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5:44:01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曲和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选自王实甫《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选自范仲淹《苏幕遮》)
(1)《端正好》的意象组合典雅,请列出曲中所采用的意象。?(2分)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怎样表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2分)
(3)“晓来谁染霜林醉”中的“染”与“波上寒烟翠”中的“寒”,历来为人称道,请在“染”与“寒”中选择其一,说说它好在哪里。(4分)
参考答案:(1)碧云(白云),黄花,西风,北雁,霜林。
(2)由“芳草”、“斜阳”这些实景,想像到“斜阳外”的虚境,充分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情别绪。
(3)①“染”字用得好。“染”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浓重的离愁,在离人看来,霜林的“醉”是由离人的血和泪染红的。
本题解析:(1)2分。答对4~5个,2分;答对2~3个,1分;答对0~1个,不得分。
(2)2分。借“芳草”、“斜阳”抒情,1分,离情别绪,1分。
(3)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①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②高。
注:①九日:指重阳节。我国民间有在该日登高、戴菊的习俗。
②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没有什么用处。
小题1:诗歌一、二句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来写菊?请简要说明。(4分)
小题2:诗歌三、四句歌颂了菊花什么样的高贵品质?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4分)诗歌一、二句从王孙公子与普通百姓对菊花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了菊花的高洁,(1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把王孙公子把菊花当作蓬蒿与百姓在重阳节这天把菊花插戴到鬓发上形成对比,说明百姓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菊花非常喜爱尊重,从这种对比中突出了菊花的不同凡响。(2分)
小题1:(2)(4分)诗歌三、四句歌颂了菊花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不与他人攀比的高贵品质。(2分)寄寓了作者不慕高位权势、淡泊名利的思想品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结合诗句分析菊的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小题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
小题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巧取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小题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本题解析:
小题1:上阕最后两句意思是无赖小人得之封侯,而诗人却只能独自隐居江边。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愤懑之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此题考查诗歌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从前三句看到诗人追忆军旅生活,表达了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一个设问又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这两句诗更是采用了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感情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小题2:此题考查诗歌用典作用,理解典故要结合注释以及诗人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的内涵、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另一方面通过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技巧和作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问题。?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国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漂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注】汤式,生卒年不详,宁波(今属浙江)人。元末曾补本县吏,后落魄江湖。明成祖朱棣时曾为文学侍从。
1.最能集中体现这首元曲情感的是哪个词?请阐释其具体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愁”字,此曲写夜泊思乡,抒发流离漂泊,失意怅惘(愁苦也可)之情。
2.这三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句式整齐,节奏鲜明,由近及远地写出了黑夜中传来的种种声音;以动衬静,渲染了作者此时长夜难眠的孤寂,深化了作者漂泊的慨叹(愁苦愁思亦可)。(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赋。
②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