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6:14:34
1、单选题 对下面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②③④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B.①②③④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C.①②③④意义相同,用法不同
D.①②③④意义不同,用法相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 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缙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①。
?甲申②,梦天帝赐之黄冠③,乃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其子曰眉。每日樵于山中,置书担上,休担则取书读之。中州有吏部郎者,故名士,访先生。既见,问曰:“郎君安往?”先生答曰:“少需之,且至矣。”俄而有负薪而归者,先生呼曰:“孺子,来前肃客!”吏部颇惊。抵暮,先生令伴客寝,则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诘朝④,谢先生曰:“吾甚惭于郎君。”或出游,眉与先生共挽车,暮宿逆旅,仍篝灯课读经、史、骚、选诸书。诘旦,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
?戊午,天子有大科⑤之命,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时先生年七十有四,而眉以病先卒,固辞,有司不可。先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⑥其床以行,二孙侍。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公卿毕至。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蔚州魏公乃以其老病上闻,诏免试,许放还山。时征士⑦中报罢⑧而年老者,恩赐以官。于是特加中书舍人以宠之。益都乃诣先生曰恩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蔚州进曰:“止,止,是即谢矣。”次日遽归,众皆出城送之。及卒,以朱衣黄冠殓。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
(选自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有删节)
【注释】①媕婀(ān’ē):曲意顺从,圆通处世。②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是年李自成破北京,清兵入关。③黄冠:道士的冠。后文的“朱衣”指道士服装。④诘朝:明晨。⑤大科:取士之科,其科目由皇帝到场临时决定。⑥舁(yú):抬。⑦征士:旧称被皇帝征招过的隐士。⑧报罢:没有录取。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孺子,来前肃客 揖拜
B.吾甚惭于郎君 羞愧
C.固辞,有司不可 推辞、拒绝
D.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 指责
2.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傅山先生“有气节”的一组是(?)
①不肯少与时媕婀
②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
③抵暮,先生令伴客寝
④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
⑤而眉以病先卒,固辞
⑥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
⑦诏免试,许放还山
⑧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⑥⑧?
D.③④⑤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看到明朝末年那些达官贵人多贪腐作恶,傅山先生非常气愤。清朝入主中原后,傅山先生做了道士。
B.傅山先生的儿子傅眉非常勤奋,每天利用上山砍柴的间隙博览群书,但是他的学问还是被中州的名士轻视。
C.经名士举荐,傅山先生参加了清朝的科举考试,朝廷赐给他中书舍人的官职。?
D.傅山先生死后,是按照道士的丧葬仪式安葬的。他一生只写过一部著作,叫《霜红龛集》。
4.断句
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益都乃诣先生曰恩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A?
4.益都乃诣先生/曰/恩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
5.翻译:①(吏部郎)跟(他)谈中州的文献典籍,(傅眉)才学渊博,滔滔不绝,吏部郎有时还不能完全回答他的问题。(意思对即可。)②益都强行架着他让(他)谢恩,(傅山先生)就倒在地上不起来。(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太史公《屈原传》赞曰:“悲其志。”又曰:“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志也为人也论屈子辞者其斯为观其深哉文丽用寡扬雄以之称相如然不可以之称屈原。盖屈之辞能使读者兴起尽忠疾邪之意。(选自刘熙载《艺概》)
小题2:屈原是哪个时代的人?请写出屈原除《离骚》外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2 分)
小题3:刘熙载认为屈原的作品有哪两个特点?( 2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志也/为人也/论屈子辞者/其斯为观其深哉/文丽用寡/扬雄以之称相如/然不可以之称屈原。
小题2:战国,《九章》《 九歌》《国殇》《橘颂》《天问》《招魂》《哀郢》《湘夫人》等( 2 分)。
小题3:有“志”和“为人”;文丽用不寡(意不寡)。(2 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句式的对称等。志也(语气助词,断开)为人也(语气助词,断开)论屈子辞者(语气助词,断开)其斯为观其深哉(语气助词,断开)文丽用寡(人称转换,断开)扬雄以之称相如(句意转折,断开)然不可以之称屈原。
小题2:这是一道文学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
小题3:这是一道语段内容概括的题目,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作答即可,重点词语:“志也为人也”“文丽用寡扬雄以之称相如然不可以之称屈原”。
【 参考译文】
太史公在《 屈原传》中评价道:“为屈原之志而悲。”又说:“读屈原的诗没有不流泪的,都像见到了屈原的为人。”论“志”和“为人”,评论屈原辞赋的人,观察理解屈原太深了啊。“文丽用寡(文章语言华丽,却内容空洞,作用小)”,这是扬雄评论司马相如文章的话,不可以用这句话来评论屈原的文章。屈原的辞赋能使读者产生忠于祖国痛恨邪恶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①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②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弯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节选自《聊斋志异·妖术》,有删改)
注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决人生死决:判断
B.阖户挑灯阖:关闭
C.烛之,则纸人烛:燃烧
D.手弓而腰矢腰:腰里插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乃自卜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将代问之师道之不传亦久矣
C.审视,则土偶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皆为犬血模糊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 )
①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②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③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④公方骇,鬼则弯矣
⑤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 ⑥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C.于公面对狡诈可怕的纸人、土偶、木偶的攻击,毫不畏惧,奋起搏斗,既表现出大勇又表现出大智。
D.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最终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小题5: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
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3分)
②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3分。每错、漏段三处扣一分。其中“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可断可不断。]
(2)①爱护于公的人,都替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人(给予解救)。[3分。“为”、“罄”各1分,大意1分。]
②(于公)才醒悟过来,那些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致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4分。“方”、“遣”、“神”各1分,大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拿灯照看)
小题1:D(被,介词。A.就,副词/竟然,副词。B.他,代词/无义,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相当于“原来是”,副词/那么,连词。)
小题1:B(②说的是于公的生死观;④写鬼之凶猛,没有写于公的任侠勇武;⑥说的和他一起寻找卜人的朋友,而非于公。)
小题1: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的说法不当。于公相信占卜,只不过觉得小法术不能解救人的性命而已。假如他不相信,就不会给仆人占卜了。)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明朝崇祯年间,他在北京参加殿试,仆人病得卧床不起,他很忧虑。刚巧市上有个高明的算卦先生,能判断人的生死,他想去替仆人问问吉凶。到了算卦先生跟前,还没等说话,算卦的就问他:“你不是想问仆人的病吗?”他大吃一惊,就照实回答了。算卦的说:“病人倒没有什么妨害,你可危险了。”于公就让他给自己算算。算卦的给他算了一卦,很吃惊的说:“你三天之内会死!”于公惊讶诧异了半天。算卦的不慌不忙地说:“敝人有个小小的法术,你给我十两银子做报酬,我可以替你祈祷消灾。”他心想,生死已经定局了,一个小小的法术,怎么能解救呢。没有应声就站起来,想要往回走。算卦的说:“舍不得这么一点小钱,你不要后悔,不要后悔!”爱护于公的人,都为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给予解救。于公不听。
一转眼就到了第三天,于公端端正正地坐在旅店里,静静地窥测动静,直到天黑也没有什么灾祸。到了晚上,他关上房门点上灯,倚着一把宝剑,还是端端正正地坐着。忽听窗缝有响声。急忙往那儿一看,只见一个小人,扛着戈矛钻进来,跳到地上,就和真人一般高了。于公抓过宝剑跳起来,急忙迎头一击,剑飘空而没有击中。那个小人想要逃走。他迅速砍去,小人应手倒在地下。拿灯一照,原来是个纸人,已经被拦腰砍断了。
于公不敢躺下睡觉,继续坐在凳子上等着。过了一个时辰,一个怪物穿窗而入,面目狰狞,像个恶鬼。它刚刚跳到地上,于公眼急手快,挥剑一击,怪物断成两截儿,还都在地上蠕动着。于公又连续砍击,剑剑都砍中了,而且中剑的声音不像是击在柔软的人体。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泥塑的偶像,一片一片的,已经砍碎了。
于公就把座位移到窗下,不眨眼的盯着窗缝。过了好长时间,听见窗外呼哧呼哧的好像牛在喘息,有个东西正在用力推窗户,房梁和墙壁都摇摇晃晃的,好像要倒塌。他奔出门外。只见窗外站着一个大鬼,和房檐一样高;上身没有穿衣服,脚上没有穿鞋子,手里拿着弓,腰里插着箭。于公刚一愣神,大鬼就射了一箭。于公用剑拨一下箭,箭就掉到地上;刚要挥剑还击,又射来一箭。于公迅速跳到一旁躲开,箭头穿进墙壁,发出响声。大鬼恼怒了,从腰上拔出佩刀,挥动得呜呜风响,朝着于公大力劈下来。于公从它两腿之间钻过去,挥剑砍削它的脚踝骨,发出铿铿的响声。大鬼更恼火了,吼声如雷,转身又剁了一刀。于公又弯腰钻过去。大鬼的刀落下来,砍断了于公的袍襟。于公已经钻到它的肋下,猛然砍了一剑,铿的一声,大鬼一个跟头跌倒了,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拿灯一照,原来是个木偶,又高又大,像个人形。弓箭还缠在腰上,被刻画得面貌狰狞;被剑砍伤的地方,都流出了鲜血。于公害怕还有鬼怪前来伤害他,就点着灯烛等待天亮。这时他才醒悟过来,三个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致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
第二天,于公把这个情况告诉给所有的朋友,和大家一起到算卦的地方。算卦的老远看见了于公,就隐蔽起来让人看不见。有人说:“这是隐身法,用狗血可以破它。”于公迅速把狗血泼到他刚才站着的地方,只见那个家伙,头上和脸上全被狗血浇得模模糊糊,眼睛亮闪闪的,像个鬼似的站在那里。于公就把他抓起来,交给官府把他杀掉了。
异史氏说:“有人曾经说过,花钱算卦的人是傻子。世上有些人想从卦里得知吉凶,可是算了一卦之后,跟自己的生死丝毫不差的,有几个人呢?算一卦,如果和生死实际不符,就像没算一样。而且即使明明白白的告诉自己死期已经到了,算一卦又能怎么样呢?何况还有借别人的性命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的,那不是更可怕吗?”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节选自归有光《悠然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C.?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D.?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视无可置者/置:安放
B.东犬西吠/西:西面
C.客逾庖而宴/逾:穿过
D.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乳:哺育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B.?偃仰啸歌,冥然兀坐/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C.?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D.?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妪,先大母婢也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C.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子面积?很小,破败陈旧,简陋昏暗,都是作者最初对南阁子的切身感受。
B.庭院内兰桂竹木,小屋里借书满架,反映出作者恬淡的心境和高雅的情趣。
C.伯父、叔父们的分家使得院子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一派家族兴旺的景象。
D.陶渊明诗有着一种?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
6.用“/”给文中画线的内容断句。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B
4.D
5.C
6.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7.①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映照在墙上,桂花树的影子斑斑驳驳。
②(外祖父)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