“仁”的意思或表现。
译文:
甄济,字孟成,是定州无极县人。叔父任幽、凉二州都督,家住卫州,宗族中都以刚直仗义而骄傲。甄济幼年丧父,只喜欢学习,以文雅著称。住在青岩山十几年,远近都佩服他的仁义,不敢在山的周围捕鱼打猎。采访使苗晋卿上表推荐他,诸府五次征召他,朝廷的诏书来了十次,他坚持隐居不出。
天宝十年以左拾遗的官职召他入朝,他还未到任而安禄山已经入朝,向唐玄宗求要甄济,授予他范阳掌书记的官职。安禄山到达卫州,派太守郑遵义到山中去致意拜见,甄济不得已而出山,安禄山向他下拜,两人行平等之礼。他在幕府中,言论正直。时间久了,察觉安禄山有反叛的意图,知道不能规劝他。甄济一向和卫县县令齐玘关系密切,于是就拜见他请求归山,并把实情相告。暗中准备羊血放在身边,到了夜里,做出吐血的样子,假装不能支持,被抬回旧日的草房中。安禄山反叛时,授予蔡希德生杀大权以绫裹刀前去召他,并说:“假使不能出山,就砍下他的头来见我。”甄济神色不变,用左手写道:“不能动身。”使者持刀向前,甄济伸着脖子等他下手,蔡希德流泪感叹不已,停下刀,以甄济确实有病回报。后来安庆绪又派人强行把他用轿子抬到东都安国观。适逢广平王平定东都,甄济到军门进见而泪流不止,广平王被他感动。肃宗诏令他住在三司官府中,让那些做了贼军伪官的人围着他下拜,以使他们内心感到羞愧。授任秘书郎,有人说官位太低,改拜太子舍人。
来瑱召他任陕西襄阳参谋,拜授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有块九十亩大的空地,甄济在左边建起别墅。来瑱死后,他隐居了七年。大历初年,江西节度使魏少游上表推荐他担任著作郎,兼侍御史,去世。
甄逢常常因为父亲的名字不能载入国史,想到京城去陈述。元和年间,袁滋上表说甄济的节操品行和权皋相同,应该载入国史。有诏追赠甄济秘书少监。而甄逢和元稹的关系好,元稹写信给史馆修撰韩愈说:“甄济背弃并离开安禄山,当安禄山反叛时,他还是安禄山的下属,安禄山又派人逼迫他,他坚持不起身任职,终于没有玷污他的名节。辨别人生追求在平常之时,坚守正直的节操要在利和仁互相冲突的时代,而依然选择懦弱之人所不会采取的行为。这是因为违背别人的意愿虽然困难,而逃避自己灾难的念头更深。至于天下大乱时,尽忠而死的不一定显扬,随同叛乱的不一定被诛杀。而一心眷念本朝,甘心冒白刃而死,就很难得了呀!像甄济那样,官帽官服不加其身,朝廷禄食不进其口,只是一个普通的男子而已。当安禄山叛乱时,就伸着脖子准备受刀,甘愿牺牲而不回避,不因为不一定显扬而废弃忠诚,不因为不一定被杀而随同作乱。在古代和如今,大概是百里挑一的了。”韩愈答复说:“甄逢能立身处世,幸亏有州郡大臣,来显扬他先人的事迹,让天下人都知道,一直通达到天子那里,给他父亲追赠四品官爵,显赫警人,甄逢和他的父亲都应该载入史册了。”父子因此都名声显扬。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藁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荧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节选自《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笑不设备?设备:作防备
B.巡夜袭击斫:砍,此指用刀斧袭击
C.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袭击:攻击
D.荧阳、陈留胁从兵, 胁从:被胁迫而随别人做坏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面中六矢而不动 ②邹济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C.①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②以衾相覆,久而乃和
D.①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巡谋略的一组是()
①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 ②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 ③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 ④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⑤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 ⑥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二自然段写张巡夜缒草人于城下,获箭数十万,接着又继续用绳子拴住士兵往下送,去袭击敌营,杀得潮军大乱,只好纷纷逃跑,张巡大获全胜。
B.第三、四自然段先写张巡部将雷万春之勇,脸上中了六箭,而他仍然站在那里不动。不久,张巡又出战获胜,擒敌将十四人,杀了一百多兵士,敌人残余逃往陈留。
C.本文最后记白沙涡大捷,张巡的部队在归途中又擒敌救兵,按照不同的情况,对俘虏进行了恰当的处理,百姓纷纷离开叛军归顺张巡。
D.全文总的写张巡被围困数十日,固守数月,而且救兵不至。但由于张巡勉励士兵固守,士气开始很高,后来食尽城陷,张巡被害,但留下了他守雍丘时以智胜敌的故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
2 ?D
3 C
4 D
5 (1)张巡把六将拉到大厅之上,以道义斥责他们,并将他们斩首
(2)前些时候看见雷将军的行为,这才知道足下军令的严肃,但是对天命又能怎么样呢?
本题解析:
1 C(“分别”应释为“区分”、“区别”。) ?
2 ?D(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补足音节,无实际意义。A①介词,在;②介词,被。B①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C①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②副词,才。)
3 C(③写张巡派手下中郎将雷万春在城上与令狐潮通话。④是张巡与令狐潮的对话,是对令狐潮犯上作乱的指责。⑥表现的是张巡区别对待俘获的敌人而赢得民心,这些都不属于谋略。)
4 D(“固守数月”“食尽城陷,张巡被害”与文意不符)
5 (1)张巡把六将拉到大厅之上,以道义斥责他们,并将他们斩首
(2)前些时候看见雷将军的行为,这才知道足下军令的严肃,但是对天命又能怎么样呢?
(画线处为采分点)
附译文:
令狐潮在雍丘围攻张巡,双方互相对峙四十多天,张巡和朝廷方面不通消息。令狐潮听说唐玄宗已经仓皇逃往四川,又写信招降张巡。张巡部下有六位大将,都是开府、特进之类的官,把兵势敌不过令狐潮的情况向张巡诉说,况且唐玄宗生死存亡尚不得而知,劝张巡不如向令狐潮投降。张巡假装答应。第二天,张巡在大厅之上悬挂了唐玄宗的画像,并带领将士朝拜皇帝,所有的人都痛哭不已。张巡把六将拉到大厅之上,以道义斥责他们,并将他们斩首。将士们越发自勉,表示要为国效忠。
城中的箭用完了,张巡派人用草扎成一千多个草人,并披上黑色的衣服,趁夜晚用绳子拴住草人往城下放,令狐潮的兵士争相向草人射箭,很久才知道射的是披着黑衣服的草人,于是张巡获得几十万支箭。得箭以后的第二天夜晚,张巡把兵士放下城楼,叛军以为又是草人,笑而不作防备。张巡出动五百多人的敢死队用刀斧作兵器攻击潮营,潮军大乱,烧毁军中作防守用的壁垒纷纷逃窜,张巡的将士追赶了十多里路。令狐潮为此感到十分羞愧,大为恼火,把张巡的军队包围得更加严密。
张巡派中郎将雷万春在城上同令狐潮通话,令狐潮的兵士用弩弓射雷万春,雷万春的脸上中了六箭,而他仍然站在那里不动。令狐潮怀疑他是木人,派间谍去探听,于是大惊,在城外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前些时候看见雷将军的行为,这才知道足下军令的严肃,但是对天命又能怎么样呢?”张巡回答说:“你根本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怎么知道君臣之间的关系呢?”
不久,张巡出城作战,俘虏了令狐潮十四个部将,杀了一百多叛军士兵。其余的叛军趁黑夜逃走,收兵驻扎在陈刘,不敢再跑出城来。
又过了不多久,令狐潮的部队有七千多军马驻守在白沙涡。张巡的部队夜袭叛军,把敌人打得大败。胜利返回到桃陵,又碰上叛军的救援部队,共计四百多人,被全部抓获。张巡区别情况进行处理,把妫、檀和胡兵全部杀掉;对荧阳、陈留的胁从,都把他们解散,让他们回去做原来的事。在十天以内,离开叛军的老百姓来归顺张巡的有一万多户。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选项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
,咸誉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价值,价钱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居:聚积,搜集
B.积券如山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诣:前往
D.终不复言复:回答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躲起来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A项“居”为通假字,通“聚”,应理解为“聚积、搜集”。B项“券”,根据上文提示可知应该理解为“借据”。C项“诣”理解为“前往”,较常见,难度不大。D项“复”有“回答”的义项,但将回答带入原文,并不通顺。应解释为“再”。
小题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A项第一句“之”为代词,代“采药的人们”;第二句“之”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第一句“以”为连词,应理解为“因为”,第二句“以”为介词,应理解为“因此”。C项第一句“其”应理解为“大概”,第二句“其”应理解为“这、这样”。D项中“益”,在两句中都作副词,应理解为“更加”。
小题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
A项中“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多”有误,恰恰颠倒了“馈赠”一词的主客体,根据前文表述可知,宋清帮助了很多人,这些人纷纷报答宋清的恩德,馈赠宋清。
小题4: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宋清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做人的高尚境界”,这是对宋清的盲目拔高,宋清做生意也赚钱,只是为人处世的方式不同,比一般人高明。宋清自己的表述已经证明这一点。
参考译文:
宋清,是长安西边药场的人。储存着好药材,有从深山大泽采药来的人,一定会把药材送到宋清这里来,宋清总是好好地招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材来辅助配合药方,往往容易有效,大家都称赞宋清。那些生了病、头痛、皮肤痛的人们,也都乐于向宋清求药,希望病好得快些,宋清总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他们的要求。即使是有些没带钱的人来,宋清也都给他好的药材。债券、欠条堆积得像山一样的高,宋清不曾跑去向他们收帐。有些他不认识的人,从远方来,拿债券赊欠,宋清也并不拒绝对方。到了年终的时候,宋清估计(大概对方)不能还债了,往往就把债券、欠条给烧掉,最后就不再提此事。市井中的普通人因为宋清的奇特,都笑他,说:“宋清,真是个大白痴啊!”
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的人吧!”宋清听了后说:“我宋清只是个赚钱来养活妻小的人罢了,并不是个有道的人;然而说我是个大白痴,那也错了。”
宋清买卖药材四十年了,所烧掉的债券、欠条有数十到数百人,他们有的人是大官,有的人管理好几个州大的地方,他们的俸禄很多,要送礼物给宋清的人真是不绝于户。宋清虽然不能立刻得到他们的回报,(甚至)即使赊欠到死的人成千上百,也不妨碍宋清成为富有的人啊!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因为长远,所以能成就广大的利益,哪里像一般的小商人!偶尔要不到债,就勃然变色、大为愤怒,接着就相互詈骂而成为仇人。他们的赚钱取利,不是很肤浅很狭隘吗?依我看来,真正的白痴,大有人在啊!宋清实在是因为这个样子而获得大利,又不胡作非为,持之以恒地保持这样的作风,最后也因此而富有。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应人之求也就愈来愈广。有些被斥责抛弃、沉沦颓废的人,亲戚朋友冷漠地对待他们,宋清不会因为这样就怠慢地对待对方,也一定像平常那样给他好的药材。这些人一旦再度掌权用事,就会更加优厚地报答宋清。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大都像这个样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