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1 00:32:41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勇者不必死节死:死亡
B.虽万被戮被:遭受
C.则仆偿前辱之责责:职责
D.恨私心有所不尽恨:痛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考之行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惜其不成其可怪也欤
C.然后是非乃定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书的例子自比,是为了说明痛苦的环境更能磨砺人的意志,逆境比顺境更能造就人。
B.司马迁认为真正勇敢的人是不用守节而死的,自己之所以忍辱负重是因为“私心有所不尽”,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作者的生死观和荣辱观。
C.司马迁认为自己希望通过著书立说来抵偿所受的侮辱的这一想法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其中隐晦地表达了希望任安能了解自己苦衷之意。
D.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丰富的例子,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呐喊、愤怒的抗争,虽愁思欲绝,却激昂劲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分)
?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分)
?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①《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②也是想以此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弄通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说。
③如今少卿竟教我推贤进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
本题解析:
小题1:A.死:为…而死C.责:通“债” D.恨:遗憾
小题1:乃:副词,才 A代词,它/音节助词,无义;B代词,它/语气词,表强调;D介词,因为/表目的,用来?
小题1:逆境比顺境更能造就人,不当。
小题1:①“大底”翻译为“大多”给1分,“发愤‘翻译为“抒发郁愤”给1分。②“际”翻译为“关系”,给1分;“变”翻译成名词性词语,给1分③“无乃……乎”翻译为“恐怕……吧”,给1分;“剌谬”翻译为“相违背”,给1分;语句通顺,给1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9分)
世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何为有忧也?”庄王曰:“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以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曰犹恐惧,思索贤佐,此其先生者也。
昔者宋昭公出亡,谓其御曰:“吾知所以亡矣。”御者曰:“何哉?”昭公曰:“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吾发言动事,朝臣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也。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宋人迎而复之,谥为昭。此其后生者也。
昔者郭君出郭,谓其御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梁糗。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以不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者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伏轼而叹曰:“嗟乎!夫贤人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块,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
[注释]本节选的上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者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何也?”曰:“犹言‘先醒’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小题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寡人)是以忧也。
B.(郭君)曰:“何以不谏也?”
C.天下无贤而君独贤,(国)是以亡也。
D.臣欲进谏,恐先(于)郭亡,是以不谏也。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世主不属于“后生者”的一组是(3分)
①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②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 ③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
④宋人迎而复之,谥为昭。?⑤御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⑥伏轼而叹曰:“磋乎!夫贤人如此苦乎?”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⑥
D.③④⑥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n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bsp;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皆 以 其 学 取 士?利 禄 之 途 一 开?为 其 学 者?以 为 进 趋 富 贵 而 已?其 言 有 失?犹 奉 而 不 敢 稍 违 之?其 得 亦 不 知 其 所 以 为 得 也?斯 固 数 百 年 以 来 学 者 之 陋 习 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小题2: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2分)
答:??;?。
小题3: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6分)
小题2:程颢、程颐。(2分。每点1分)
小题3: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做人修身立德、言行一致。(2分。每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先从“也”“而已”下手断开两处,从“也”处往前看,该句主语应是“其得”,可以断在“得”字前;从“而已”处往后看,“其言有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断在“失”字后;从“而已”处往前看,最容易断的句子是“利禄之途一开”,在“利”字前,“开”字后断开,断6处任务完成,最通读一遍,印证一下即可。
附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 “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小题2:注意“颢”“颐”的书写,顺序不做要求,但不能有错字。
小题3:找到原文“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分号前为一点,分号后为一点,分别概括(即定向翻译)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
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①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被擒,载以槛车。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
摘自《新五代史》?
[注]: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以百骑奔于唐以:凭借
B.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屏:屏退,使……隐退
C.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趣:通“趋” 奔赴、趋向
D.知友谦被难被:遭受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延孝胸有韬略、骁勇善战的一组是(?)(3分)
①乃以百骑奔于唐?②因见崇韬言其不可?③出其不意,捣其空虚?④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 ⑤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⑥会孟知祥夹攻之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延孝虽是亡命之身,但他熟谙兵法,洞察实事,他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后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称后唐灭梁的功臣。
B.康延孝生性耿直,性情暴躁,当位居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他大为不满,以军功自居,力劝郭崇韬用军法处置董璋。
C.康延孝虽立有大功,但恃功自傲,不满同僚,顶撞上级,猜疑朝廷对其不公,竟至公开谋反,最终兵败被杀。
D.康延孝本是前朝旧臣,“背梁投唐”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5分)
??
(2)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梁末帝懦弱,小人被进用信任,而忠臣勇士都被疏离排斥,这是梁必定灭亡的局势。(“进任”1分,“小人进任”“见”被动各1分、“此其必亡之势也”判断句1,分句意1分)(2)、(康延孝)责备董璋说:“我有平定蜀国的功劳,你们像仆人一样跟着我,(现在)反而在郭公的门前俯首帖耳,我身为一都的将帅,难道不能用军法将你们斩首么?(“让”责备1分,“仆”名作状,像仆人一样1分、“相从”1分“俯首郭公之门”状后1分、“独”难道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以:率领。解答本题应用排除法,A项解释为“凭借”也讲得通,但B、C、D只能是题干后面的解释,解释为别的意思语境中讲不通。因此,A项以的用法应为动词,解释为“率领”合乎语境。
小题2:①体现康延孝有远见②表现康延孝心胸狭窄⑥继岌和任圜的行为。做这样的题,要善于用排除。由⑥排除AD两项,由第②再排除掉B。
小题3:“力劝郭崇韬用军法处置董璋”错误。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第一句着重考查了特殊句式,对于高考的特殊句式要了然于胸。第二句“相从”中“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独……邪”为固定句式。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康延孝,是代北人,做太原军中小兵,有罪,逃亡到梁。梁末帝派遣段凝将军队驻扎到黄河边,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看见梁末帝任用的人,都是一群小人,知道梁国必定灭亡,于是率领百个骑兵逃奔到唐。在朝城见到唐庄宗,庄宗避开众人问延孝梁国的事,延孝全部告诉他说:“梁末帝懦弱,信任进用的都是小人,而忠臣勇士都被疏离排斥,这是必定灭亡的局势。””庄宗开始听到延孝说梁国必定灭亡,高兴,等到听说要大举用兵,害怕,说:“应当如何防御?”延孝说:“梁国的军队人虽然多,分开来就不多。请陛下等到他们分散开,以五千铁骑从郓城逼近汴,出其不意,直捣他的空虚之处,不需要十天,天下可安定了。”庄宗认为他的话非常豪壮,最终使用了延孝的计策,从郓城进入汴京,用了八天灭掉梁国。
第三年,征伐蜀国,以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攻破凤州,攻取固镇,降服了兴州,蜀国平定,延孝功劳最大。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子在延孝之下,但特别受郭崇韬重用,崇韬有军事上的问题,唯独召唤董璋去和他商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责备董璋说:“我有平定蜀国的功劳,你们像仆人一样跟着,反而在郭公的门前俯首帖耳,我身为一都的将帅,难道独独不能用军法将你斩首么?”董璋在崇韬跟前告状,崇韬罢免了董璋的军职,封他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更加愤怒,说:“我冒着刀下的危险,越过艰难险阻,平定两川,董璋有什么功劳得到节度使的职位?”于是觐见崇韬说这是不可以的。崇韬反倒说:“李绍琛,你想谋反么?胆敢违抗我的命令。”延孝怕了,退下。第二年崇韬死了,延孝对董璋说:“你现在到哪个门前俯首帖耳呢?”董璋哀求,才免去责罚。
继岌出征回朝,命令延孝用一万二千人殿后,走到武连,听说朱友谦无罪而被杀。友谦有一个儿子令德在遂州,庄宗派遣使者告诉继岌,要他马上杀了令德。继岌不派遣延孝,而派遣董璋,延孝已经怀疑,等到董璋路过延孝军队,又不前外拜谒,延孝大怒,告诉下属说:“南面平定梁国,西面攻取蜀国,谋略全部是郭公想出,而日夜劳苦,攻城破敌的,是我。现在郭公已死,我怎么还能活?而友谦和我都是背叛梁国,投奔唐国的,友谦遭遇的灾祸,就要轮到我了!”延孝的部下都是友谦手下的旧将,知道友谦被灭族,都哀号着在军门哭诉道:“朱公无罪,家人二百人却别杀害,旧日将领往往也同时杀死,我们死定了!”延孝于是带领众人从剑州返回,进入蜀地,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派遣任圜带领七千骑兵追赶,到了汉州,与孟知祥会合夹攻延孝,延孝战败,被抓获,用囚车装载。装载延孝的囚车到了凤翔,庄宗就派遣太监杀了他。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韶,字子相,自云太原晋阳人也,世居京兆。韶幼而方雅,颇好奇节,有识者异之。在周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复转军正。武帝既拔晋州,意欲班师,韶谏曰:“齐失纪纲,于兹累世,天奖王室,一战而扼其喉。加以主昏于上,民惧于下,取乱侮亡,正在今日。方欲释之而去,以臣愚固,深所未解,愿陛下图之。”帝大悦,赐缣一百匹。及平齐氏,以功进位开府,封晋阳县公,邑五百户,赐口马杂畜以万计。迁内史中大夫。宣帝即位,拜丰州刺史,改封昌乐县公。高祖受禅,进爵项城郡公,邑二千户。转灵州刺史,加位大将军。
晋王广之镇并州也,除行台右仆射,赐彩五百匹。韶性刚直,王甚惮之,每事谘询,不致违于法度。韶尝奉使检行长城,其后王穿池起三山,韶既还,自锁而谏,王谢而罢之。高祖闻而嘉叹,赐金百两,并后宫四人。平陈之役,以本官为元帅府司马,帅师趣河阳,与大军会。既至寿阳,与高颎支度军机,无所壅滞。及克金陵,韶即镇焉。晋王广班师,留韶于石头防遏,委以后事,几岁余。征还,高祖谓公卿曰:“晋王以幼稚出籓,遂能克平吴、越,绥静江湖,子相之力也。”于是进位柱国,赐奴婢三百口,绵绢五千段。
开皇十一年,上幸并州,以其称职,特加劳勉。其后,上谓韶曰:“自朕至此,公须鬓渐白,无乃忧劳所致?柱石之望,唯在于公,努力勉之!”韶辞谢曰:“臣比衰暮,殊不解作官人。”高祖曰:“是何意也?不解者,是未用心耳。”韶对曰:“臣昔在昏季,犹且用心,况逢明圣,敢不罄竭!但神化精微,非驽蹇所逮。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比于畴昔,昏忘又多。岂敢自宽,以速身累,恐以衰暮,亏紊朝纲耳。”上劳而遣之。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仍为长史。岁馀,驰驿入京,劳敝而卒,时年六十八。高祖甚伤惜之。(《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谢而罢之。?罢:罢免? B.帅师趣河阳?趣:赶赴
C.韶辞谢曰?谢:告别? D.非驽蹇所逮?逮:捉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在周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 B.?高祖闻而嘉叹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蟹六跪而二螯
C. 晋王广之镇并州也? D. 武帝既拔晋州,意欲班师
送孟浩然之广陵?始皇既没,余威振于殊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韶年幼时气度高雅,人们认为他与众不同。随武帝征伐齐国时,王韶直言劝谏,武帝非常高兴,大大地赏赐他。
B.王韶在攻克金陵后,被留在城中负责防卫,处理晋王的后事。几年后回到京城,高祖高度赞扬王韶,封他为柱国。
C.征伐陈国时,王韶任元帅府司马,与高颎一起指挥军队。高祖认为他辅助幼主有功,封柱国之位,赏给他财物一批。
D.皇上幸临并州时,王韶请求辞官。皇上同意他的请求,并给予慰劳。一年多后王韶入京时劳顿而死,皇上深感痛惜。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及平齐氏,以功进位开府。(3分)
译文?
(2) 晋王以幼稚出籓,遂能克平吴、越,绥静江湖,子相之力也。(3分)
译文?
?
(3) 岂敢自宽,以速身累,恐以衰暮,亏紊朝纲耳。(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 B
小题2 D
小题3 B
小题4 (1)等到平定齐国后,王韶因为功劳大而被晋升为开府。
(2)晋王在年幼的时侯带兵出征,最终能攻克吴越之地,平定局势,这是王韶辅助的功劳啊。(译出大意得1分,判断句1分,“相”1分。)
(3)(我)哪里敢自己放松自己呢,只是因为(这样)才导致身体劳累,又担心因年衰力薄而使朝纲紊乱罢了。(译出大意得1分,句式“岂……”1分,“速”1分。)
本题解析:小题1.B? A.罢:停止? C.谢:推辞? D.逮:及,达到
小题2.D 既:之后,已经? A.以:凭/ 因为? B.而:表承接/ 表并列? C.之:取消主谓独立性/ 往,到
小题3.B?不是处理晋王的后事,而是晋王把攻克金陵之后的事务交给王韶处理。
参考译文:
王韶,字子相,自说是太原晋阳人,世代生活在京兆。王韶年幼就气度高雅,十分喜欢奇人节士,有识之人认为他与众不同。在周国多次凭着作战立功而升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再调任为军正。武帝在攻下晋州后,想班师回朝,王韶劝谏说:“齐国朝纲混乱,在此连累世道。上天褒奖我王,让您一下子就扼住了它(齐)的咽喉。加之因为他们在朝上国君昏庸,在朝下人心恐惧,攻下动荡的齐国,就在今日。陛下刚才想放弃齐国离开,以我的愚昧固陋,实在不能深入理解您的做法,希望陛下再考虑一下。”武帝非常高兴,赏给王韶一百匹细绢。等到平定齐国后,王韶因为功劳大而晋升为开府。被赐封晋阳县公,领五百户食邑,再赏赐牛马和其他物品数以万计。不久升任内史中大夫。宣帝登位时,王韶被任命为丰州刺史,改封为昌乐县公。高祖受禅时,王少受封爵位为项城郡公,领二千户食邑。不久调任灵州刺史,被授予大将军职位。
晋王杨广镇守并州的时候,授王韶行台右仆射职位,赏赐五百匹彩缎。王韶生性刚直,晋王非常怕他,每件事都向他咨询,不敢违反法令制度。有一次,王韶奉命巡视长城,出行后晋王挖池起山,王韶回来后,将自己锁起来以此进谏。晋王向他道歉并停止了工程。高祖听说这件事后大为嘉许,赏赐王韶一百两金子和四个宫女。在平定陈国时,王韶以本官担任元帅府司马,率领大军赶赴河阳,与大部队会合。到了寿阳后,与高颎一起调度军队,从未延误过军机。攻克金陵后,王韶就坐镇在那里。晋王杨广班师回朝,留下王韶在金陵防守,把所有的事都托付给他。几年后王韶回朝,高祖对各位公卿大臣说:“晋王在年幼的时侯带兵出征,最终能攻克吴越之地,平定局势,这是王韶辅助的功劳啊。”于是晋升王韶为柱国,赏赐三百多奴婢,五千匹绵绢。开皇十一年,皇上驾临并州,因为王韶做事尽心,特别给予慰劳和嘉许。此后,皇上对王韶说:“自从我到了这里,您胡子发鬓逐渐变白,恐怕是忧心劳碌造成的吧?中流砥柱的威望都集于您身上,您要再努力啊!”王韶推辞说:“我日渐衰老年迈,不再适合做官了。”高祖说:“这是什么意思?不适合,是没有用心尽力罢了。”王韶回答说:“我以前在动荡的朝代,尚且用心尽力;何况现在遇到了英明圣主,哪敢不竭尽全力呢!只是心神和精力日渐衰微,(这些事)不再是愚驽的人可以做到的。加上(我)今年六十六岁了,年事已高,健忘又多。(我)哪里敢自己放松自己呢,只是因为(这样)才导致身体劳累,又担心因年衰力薄而使朝纲紊乱罢了。”皇上安慰他,让他回去。秦王杨俊做并州总管,王韶仍担任长史。一年多后,王韶乘驿车入京,因劳碌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高祖深感痛惜。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