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6:14:34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弃甲曳兵而走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假舟辑者,非能水也
小题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小题5: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D.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夫之心 独夫:失去人心的统治者?
B.思厥先祖父 厥:其
C.理固宜然 固:?本来?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顺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有尺寸之地 然秦以区区之地?
B.多于南亩之农夫 暴秦之欲无厌
C.不敢言而敢怒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义。
①思厥先祖父(?)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
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划8处)(4分)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日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倦,所以治人也。?(刘向《说苑》)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夭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述。”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古人治学”和“今人治学”的一组是(? )
A.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
B.博学而笃志好古敏求
C.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置四海之困穷不言
D.下学而上达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5、单选题 对“临”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临时)
C.居高临下(从高处往低处看)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