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1 00:32:41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6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1.下面文句中加粗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足为外人道也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下面文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朝济而夕设版焉
B.则群聚而笑之?顺风而呼
C.句读之不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吾师道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下列各文句中均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⑤用心一也?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⑧吾从而师之
A.①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⑥⑧?
D.①②③⑤⑥⑧
4.下列文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对下列句子当中加粗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假舟辑者,非能水也?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小学而大遗?
⑧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C.①∕③④∕②⑤⑧∕⑥⑦?
D.①∕③④⑧∕②⑤∕⑥⑦
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题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掘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予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伸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令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鳝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
【注】①蠲:弯曲。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涔:积水。 ?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
D.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5、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两题。(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寿之志三国也,纪 魏 而 传 吴 蜀 夫 三 国 鼎 立 称 帝 魏 之 不 能 有 吴 蜀 犹 吴 蜀 之 不 能 有 魏 也 寿 独 以 帝 当 魏 而 以 臣 视 吴 蜀 吴 蜀 于 魏 何 有 而 然 哉 此 寿 之 失 也。噫!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史之才诚难矣!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
(节选自苏洵《史论》)
小题2: 除了司马迁、班固,请写出文段中提及的另外两位史学家的姓名。(2分)
小题3: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洵的史评结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