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3:59:46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溶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2)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③题。
参考答案:①律诗,绝句;咏史(或怀古,或吊古伤今之作)。
②凭吊吴晋相继灭亡,繁华不再;不满皇上被奸臣蒙蔽,国运中衰;慨叹自己报国无门。(意对即可)
③通过台城的盛衰对比,寄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巧妙地用典故《后庭花》,委婉地表达作者对帝王荒淫奢侈生活的不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1.这首诗中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颈联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2.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园孤壁,静寂凄清,抒写了作者长期客居他乡的孤独与凄苦。②衬托。滴露之声,从反面衬托夜阑人静;以夜阑人静、“野僧”为邻,从正面衬托飘零孤单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8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小题1】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一点2分】
【小题2】(4分)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答对一点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具体的诗句分析首联采用的手法,并答出其表达效果。“通宵又彻明”描写滞雨的通宵未歇,故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从侧面衬托了作者通宵未眠的情形,从而把作者忧愁之深之久表现出来。“百忧如草”,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很明显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比喻的一般性作用为生动形象的表达描述对象的特点或情感,故可结合着作者的忧愁来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结合着关键词句分析,由注释1可知,作者恃才傲物、仕途颇不得意。“心关桂玉”写出了诗人的生活艰难之愁;“早鸦飞不散”“寒鼓湿无声”写出了诗人命运的不顺利之愁;“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表现出了诗人青春年华逝去,而事业无成之愁。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房兵曹胡马①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②双耳峻③,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释】①此诗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或741年(开元二十九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青年时期。②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③峻:尖锐。
【小题1】“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
【小题2】此诗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2分);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1分)。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2分)。
【小题2】前四句写眼前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2分);后四句是诗人的合理推想,是虚写,表现出马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2分)实虚结合,形神兼备,拓展诗歌意境,既能更好凸显马之精神,也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要抓住这两个字的传神之处,“批”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入”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解答炼字题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 述景象; 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 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要回答出哪是实写,哪是虚写,达到一种什么效果。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实虚结合,形神兼备,拓展诗歌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