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三)

时间:2017-11-11 00:32:4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耿纯:东汉著名的开国功臣,曾率族人二千多人马投奔刘秀,后帮助刘秀称帝。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从夏侯惇拒之?拒:抵御
B.自请愿徙诣魏郡?诣:圣旨
C.屯安民?屯:驻守
D.乃率众与辽破走权走:赶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船运军粮臣以供养无主
B.遂北渡河,攻蕃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C.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击管承于长广?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O、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整死后,李典接管了他的军队,官至中郎将、离狐太守,这一方面体现了家族的荫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李典颇有才干。
B.李典与程昱运送军粮时,没有听从太祖的命令,他担心太祖降罪于自己,于是主动提出率宗族部曲迁徙到魏郡。
C.在与刘备的一战中,夏侯惇不听李典的劝告,率军追击,结果中了敌军埋伏,后经李典营救才得以摆脱敌军。?
D.李典认为战事征伐还没有停息,应该加强郊野地区的军事防务,来控制四方,这一想法得到了太祖的赞同.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4分)
译文:?
(2) 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6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B
9、B
10、B
11、(1)李典生性驽钝怯懦,功劳低微,但封赏的爵位和受到的思宠太重,确实应该全宗族的人都来贡献才能。
(2)李典慷慨激昂地说:“这是国家大事,只看你的计策怎样,我怎么能因为私人仇恨忘记国家大义呢!”


本题解析:
8、B(诣:到、往)
9、B(A 项“以”;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遂”:副词,于是,就。C 项“乃”:副词,才/副词,竟然。D 项“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10、B(李典提出率宗族部曲迁徙到魏郡,并不是担心太祖降罪自己。)
11、(1)李典生性驽钝怯懦,功劳低微,但封赏的爵位和受到的思宠太重,确实应该全宗族的人都来贡献才能
(2)李典慷慨激昂地说:“这是国家大事,只看你的计策怎样,我怎么能因为私人仇恨忘记国家大义呢!”(画线处为采分点)
参考译文:
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野人。李典的叔父李乾,有雄霸一方的气概,联合了宾客门人数千家,聚集在乘氏。吕布叛乱时,太祖曹操派李乾回到老家乘氏,慰劳安抚民众。吕布的手下别驽薛兰、治中李封试图招降李乾,打算一起叛乱,李乾不听从,薛李二人就杀了李乾隆。太祖就派李乾的儿子李整率领李乾的部队,和各将领一起攻打薛兰、李封。薛兰、李封被打败后,李整因跟随曹操平定兖州诸县有功,不久任青州刺史。李整死后,李典调任颍阴令,任中郎将,统率李整的军队,(后来)调任离狐太守。
当时太祖与袁绍在官渡两军相峙,李典率领族人和军队运输粮食布匹供给军队。袁绍被打败后,(曹操)任命李典做了副将军,驻守在安民。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二人,派遣李典和程昱等人用船只运送军粮。恰逢袁尚派遣魏郡的太守高蕃率领军队驻扎在河上,断绝了水路。太祖吩咐李典和程昱说:“如果船只不能通过,就下来走陆路。”李典和各位将领商议说:“敌军虽然装备少,却倚仗着水上的有利地势,有懈怠的心理,(如果)攻打他们肯定攻破。军队(在外)可以不受朝廷的控制,如果对国家有利,专断一次也是可以的,(我产)应该迅速攻打他们。”程昱也认为他说的很对。于是在北边渡河,攻打敌军,大破敌军,水路得以打通。刘表让刘备往北入侵,到达叶城时,太阳派遣李典跟随夏侯惇抵御刘备军队。有一天刘备烧了军营离去,夏侯惇率领人马追逐攻打他,李典说:“敌人无缘无故退兵,(我)怀疑具定有埋伏。南边的道路狭窄,草木茂盛,不能去追。”夏侯惇不听,和于禁追杀,李典留守。夏侯惇等人果然进入了敌军的埋伏里,战事不利,李典前往营救世主,刘备看见救兵来了,这才撤退。(李典)跟随太祖围攻邺城,邺城被平定,和东进在壶关城包围高干,在长广攻打管承,都打败了他们。(后来李典)升迁为捕虏将军,封都亭侯。李典的宗族军队三千多家,住在乘氏,(他)主动请求希望迁徙到魏郡。太祖笑着说:“你打算效法耿纯吗?”李典向太祖谢罪说:“李典生性驽钝怯懦,功劳低微,但封赏的爵位和受到的恩宠太厚,确实应该全族的人都来贡献才能;加之战各征伐还没有停息,应该充实在效野地区,来控制四方,(我)并不是效法耿钝。”于是带领自己的军队族人一万三千多口住在邺城。太祖嘉奖他,升迁他为破虏将军。后来(李典)与张辽、乐进驻扎合肥,孙权带领众人围攻他们,张辽打算遵循曹操的指示出战。乐进、李典、张辽三人一向都不和,张辽担心他们不听从命令,李典慷慨激昂地说:“这是国家大事,只看你的计策怎样,我怎么能因为私人仇恨忘记国家大义呢!”于是率领众人和张辽一起打败赶跑了孙权。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也。子寿。寿字伯考,善文章,以廉能称,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时,冀部属郡多封诸王,宾客放纵,类不检节,寿案察之,无所容贷。乃使部从事专住王国,又徙督邮舍王宫外,动静失得,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于是藩国畏惧,并为遵节。.视事三年,冀土肃清。三迁尚书令。朝廷每有疑议,常独进见。肃宗奇其智策,擢为京兆尹。郡多强豪,奸暴不禁。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各相检敕,莫敢干犯。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史,皆愿效死,莫有欺者。以公事免。
复征为尚书仆射。是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威倾天下。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是时宪征匈奴,海内供其役费,而宪及其弟笃、景并起第宅,骄奢非法,百姓苦之。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厉音正色,辞旨甚切。宪怒,陷寿以买公田诽谤,下吏当诛。侍御史何敞上疏理之曰:"臣伏见尚书仆射郅寿坐于台上,与诸尚书论击匈奴,言议过差,及上书请买公田,遂系狱考劾大不敬。臣愚以为寿机密近臣,匡救为职。若怀默不言,其罪当诛。今寿违众正议,以安宗庙,岂其私邪?又台阁平事,分争可否,虽唐虞之隆,三代之盛,犹谓谔谔以昌,不以诽谤为罪。请买公田,人情细过,可裁隐忍。"书奏,寿得减死,论徙合浦。节选自《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放纵,类不检节?类:皆
B.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迁:升官
C.又徙督邮舍王宫外徙:迁移
D.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赍:把……作为见面的礼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是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以安宗庙,岂其私邪?
A?B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虽唐虞之隆……不以诽谤为罪?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吏
C.? D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郅寿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①寿案察之,无所容贷。②视事三年,冀土肃清。③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
④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
⑤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
⑥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郅寿孝廉出身,以廉能见称,执法严明,其智策颇为皇帝赞赏。从冀州刺史断续作官到尚书仆射,名望较高。
B.郅寿多次向皇上报告窦宪的骄恣行为,并把他同王莽相比较,可惜最终没能惩治窦宪,反被判当诛,在何敞的帮助下,才得以流放合浦。
C.侍御史何敞认为,郅寿找机会讽刺窦宪的不法行为,也可算是份内的事。如果他不说,才不对呢o
D.郅寿在冀州管束诸王时,严于执法,不仅令藩国害怕,就是三辅高宫,也心怀震竦,各自收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5.(1)及时派骑驿驰报皇上,举报诸王的罪行并弹劾他们的属官丞相。
(2)郅寿借国库资财空虚,战争不断的话题,趁朝会时讽刺窦宪一帮人。


本题解析:
1.D (赍:以物送人)
2.C (C虽:即使;A分别为"凭借""因为"之意;B分别为"他的""大概"之意;D分别为"却""接着"之意)
3.B (第②句是治理的效果,第③句是以前执法严明的影响,第⑤句与执法无关。这三句不能"直接"说明"执法严厉",故有②③⑤项的皆不选)
4.D ("三辅高宫,也心怀震竦"是在郅寿任京兆尹时)
5.(1)及时派骑驿驰报皇上,举报诸王的罪行并弹劾他们的属官丞相。
(2)郅寿借国库资财空虚,战争不断的话题,趁朝会时讽刺窦宪一帮人。
参考译文:郅郓字君章,是汝南西平人。 儿子郅寿。郅寿字伯考,擅长著述文章,以廉洁、有才干著称。被椎举为孝廉,不久升任冀州刺史。当时,冀州境内有很多的封国和亲王,他们的门客目无法纪,行为不检点,屡犯国法。郅寿按章处置,从不宽恕。他又委派官吏住在各封国内,同时把督邮馆舍迁移设置在封国的王宫外,以察看亲王们的得失,并及时驰报皇上,举报亲王的过失并弹劾他们的属官丞相。这样,各封国亲王都十分畏惧,只得遵纪守法。 郅寿任职三年,冀州上下太平。后升调尚书令。每当朝廷对国家大事发生争论,郅寿总是独自晋见皇上,陈述己见。章帝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提升他为京兆尹。当时,京城地区有很多豪门大姓,他们仗势欺人,屡犯官禁。(郅寿上任后),豪门大姓听说郅寿在冀州的事迹,都心怀畏惧,互相告诫,不再肆意妄为。郅寿尽管威严,却能礼贤下士,因而他的部下都愿意为他效死力,从不欺骗他。后来郅寿因为公事被免职。
后来又被征召为尚书仆射。这时,大将军窦宪依仗皇后的影响和势力,独揽大权。窦宪曾经派人给郅寿送去礼物和书信,请他帮助办一些私事。郅寿把这些礼物和书信一并送到官府(予以追究)。他多次上书揭露窦宪仗势骄横的事实,并引用王莽从专权到篡位最后灭亡的事实,希望国家引以为戒。这时,窦宪正率兵征讨匈奴,举国上下为他筹措军费,但窦宪和他的两个弟弟窦笃、窦景一同(用这笔钱)修建住宅,骄奢淫逸,老百姓都十分痛恨。郅寿在百官朝见皇帝的朝会上,大谈国库空虚,连年征战的话题,借以讽刺窦家兄弟。他的脸色严肃,言辞激烈。窦宪大怒,于是诬告郅寿私买公田、诽谤朝政,应当下狱,处以死罪。侍御史何敞于是上书章帝,为郅寿辩护说:"我看见尚书仆射郅寿坐在尚书府中,与各位尚书讨论征讨匈奴的事情,他们各持己见,因而发生争论。窦宪上书说郅寿私买公田,于是将他抓入牢房,已大不敬的罪名治罪。我认为郅寿是朝廷重臣,忠言直谏是他最基本的职责。如果他对什么都随声附和,默默不敢说实话,那倒是罪该处死。现在他却能力排众议,把安定国家和宗庙作为他的天职,这难道说他有什么私心吗?况且尚书府本是议论政策、权衡得失、献替可否的地方,即使在舜帝以及迭代繁荣那样的盛世,也提倡忠言直谏,并不曾以诽谤治罪。至于他私买公田,这是他在人情方面的一点小小的过失,可以告诫他要隐忍自律。"上书呈给皇上后,郅寿才得免死罪,判决流放到合浦县。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余好修姱以革几羁兮/九死其犹未悔?
B.哀民生多艰/怨灵修浩荡兮
C.余虽好姱以革几羁兮/怨灵之浩荡兮?
D.亦心之所善兮/谣诼谓以善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珍国,字德重,沛国相人也。珍国起家冠军行参军,累迁虎贲中郎将、南谯太守,治有能名。时郡境苦饥,乃发米散财,以拯穷乏。齐高帝手敕云:“卿爱人治国,甚副吾意也。”永明初,迁桂阳内史,讨捕盗贼,境内肃清。罢任还都,路经江州,刺史柳世隆临渚饯别,见珍国还装轻素,乃叹曰:“此真可谓良二千石也!”还为大司马中兵参军。武帝雅相知赏,每叹曰:“晚代将家子弟,有如珍国者少矣。”复出为安成内史。迁巴东、建平二郡太守。还为游击将军,以父忧去职。
建武末,魏军围司州,明帝使徐州刺史裴叔业攻拔涡阳,以为声援,起珍国为辅国将军,率兵助焉。魏将杨大眼大众奄至,叔业惧,弃军走,珍国率其众殿,故不至大败。永泰元年,会稽太守王敬则反,珍国又率众距之。敬则平,迁宁朔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将军如故。
义师起,东昏①召珍国以众还京师,入顿建康城。义师至,使珍国出屯硃雀门,为王茂军所败,乃入城。仍密遣郄纂奉明镜献诚于高祖,高祖断金以报之。时城中咸思从义,莫敢先发,侍中、卫尉张稷都督众军,珍国潜结稷腹心张齐要稷,稷许之。十二月丙寅旦,珍国引稷于卫尉府,勒兵入自云龙门,即东昏于内殿斩之,与稷会尚书仆射王亮等于西钟下,使中书舍人裴长穆等奉东昏首归高祖。以功授右卫将军,辞不拜;又授徐州刺史,固乞留京师。复赐金帛,珍国又固让。敕答曰:“昔田子泰固辞绢谷。卿体国情深,良在可嘉。”后因侍宴,帝问曰:“卿明镜尚存,昔金何在?”珍国答曰:“黄金谨在臣肘,不敢失坠。”
五年,魏任城王元澄寇钟离,高祖遣珍国,因问讨贼方略。珍国对曰:臣常患魏众少,不苦其多。高祖壮其言,乃假节,与众军同讨焉。十四年,卒。?
(选自《梁书》,有删节。)
〖注〗①东昏:萧宝卷,齐明帝萧鸾第二子,南齐的第六代皇帝,在位4年,被杀,谥号“东昏侯”。萧宝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迁虎贲中郎将累:多次,屡次
B.罢任还都,路经江州罢:停止,完成
C.珍国又率众距之距:通“拒”,抵挡
D.珍国潜结稷腹心张齐要稷要:要挟,挟制
小题2:下列各组中,全都能表现王珍国“治有能”或有“为将才略”的一项是(?)(3分)
①发米散财,以拯穷乏?②讨捕盗贼,境内肃清
③柳世隆临渚饯别,见珍国还装轻素?④珍国率其众殿,故不至大败
⑤珍国潜结稷腹心张齐?⑥授徐州刺史,固乞留京师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在治理政事方面王珍国颇有才能名声。当时郡内苦于饥荒,于是发派米粮财物,来救济穷困缺乏的人,因此齐高帝亲为下令,表示鼓励。
B.王珍国不仅体恤百姓,而且治政严明。永明初年,他任桂阳内史的时候,派人四处抓捕盗贼,于是境内被整顿得非常清明。
C.建武末年,魏军围困司州,明帝派刺史裴叔业迎战,派王珍国助战。魏将杨大眼率军来到,裴叔业丢下军队逃跑,导致军队惨败。
D.因功高王珍国被授予右卫将军,没有接受;又授予徐州刺史,他请求留在京师,后来又赐予金帛,又推让。皇帝下诏,用田子泰推辞绢谷财物之事,表彰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义师至,使珍国出屯硃雀门,为王茂军所败,乃入城。(5分)
(2)珍国对曰:“臣常患魏众少,不苦其多。”高祖壮其言,乃假节,与众军同讨焉。(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义军到了,派王珍国出城驻扎在朱雀门,被王茂的军队打败,于是(义军)进城。
(屯:驻扎,1分;为……所;表被动,1分;入城:省略“义军”,1分;句意2分。)
(2)王珍国回答说:“我常常担心魏兵人少,不担心人多。”高祖认为他的话很雄壮,于是授予他旌节,和众军共同讨伐敌军。?
(患:担心,1分;壮:意动用法,“认为雄壮,1分;假节:授予旌节,1分;全句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要:相约,结盟
小题2:③表现王珍国的清廉、简从,⑥表现王珍国的拒不受官。
小题3:魏军围困司州,明帝派裴叔业攻打涡阳,作为声援,并非“迎战”。由于王珍国殿后,也没有导致大败。
参考译文:
王珍国,字德重,是沛国相州人。王珍国在家被征召做冠军将军行参军事,多次升官做到虎贲中郎将、南谯太守,治理政事颇有才能名声。当时郡内苦于饥荒,于是发派米粮财物,来救济穷困缺乏的人。齐高帝亲手下诏说:“你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这)非常符合我的心意。”永明初年,升官做桂阳内史,四处抓捕盗贼,境内被肃清。卸任回到都城,路经江州,江州刺史柳世隆到江边践行送别,见到王珍国回京的装束轻便简朴,于是感叹说:“这真可以说是优秀的太守啊。”回京后做了大司马中军参军。武帝平素了解赏识他,经常感叹说:“后代的将领家的子弟,有能比得上王珍国的很少啊。”后又出京任安成内史。升官至巴东、建平两郡的太守。回京做游击将军,因为父亲去世(守孝)而离任。
建武末年,魏军围困司州,明帝派徐州刺史裴叔业攻打涡阳城,作为声援,起用了王珍国做辅国将军,率领军队助战。魏将杨大眼大队人马突然来到,裴叔业恐惧,丢下军队逃跑了,王珍国率领军队殿后,所以还没达到惨败的地步。永泰元年,会稽太守王敬则^造**,王珍国又率众抵御。王敬则被平定,升官做了宁朔将军、青州、冀州二州的刺史,仍像以前一样率领军队。
义军起兵,东昏侯诏令王珍国率领部队回京师,进入主理建康城。义军到了,派王珍国出城驻扎在朱雀门,被王茂的军队打败,于是(义军)进城。王珍国仍然秘密地派遣郄纂捧着一面明镜进献对高祖表示诚心,高祖折断黄金来回复他。当时城中人都想归附义军,没有人敢先行动,侍中、卫尉张稷总领众军,王珍国秘密结交张稷的心腹张齐,与张稷相约(结盟),张稷答应了。十二月丙寅早晨,王珍国带领张稷到卫尉府,领兵从云龙门进入,在内殿遇见东昏侯杀了他,和张稷会和了尚书仆射王亮等人在西钟下,派中书舍人裴长穆等捧着东昏侯的头归顺高祖。因为(这个)功劳被授予右卫将军,推辞不接受;又授予徐州刺史,坚决地请求留在京师。后又赐予金帛,王珍国又坚决地推让。皇帝下诏说:“想当年田子泰坚决地推辞绢谷财物。你体谅国家情感深厚,真是很值得嘉奖啊。”后来赶上侍宴,皇帝问他说:“你的明镜还在,以前的黄金还在吗?”王珍国回答说:“黄金还恭敬地带在我的肘后,不敢丢失。”
五年,魏任城王元澄作乱侵犯钟离,高祖派遣王珍国,趁机询问讨贼的方法。王珍国回答说:“我常常担心魏兵人少,不担心人多。”高祖认为他的话很雄壮,于是暂时授予他旌节,和众军共同讨伐敌军。十四年,去世。


本题难度:简单



5、语言运用题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召有司案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通“否”。
(2)案,通“按”。
(3)缪,通“穆”。
(4)孰,通“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