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1 00:32:41
1、单选题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亦有不利焉女焉能行之
B.今之燕必经赵是寡人之过也
C.吾其还也君其试臣
D.夜缒而出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封甘罗以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①甘罗曰:“臣请行之。”?②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③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④“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⑤臣不知卿所死处矣??⑥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
河间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国和秦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肯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C.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并使赵国攻打燕国,赵国得利,赵国摆脱了秦国进攻的危险,显示了他纵横游说、善于计谋的才干和扶危济困的品质。
D.甘罗劝说张唐,将历史教训和现实情况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张唐感到害怕,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他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小题4: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
(1)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
附:《甘罗传》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奉事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很高兴,于是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燕国任相,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对文信侯说
:“我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方圆百里的土地。’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叱说:“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文信侯就同意了。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范睢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张卿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山水游记;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台阁名胜记;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人事杂记。
B.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有三:一是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二是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是对环境作具体的描写。
C.古文又称古体文,是唐人对唐以前的文体的称呼。中唐时韩愈、柳宗元等发起的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一种先秦两汉散文的回归。
D.左拉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小酒店》《萌芽》《生之欢乐》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古文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以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无所谓古文之称。唐人所谓古文,其实就是与当时流行的骈体文相对称的散文。就形式来说,它是一种奇句散行文句长短不限的文体。因为这种文体的倡导者、中唐时的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时代的散文传统,所以称之为古文。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雪涛阁集》①序
〖明〗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②。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③,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1)?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④,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2)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略)
〖注释〗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②鞓(tīng)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③驺(zōu)子: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④俳:滑稽,幽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胜:胜任
B.而不敢自伸其才伸:施展
C.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袭:模仿
D.有以平而传者传:流传
小题2:作者说:“诗至此,抑可羞哉。”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感到羞耻的原因的一组
① 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
②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③ 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④ 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
⑤ 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
⑥ 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来看,作者没有受到序言体裁的束缚,先是淋漓尽致地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最后才落笔于文题。
B.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文章最后,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的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D.作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近代文人的各种复古做法,并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了全面否定。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而法官皆贬,犹以亲累落职,出知广州。
译文:?
?
(2)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
译文:?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5分)不久,法吏和判官(张去华)都被贬,(向敏中)仍受岳父的牵连而丢掉官职,出朝担任广州太守。(译出大意2分,“既而”“以”“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宋真宗亲临澶渊,赐给向敏中秘密的诏书,把西方边境的事情都交给他,允许他相机处理。(译出大意2分,“幸”“鄙”“便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胜”在此句语境中应解释为“胜过”或“超过”。
小题2:②是说明文章“不能不古而今”的原因;④是对进之文章内容的陈述,没有批评的意思;⑥是对进之诗歌成就的评价,与羞耻没有关系。
小题3:论断过于绝对,作者并没有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全面否定。如袁宏道为之作序的《雪涛阁集》的作者江进之,就属于近代文人中的一员,而袁宏道能给他创作的诗文集作序,就表明袁宏道并没有全面否定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游京师,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 ;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袖其疏入谏,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钞文可验者,悉以印记其背,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臣抑而不闻闻:听到
B.复构以罪罢之构:陷害
C.时斗米直十三缗?直:通“值”
D.昼抚膺痛苦?膺:胸口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即散其家之所有 B.①遇饿者则赈之
②句读之不知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及到官,复祷于社坛 D.①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
②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②作《师说》以贻之
10.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张养浩做堂邑县尹时,拆毁了滥设的祠庙三十多所,免除曾经做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使盗贼们很受感动。
B.张养浩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堂邑县李虎凶恶残暴,原先的县尹没有谁敢追查。张养浩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
C.张养浩敢于直谏,英宗继位后,适逢元宵节,想在宫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入宫谏阻,皇帝大怒,罢免了他的官职。
D.关中大旱时,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一直住在衙门里,想方设法救助穷人,积劳成疾而死,关中百姓像失去父母一样悲哀。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言官舍不利,竟居之(3分)
译文:。
(2)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4分)
译文:。
(3)道经华山,祷雨岳祠,泣拜不能起。(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A
9、D
10、C
11、11.(1)有人说供官吏居住的馆舍对人不吉利,张养浩竟然住在那里。
(2)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
(3)取道经华山时,他在岳祠求雨,他哭泣着跪拜在雨里,不能站起身来。
本题解析:
8.【A】(闻:使……听到,上报)
9.【D】(连词,来)(A①的,也不可译②倒装标志;B①就②就是;C①在②比)
10.【C】(“罢免了他的官职”错)
11.(1)官舍?竟
(2) “加之以刑”倒装,“目”活用,“是”译为“这”
(3) “道”活用,“(于)岳祠”省略,“泣”做状语
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游学于京城,被征召为礼部令史,多次推荐进入御史台。后来他成为丞相的属官,被选拔任命为堂邑县尹。有人说堂邑县供官吏居住的馆舍对人不吉利,张养浩竟然住在那里。他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免除曾经做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老百姓,因为饥寒所逼迫,不得已而做了盗贼,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盗贼们感动得哭了,他们互相告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党羽凶恶残暴,为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原先的县尹没有一个敢于追查的。张养浩来到后,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以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当初,朝廷讨论设立尚书省,张养浩说尚书省不便于朝廷;尚书省设立之后,他又说尚书省改变成法搞乱时政,将危害天下。谏官压制他,不将他的意见转奏皇帝。于是他上疏万言议论时政,言辞恳切。掌握朝廷大权的人不能容忍他,又捏造罪行将他罢免。张养浩恐怕遭到灾祸,便改变姓名逃走了。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立即将奏疏放在袖子里入宫谏阻,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皇帝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便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登车上路,遇到饥饿的人便送粮给他们。遇到死人便加以埋葬。路经华山时,他在华山祠庙求雨,他哭泣着跪拜在那里,不能站起身来。等到张养浩到了任所,又在祭坛求雨,大雨如瓢泼一般,庄稼自然长了起来,陕西人民大喜。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老百姓拿着钞票支付买粮的钱,钞票销微有些不清便不能用,到府库去兑换,那些狡猾的官吏存心骗人,换十贯钱他们给五贯,许多天得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艰难。于是张养浩便检查府库中文字清楚可以检验的钞票,在钞票的背后都加盖官印,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粮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于是官吏不敢再舞弊了。张养浩又带领富人拿出粮食。张养浩听说民间有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人,他为此大为悲痛,拿出自己个人的钱接济那个人。张养浩到任四个月,没有在家里住过,只在衙门里歇宿,夜晚便向上天祷告,白天便出外赈济饥民,一天到晚没有稍微的懈怠。每想起一件牵挂的事情,他便按着胸口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陕西人悲哀得像失去了父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