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4:24:59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
辛弃疾
臣窃惟方今朝廷清明,法令备具,虽四方万里之远,涵泳德泽如在畿甸①。宜乎盗贼不作,兵寝刑措,少副陛下厉精求治之意。而比年以来,李金、赖文政、姚明敖、陈子明之变,皆能攘臂一呼,聚众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重烦大兵翦灭而后已,是岂理所当然者哉?臣窃伏思念,以为实臣等辈居官亡状,不能奉行三尺②,斥去贪浊,宣布德意。
臣姑以湖南一路言之.自臣到任之初,见百姓遮道,自言嗷嗷困苦之状。臣以谓斯民无所诉,不去为盗将安之乎?臣一一按奏,所谓“诛之则不可胜诛”。臣试为陛下言其略:陛下不许多取百姓斗面米,今有一岁所取反数倍于前者;陛下不许将百姓租米折纳见钱,今有一石折纳至三倍者;陛下不许科罚人户钱贯,令则有旬日之间追二三千户而科罚者;又有以贱价抑买,贵价抑卖百姓之物,使之破荡家业,自缢而死者。其他暴征苛敛,不可胜数。且近年以来,年谷屡丰,而盗贼不禁乃如此,一有水旱乘之,臣知其弊有不可胜言者。
民者囱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
陛下付臣以按察之权,责臣以澄清之任,封部③之内,吏有贪浊,职所当问,其敢废旷,以负恩遇?自今贪浊之吏,臣当不畏强御,次第按奏,以俟明宪。但臣生平则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使他日任陛下远方耳目之寄者,指臣为戒,不敢按吏,以养成盗贼之祸,为可虑耳。
伏望朝廷先以臣今所奏,申敕本路州县:自今以始,洗心革面,皆以惠养元元④为意。有违弃法度、畲冒亡厌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取小吏按举以应故事。臣不胜幸甚。
【注】①畿甸:泛指京城地区。②三尺: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③封部:指所辖之地,此指荆湖南路。④元元:庶民,百姓。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寝刑措措:施行。
B.皆能攘臂一呼攘;挽起(农袖)。
C.重烦大兵翦灭而后已烦:烦劳。
D.陛下不许科罚人户钱贯科:处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臣姑以湖南一路言之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①而盗贼不禁乃如此②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C.①其敢废旷,以负恩遇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②泉涓涓而始流
小题3: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属于辛弃疾“究盗之由”和“平盗之略”的一组是
A.①以为实臣等辈居官亡状,不能奉行三尺
②封部之内,吏有贪浊,职所当问
B.①臣以谓斯民无所诉,不去为盗将安之乎
②臣当不畏强御,次第按奏,以俟明宪
C.①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
②自今以始,洗心革面,皆以惠养元元为意
D.①以养成盗贼之祸。为可虑耳
②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取小吏按举以应故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认为南宋近年的几次民变本不该发生,指出民变的原因与部分大臣没有恪尽 职守,不能严格执法,惩戒贪腐之徒有关。
B.辛弃疾以事实为证,说明平民百姓惨遭地方官吏盘剥压榨的残酷现实,提出贼盗兴起的根源在于官逼民反。
C.面对贫官横行、民变频发的严峻现实,辛弃疾希望皇帝给予自己更大的按察官吏权力,表明自己义无反顾的决绝态度。
D.辛弃疾希望朝廷采纳自己的奏议,严令各级官吏悔过自新,将执政为民、养育百姓作为职责,并严惩不法官员。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5分)
(2)有违弃法度、贪冒亡厌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取小吏按举以应故事。(5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遒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阳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曰。”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B.①犀首见之②齐闻犀首之北
C.①愿渴行于王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①吾为事来②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小题2: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3分)?(?)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名余曰正则兮?名:名字
B.纫秋兰以为佩?以为?:以之为,把它当作。
C.日月忽其不淹兮?淹:淹没
D.及前王之踵武?武:武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摄提贞于孟陬兮?何不改乎此度?
B、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C、又重之以修能?唯草木之零落兮
D、肇锡余以嘉名?夫唯捷径以窘步。
3.选出与“恐年岁之不吾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肇锡余以嘉名
B、又重之以修能
C、不患人之不己知
D、指九天以为正兮
4.?对“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一句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诗人具有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
B、说明诗人在被楚王放逐后,曾经管理过花草树木。
C、此句运用了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即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
D、句中的木兰喻美好的事物;宿莽喻指丑恶的东西。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分)
(2)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4分)
(3)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郎茂,字蔚之,恒山新市人也。少敏慧,七岁诵《骚》、《雅》,日千馀言。十五师事国子博士权会,受《诗》、《易))、《三礼》及玄象、刑名之学。又就国子助教张率礼受《三传》群言,至忘寝食。家人恐茂成病,恒节其灯烛。及长,称为学者,颇解属文。年十九,丁父忧,居丧过礼。迁保城令,有能名,百姓为立《清德颂》。及周武平齐,授陈州户曹。属高祖(扬坚)为亳州总管,见而悦之,命掌书记。时周武帝为《象经》,高祖从容谓茂曰:“人主之所为也,感天地,动鬼神,而《象经》多纠法,将何以致治?”茂窃叹曰:“此言岂常人所及也!”乃阴自结纳,高祖亦亲礼之。
高祖为丞相,以书召之,言及畴昔、甚欢。寻除卫国令。时有系囚二百,茂亲自究审数日,释免者百余人。历年辞讼,不诣州省。魏州刺史元晖谓茂曰:“长史言卫国民不敢申诉者,畏明府耳。”茂进曰:“民犹水也,法令为堤防,堤防不固,必致奔突,苟无决溢,使君
何患哉?”晖无以应之。有民张元预,与从父弟不睦。丞尉请加严法,茂曰:“元预兄弟,本相憎疾,又坐得罪,弥益其忿,非化民之意也。”于是遣县中耆旧更往敦谕,道路不绝。元预等各生感悔,诣县顿首请罪。茂晓之以义,遂相亲睦,称为友悌。
迁民部侍郎。时尚书右仆射苏成立条章,每岁责民间五品不逊。或答者乃云:“管内无五品不逊之家。”不相应领,类多如此。又为“余粮簿”,拟有无相赡。茂以为繁纡不急,皆奏罢之。茂性明敏,剖决无滞,当时以吏干见称。
炀帝即位,拜尚书左丞,参掌选事。茂工法理,为世所称。时工部尚书宇文恺、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竞河东银窟。茂奏劾之,恺与仲文竟坐得罪。茂撰《州郡图经》一百卷奏之,赐帛三百段,以书付秘府。炀帝亲征辽东,以茂为晋阳宫留守。恒山王文同与茂有隙,奏茂朋党,附下罔上,诏遣苏威、裴蕴并治之。茂素与二人不平,因深文巧诋,成其罪状。帝大怒,及其弟司隶别驾楚之皆除名为民,徙且未郡。茂怡然受命,不以为忧。在途作《登垅赋》以自慰,词义可观。复附表自陈,帝颇悟。十年,追还京兆,岁余而卒,时年七十五。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恒节其灯烛恒:常常。
B.属高祖为毫州总管属:“嘱”,嘱托。
C.于是遣县中耆旧更往敦谕谕:告诉,使人知道。
D.每岁责民间五品不逊逊:顺,恭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见而悦之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B.①人主之所为也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C.①释免者百余人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①以书付秘府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小题3: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郎茂“性明敏”、“工法理”的一组是
A.①七岁涌《骚》、《雅》,日千馀言
②迁保城令,有能名,百姓为立《清德颂》
B.①时有系囚二百,茂亲自究审数日,释免者百余人
②历年辞讼,不诣州省
C.①于是遣县中耆旧更往敦谕,道路不绝
②茂以为繁纡不急,皆奏罢之
D.①茂怡然受命,不以为忧
②茂奏劾之,恺与仲文竟坐得罪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武帝撰写《象经》,高祖杨坚不以为然,认为不利于治理国家,郎茂因此对高祖颇为敬重,暗自和他交往,高祖也亲近礼待他。
B.郎茂任卫国令期间,所处理的案什不曾诉到州省,魏州刺史元晖对此颇有微词,郎茂以“洪水”和“堤坝”作比,表达了自己勤政为民的节操和心志。
C.郎茂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以有治政才干而被人称赞。苏威担任尚书右仆射期间,立下的许多规定不切实际,郎茂上奏皇帝取消了这些规定。
D.面对被流放的不幸遭遇,郎茂坦然接受,并在途中写下《登垅赋》,聊以自慰;同时又附表白陈,皇帝最终醒悟,把他召回京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预兄弟,本相憎疾,又坐得罪,弥益其忿,非化民之意也。(5分)
(2)恒山王文同与茂有隙,奏茂朋党,附下罔上,诏遣苏成、裴蕴并治之。(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