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3-15 14:24:5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
辛弃疾
臣窃惟方今朝廷清明,法令备具,虽四方万里之远,涵泳德泽如在畿甸①。宜乎盗贼不作,兵寝刑措,少副陛下厉精求治之意。而比年以来,李金、赖文政、姚明敖、陈子明之变,皆能攘臂一呼,聚众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重烦大兵翦灭而后已,是岂理所当然者哉?臣窃伏思念,以为实臣等辈居官亡状,不能奉行三尺②,斥去贪浊,宣布德意。
臣姑以湖南一路言之.自臣到任之初,见百姓遮道,自言嗷嗷困苦之状。臣以谓斯民无所诉,不去为盗将安之乎?臣一一按奏,所谓“诛之则不可胜诛”。臣试为陛下言其略:陛下不许多取百姓斗面米,今有一岁所取反数倍于前者;陛下不许将百姓租米折纳见钱,今有一石折纳至三倍者;陛下不许科罚人户钱贯,令则有旬日之间追二三千户而科罚者;又有以贱价抑买,贵价抑卖百姓之物,使之破荡家业,自缢而死者。其他暴征苛敛,不可胜数。且近年以来,年谷屡丰,而盗贼不禁乃如此,一有水旱乘之,臣知其弊有不可胜言者。
民者囱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
陛下付臣以按察之权,责臣以澄清之任,封部③之内,吏有贪浊,职所当问,其敢废旷,以负恩遇?自今贪浊之吏,臣当不畏强御,次第按奏,以俟明宪。但臣生平则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使他日任陛下远方耳目之寄者,指臣为戒,不敢按吏,以养成盗贼之祸,为可虑耳。
伏望朝廷先以臣今所奏,申敕本路州县:自今以始,洗心革面,皆以惠养元元④为意。有违弃法度、畲冒亡厌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取小吏按举以应故事。臣不胜幸甚。
【注】①畿甸:泛指京城地区。②三尺: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③封部:指所辖之地,此指荆湖南路。④元元:庶民,百姓。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寝刑措:施行。
B.皆能臂一呼攘;挽起(农袖)。
C.重大兵翦灭而后已烦:烦劳。
D.陛下不许罚人户钱贯科:处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臣姑湖南一路言之②严大国之威修敬也
B.①而盗贼不禁如此②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
C.①敢废旷,以负恩遇②孰能讥之乎
D.①顾恐言未脱口祸不旋踵②泉涓涓始流
小题3: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属于辛弃疾“究盗之由”和“平盗之略”的一组是
A.①以为实臣等辈居官亡状,不能奉行三尺
②封部之内,吏有贪浊,职所当问
B.①臣以谓斯民无所诉,不去为盗将安之乎
②臣当不畏强御,次第按奏,以俟明宪
C.①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
②自今以始,洗心革面,皆以惠养元元为意
D.①以养成盗贼之祸。为可虑耳
②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取小吏按举以应故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认为南宋近年的几次民变本不该发生,指出民变的原因与部分大臣没有恪尽 职守,不能严格执法,惩戒贪腐之徒有关。
B.辛弃疾以事实为证,说明平民百姓惨遭地方官吏盘剥压榨的残酷现实,提出贼盗兴起的根源在于官逼民反。
C.面对贫官横行、民变频发的严峻现实,辛弃疾希望皇帝给予自己更大的按察官吏权力,表明自己义无反顾的决绝态度。
D.辛弃疾希望朝廷采纳自己的奏议,严令各级官吏悔过自新,将执政为民、养育百姓作为职责,并严惩不法官员。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5分)
(2)有违弃法度、贪冒亡厌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取小吏按举以应故事。(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⑴(5分)希望陛下深入思考导致盗贼产生的原因,讲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过分依赖自己拥有能平定盗贼的军队。
⑵(5分)有违背法律、贪得无厌的官吏,让各级官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依法严惩),不能只选择小吏检举查办来应付官场旧例。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解释不正确,由“宜乎盗贼不作”可推断出“措”:废弃。所以选A。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均为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A①介词,拿;②连词,表目的。B①副词,竟然;②副词,于是、就。D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所以选C。
小题3: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A项②不属于“平盗之略”;B②不属于“平盗之略”;D②不属于“平盗之略”。所以选C。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表述与文意不符。从原文可看出,辛弃疾深恐自己刚正不阿,不为权贵所容,遭受排挤打击,无法按察不法官员。所以选C。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欲望”“致”“弭”“恃” “亡”“徒”“按举”“故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遒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阳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曰。”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今楚不加善于秦善轸者②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B.①犀首见②齐闻犀首
C.①愿渴行王②此所谓战胜朝廷
D.①吾事来②会其怒,不敢献,公我献之
小题2: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3分)?(?)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①(我)有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到楚国又投奔(到)哪里呢? ②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他出使(到)秦国。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B:“他”;“到”C:“到”;“在”D:“因为”“替”
小题2: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 ①写二人之间的矛盾,②写张仪的诬告,⑤是楚王的做法。
小题3:此题要在回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做出判断。犀首并非说客,他与陈轸之间也无纷争。
小题4:文言翻译题通常涉及若干文言现象,重点是把握好关键词及特殊句式,了解阅读材料所涉及的文言现象。本题得分点分析:(1)抓住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两个句式特点,动词“之”的翻译;(2)抓住宾语前置句,转折连词“而”的用法,两个“使”的不同意义。
【参考译文】
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用丰厚的礼物屡次来往,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本该为国家的外交事务出力。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不随他的便呢?”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有。”秦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可信了!”陈轸说:“不仅张仪知道这回事,而且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回事。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的君主便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便都希望要他做儿子。所以被贩卖的奴仆、侍妾,不出里巷就卖掉了的,是好奴仆、好侍妾;被遗弃的妇女能嫁在本乡本土的,是好妇女。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君主,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轸是忠臣呢?忠于国君还要被摈弃,我陈轸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的话是对的,就友好地对侍他。
陈轸在秦国逗留了一年,秦惠王终于让张仪做宰相,而陈轸就投到楚国。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遣陈轸出使秦国。陈轸经过魏国,想要会见犀首,犀首谢绝不见。陈轸说:“我有事而来,您不愿见我,我就要走了,不能等到另一日。”犀首只好见了他。陈轸说:“您为什么喜欢喝酒呢?”犀首说:“没有事情。”陈轸说:“我请您多做事可以吗?”犀首说:“怎么办?”陈轸说:“田需(魏相)约定诸侯合纵相亲,楚王疑心他,不相信。您对魏王说:‘我跟燕、赵两国的国王有交情,他们多次派人来说:“您没有事为什么咱们不彼此见见面?”希望拜见大王以后能让我成行。’魏王即使允许您前去,也请您不要多用车辆,只用三十辆车,可以摆在庭院里,公开说要到燕国和赵国。”燕国和赵国的宾客听到了消息,驱车回国告诉他们的国君,派人迎接犀首。楚王听到这件事以后非常愤怒,说:“田需跟我约定,而犀首前往燕国和赵国,这是骗我。”楚王发怒,不听信田需合纵的事。齐国听说犀首到北方去,便派人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犀首终于成行,齐、燕、赵三国宰相职任的事务都由犀首决断。陈轸这才到秦国去。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余曰正则兮?名:名字
B.纫秋兰以为佩?以为?:以之为,把它当作。
C.日月忽其不兮?淹:淹没
D.及前王之踵?武:武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摄提贞孟陬兮?何不改此度?
B、日月忽不淹兮?春与秋代序。
C、又重以修能?唯草木零落兮
D、肇锡余嘉名?夫唯捷径窘步。
3.选出与“恐年岁之不吾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肇锡余以嘉名
B、又重之以修能
C、不患人之不己知
D、指九天以为正兮
4.?对“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一句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诗人具有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
B、说明诗人在被楚王放逐后,曾经管理过花草树木。
C、此句运用了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即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
D、句中的木兰喻美好的事物;宿莽喻指丑恶的东西。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C
5、(1)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 (2)①我已经具有这么繁多的内在美好品质,又加上优秀的才能。
? ?②乘上骏马快跑,来吧,我引导做前驱带路。(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分)
(2)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4分)
(3)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4分)


参考答案:
(1)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紧紧跟着。(“云”“响”“赢”“景”是关键)
(2)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易突然烧毁。(“为”;“草”“竹”名作状,“茨”“椽”名作动,“戛”要落实。)
(3)他列出所应开支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得分点“即” “具” “有司”,句意一分。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郎茂,字蔚之,恒山新市人也。少敏慧,七岁诵《骚》、《雅》,日千馀言。十五师事国子博士权会,受《诗》、《易))、《三礼》及玄象、刑名之学。又就国子助教张率礼受《三传》群言,至忘寝食。家人恐茂成病,恒节其灯烛。及长,称为学者,颇解属文。年十九,丁父忧,居丧过礼。迁保城令,有能名,百姓为立《清德颂》。及周武平齐,授陈州户曹。属高祖(扬坚)为亳州总管,见而悦之,命掌书记。时周武帝为《象经》,高祖从容谓茂曰:“人主之所为也,感天地,动鬼神,而《象经》多纠法,将何以致治?”茂窃叹曰:“此言岂常人所及也!”乃阴自结纳,高祖亦亲礼之。
高祖为丞相,以书召之,言及畴昔、甚欢。寻除卫国令。时有系囚二百,茂亲自究审数日,释免者百余人。历年辞讼,不诣州省。魏州刺史元晖谓茂曰:“长史言卫国民不敢申诉者,畏明府耳。”茂进曰:“民犹水也,法令为堤防,堤防不固,必致奔突,苟无决溢,使君
何患哉?”晖无以应之。有民张元预,与从父弟不睦。丞尉请加严法,茂曰:“元预兄弟,本相憎疾,又坐得罪,弥益其忿,非化民之意也。”于是遣县中耆旧更往敦谕,道路不绝。元预等各生感悔,诣县顿首请罪。茂晓之以义,遂相亲睦,称为友悌。
迁民部侍郎。时尚书右仆射苏成立条章,每岁责民间五品不逊。或答者乃云:“管内无五品不逊之家。”不相应领,类多如此。又为“余粮簿”,拟有无相赡。茂以为繁纡不急,皆奏罢之。茂性明敏,剖决无滞,当时以吏干见称。
炀帝即位,拜尚书左丞,参掌选事。茂工法理,为世所称。时工部尚书宇文恺、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竞河东银窟。茂奏劾之,恺与仲文竟坐得罪。茂撰《州郡图经》一百卷奏之,赐帛三百段,以书付秘府。炀帝亲征辽东,以茂为晋阳宫留守。恒山王文同与茂有隙,奏茂朋党,附下罔上,诏遣苏威、裴蕴并治之。茂素与二人不平,因深文巧诋,成其罪状。帝大怒,及其弟司隶别驾楚之皆除名为民,徙且未郡。茂怡然受命,不以为忧。在途作《登垅赋》以自慰,词义可观。复附表自陈,帝颇悟。十年,追还京兆,岁余而卒,时年七十五。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其灯烛恒:常常。
B.高祖为毫州总管属:“嘱”,嘱托。
C.于是遣县中耆旧更往敦谕:告诉,使人知道。
D.每岁责民间五品不逊:顺,恭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见悦之②朝济夕设版焉
B.①人主所为也②杳不知其所
C.①释免百余人②虽有槁暴,不复挺
D.①书付秘府②是区区不能废远
小题3: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郎茂“性明敏”、“工法理”的一组是
A.①七岁涌《骚》、《雅》,日千馀言
②迁保城令,有能名,百姓为立《清德颂》
B.①时有系囚二百,茂亲自究审数日,释免者百余人
②历年辞讼,不诣州省
C.①于是遣县中耆旧更往敦谕,道路不绝
②茂以为繁纡不急,皆奏罢之
D.①茂怡然受命,不以为忧
②茂奏劾之,恺与仲文竟坐得罪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武帝撰写《象经》,高祖杨坚不以为然,认为不利于治理国家,郎茂因此对高祖颇为敬重,暗自和他交往,高祖也亲近礼待他。
B.郎茂任卫国令期间,所处理的案什不曾诉到州省,魏州刺史元晖对此颇有微词,郎茂以“洪水”和“堤坝”作比,表达了自己勤政为民的节操和心志。
C.郎茂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以有治政才干而被人称赞。苏威担任尚书右仆射期间,立下的许多规定不切实际,郎茂上奏皇帝取消了这些规定。
D.面对被流放的不幸遭遇,郎茂坦然接受,并在途中写下《登垅赋》,聊以自慰;同时又附表白陈,皇帝最终醒悟,把他召回京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预兄弟,本相憎疾,又坐得罪,弥益其忿,非化民之意也。(5分)
(2)恒山王文同与茂有隙,奏茂朋党,附下罔上,诏遣苏成、裴蕴并治之。(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5分)张元预兄弟俩,本来就互相厌恶憎恨,如果义因此获罪,更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怨恨,这不是教化百姓的本意啊。 (2)(5分)恒山的王文同与郎茂有嫌隙,上奏郎茂结党营私,偏袒下属欺骗君上,皇上下诏派苏威、裴蕴一起查办他。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如“属”如果翻译为嘱托的话,整个句子就要译为嘱托高祖做亳州的总管,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小题2:皆为连词,表顺承。B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动词,到。C①代词,……的人;②代词,……的原因。D①介词,把;②介词,因。
小题3:解答本题时,要注意看清楚题干,题干是说:分别表现郎茂“性明敏”、“工法理”。因此,应该是前面一句是表现郎茂“性明敏”,后面一句是表现郎茂“工法理”,因此,该题选B
小题4:“表达了自己勤政为民的节操和心志”与文意不符,郎茂意在反唇相讥,说明元晖的担忧不必要。
小题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憎疾”译为厌恶憎恨,“坐”译为获,“弥”译为增加,“益”译为更,“化”译为教化。(2) “隙”译为嫌隙,“朋党”译为结党营私,“诏遣”译为下诏派,“并治” 译为一起查办,句意一分。
【参考译文】
郎茂,字蔚之,是衡山新市人。年少时敏捷聪慧,七岁就能背诵《骚》《雅》,每天能背下一千多字。十五岁时师从国子博士权会,学习《诗》、《易》、《三礼》、玄象和刑名这类学问。又到国子助教张率礼那里学习《三传》的各家著述,以致废寝忘食。家人害怕朗茂(苦学)生病,常常节减他的灯烛。等到他长大成人,被称为有才学的人,很擅于写文章。十九岁的时候,遭父丧,服丧的礼节超过了一般人。任职保城令,以有能力扬名,百姓为他立碑写了《清德颂》。到了周武帝平定齐国的时候,他被授予郴州户曹之职。适逢高祖(杨坚)做亳州总管,见了朗茂,非常高兴,让他做掌书记。当时周武帝作《象经》,高祖镇定地对郎茂说:“人主的所作所为,感动天地,惊动鬼神,但是《象经》里有很多乱法,将怎能使国家安定太平?”朗茂私下里感叹道:“这些话哪里是一般人所能说出来的!”于是他暗自(与高祖)结交,高祖也亲近礼待郎茂。
高祖作丞相时,用书信召来郎茂,说起往事,很高兴。不久,郎茂被授予卫国令。当时有二百多被抓捕的囚犯,郎茂亲自审核数日,免罪释放了一百多人。卫国县历年的诉讼案件,没有被送到州省里的。魏州刺史元晖对郎茂说:“长史说卫国的百姓不敢申诉的原因,是害怕您罢了。”郎茂回答说:“百姓像水一样,法令就像是堤岸,堤岸不稳固,一定会导致水流冲决,如果没有水冲决流溢,使君还担心什么呢?”元晖无以应对。有百姓叫张元预的,和堂弟不相和睦,丞尉请求用严法惩办,郎茂说:“元预兄弟俩,本来就互相厌恶憎恨,如果又因此获罪,就更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怨恨,这不是教化百姓的本意啊!”于是派遣县里的有声望的老人交替前往语重心长地劝说,在路上来往不断。元预等人都受到触动心生悔意,到县衙扣头请罪。郎茂用道理让他们明白,于是他们和睦相处,被称为兄弟友爱。
(郎茂)升任民部侍郎。当时尚书右仆射苏威制定条例章程,每年都责怪百姓不具备(仁义礼智信)五种品质。有时就回答说:“管辖范围内没有不谦逊的五品之家。”不理会他,很多事情都像这样。苏威又制作了“余粮簿”,打算让富有的和贫穷的百姓相互扶持。郎茂认为太繁琐,执行起来不便捷,都上奏朝廷免去了。郎茂生性聪敏,断案不拖沓,当时以为官干练著称。
炀帝即位后,郎茂被授予尚书左丞,参与选拔官吏之事。郎茂精通理法,被世人称道。当时工部尚书宇文恺、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争夺河东银矿。郎茂上奏弹劾他们。宇文恺和于仲文最终因此获罪。郎茂撰写一百卷《州郡图经》上奏,(皇帝)赏赐他三百段帛,他把撰写的这些书交付秘府。炀帝亲自讨伐辽东,让朗茂做晋阳宫留守。恒山的王文同与郎茂有嫌隙,上奏郎茂结党营私,偏袒下属欺骗君上,皇上下诏派苏威、裴蕴一起查办他。郎茂向来与二人不和,(他们)趁机罗织罪名蓄意毁谤,作成郎茂的罪状。皇帝非常生气,连同他的弟弟司隶别驾郎楚之都贬职为百姓,流放到且未郡。郎茂欣然领命,不把它放在心上。在途中作《登垅赋》自我安慰,从词义中可见。又附表陈说自己,皇帝多有醒悟。炀帝十年,又调回京职,一年多之后就去世了。时年七十五岁。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