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5:34:50
1、阅读题 阅读郑谷的《菊》一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试结合第四句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士形象。(由最后一句可看出)
(2)主要用了对比、拟人手法。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2013·德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孤 雁
崔涂①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 ①崔涂:一生客游巴、蜀、湘、鄂、秦、陇等地。②矰(zēnɡ):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小题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诗整体运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孤。首联由“几行”到“独何之”,是写离群,颔联写失群原因和失群后的仓皇,颈联用“低”“冷”表现只影独飞的艰险和心境的凄凉,尾联写因孤独无依而怕受伤害的疑虑。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和意境融在一起,浑然天成。
小题2:寄情于物(象征手法),诗人借写孤雁来表现自己漂泊异乡、世路峻险、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表达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评价: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首诗题名“孤雁”,全篇皆实赋孤雁,“诗眼”就是一个“孤”字。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咏物诗的特点就是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关键是要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①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①畎(quǎn),田间小沟。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宴词》一诗的后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二两句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眼前美景激起诗人因友人离别而生发的无限留恋之情。(意对即可)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舴艋舟之小之轻来反衬愁之重之浓。而《宴词》一诗三、四句则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城南?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小题1:本诗第一联那些词写出了雨量之大,雨势之急?请具体分析。(4分)
小题2:诗中第二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满,乱,东西。(2分)通过这些词写出了春雨迅猛,水塘由干枯变得丰满,遥望群山,错乱纷出,扑面而来,争高竞秀,山路崎岖,扑面而来,画出了一幅生机蓬勃的图画。(2分)
小题2:对比。(2分)通过对比,暗示了一条哲理——桃李虽艳丽,生命力却弱,青草虽朴素,生命力却旺盛,——从而使全诗充满了理趣。(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满”说明池塘的水已经满了,点明雨量之大,雨势之急。“乱”是说遥望群山,错乱纷出,扑面而来,争高竞秀。
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炼字题,这种题的答题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首先解释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小题2: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小桃红
寄鉴湖诸友?张可久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①望。
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②香,采莲人语荷花荡。
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③。
注:①平山:即平山堂。 ②锦云:本指彩云,此处借指缤纷的荷花。 ③沧浪:本指水清色,此处暗用《楚辞·渔父》“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
(1)“不似”一词在曲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展现了什么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不似”二字领起下面三句,写出了往日鉴湖,荷艳花香,采莲姑娘的欢歌笑语荡漾在湖面上的美好、热闹场面。又与首句所描写的令人感到凄清冷落的“秋雨”“豆花”的眼前清秋之景自然形成对比。(2)突然间清溪上传来了渔歌之声,心中的无限忧愁、怨恨全都随风散落到碧水中。抒发了作者要驱散悲恨,摆脱尘世、归隐田园的情怀。
本题解析:此曲借忆往事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无尽感慨。“一城秋雨豆花凉”和“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形成对比,昔日共游湖上时的莲歌互答,畅游嬉戏,而今却一派肃杀。用“城”字而不用“场”,惟言一切浸在肃杀悲凉之中,“凉”直接表露出诗人漂泊异地时内心的主观感受。“不似”非景致迥异,乃情不同所致也。往昔之乐显今日飘零之苦。“西风雁行”含义颇深,“西风”本自有肃杀之苦,前人有“西风紧,北雁南飞”之句令人怅恨久之,此处“西风”除却节令之外,尚有叹自飘零之味,“雁行”无根蒂,岂不恰合诗人漂泊无定之情状,然而雁来之时可有信至,雁往之时可有信去?雁之来往皆无音信,念友怀乡之情甚是急切。多年羁旅漂泊之苦怎不令人生厌,“清溪”之上那声辽远的渔歌,唱动了诗人归隐的念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用此“沧浪”自然是诗人有意而为之,浮生的追求,人生的艰辛,就让那“沧浪之水”尽皆带去,只留下那片仰慕自然的情怀吧。至此,曲已完成,寄友之情得以抒发,然曲又不止于此,时不我遇之感慨也渗透其中。
全曲以蕴藉见长,除第二句为叙事和末句的“恨”字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外,其余均为写景。然景物又含飘零之感,孤独之情,途穷之叹,归隐之思。行文曲折有致:由眼前景,倒叙其人,追忆往事,回至眼前,极尽顿挫。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