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0 22:04:41
1、写作题 ?色彩,可以是一种生活元素,也可以是一种生活内容,还可以是一种生活追求……请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参考答案:
调出最美的色彩
三毛或许是错的,用丝袜草草结束了自己未尽的一生,从此永远远离了她的撒哈拉沙漠,雨季也不会再来。抑或是对的,也许她看透了自己未来生活的无边黑暗,才选择死亡。
我们每个人都在守候着自己如泡沫般脆弱的梦境,快乐才刚刚开始,悲伤却早已潜伏而来。生命就是如此,既然伤痛存在,我们又何必畏惧,何须畏惧,何不勇敢地支撑起生命,涂抹并调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这是一间颓废的画室,之所以称它为画室,是因为它容纳了几支秃笔和几盒彩膏。梵高,这位荷兰最伟大的画家,现代绘画艺术先驱之一,就屈身在这样一间房屋内。他头发凌乱,生活相当拮据,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作画的热情。在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后,他仍然不倦怠地工作。《星夜》是他这一夜刻骨铭心的作品,他以火焰般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奇特而迷幻的星空,那一片陷入蓝色和黄色旋涡中的天空。这个天空令人头晕目眩,这是他躁动不安的情绪的非理性成分,但这些却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他对生命的反抗。于是一株向阳的葵花植根在思想者的心中,摹刻在人们的心里,这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无言的抗争,这抗争坚韧、持久。大漠孤烟,风卷残霜,皑皑白雪之下,我们看不到大自然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却看到一位苦守着边关冷月,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活的苏武。匈奴三番五次劝降,丝毫未曾动摇他义无返顾的信念,为了那柄汉节,一千年在这里也缩短了。他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一双浊眼日夜遥望关中明月,企盼重归故里的那一刻,一身浩然正气令天地动容,让生命焕发出无限光芒。
三毛用阴暗的黑色诠释了她对生命、对世界的失望。
梵高用金黄诠释了他对艺术的执著,对生命的热爱。
苏武用圣洁的白色诠释了他对故国的眷恋,对生命的不屈。
在历史的记忆里,蓄满了先哲的人生理念,命运抉择,我们追赶着,呼啸着,对苦痛的生命,我们究竟会留下怎样的一笔?是逃避,还是前行?是临阵脱逃,还是誓死抗战?既然我们无法选择生命,那我们何不改变生命,让生命现出自己涂抹的色彩,如雨后彩虹,春发青芽。
调出最美的色彩,为生命!
本题解析:
材料中的“生活元素”、“生活内容”、“生活追求”从色彩的作用入手,把色彩与生活、人生联系在一起,告诉我们,生活离不开色彩,色彩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追求多姿多彩的人生,或追求某种色彩的人生。
而“色彩”一词看似普通,实际上内涵丰富。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是:①颜色;②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①为本义,指具体的颜色,如红、黄、蓝、白、黑等;②为比喻义或象征义,如人的某种品质,某物的民族色彩、时代色彩等。那么,考生选择它的本义与引申意思来写作文都是不跑题的。然而,在立意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最好的立意一定是在话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上展开,而在本义上做文章则是其次了。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人们常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的确,心灵的高度,决定我们人生的高度。要让自己的人生崇高,必须让你自己的心灵豁达、乐观、谦逊、宽容,时常想着别人,那样,或许自己不会受到命运的青睐,但自己的人生一定会达到让别人景仰的高度。
请以“心灵应有的高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法国启蒙思想家蒙田说过:“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3)题目自拟;(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知识无止境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也说,“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这就是说“知识无止境”。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本题解析:首先要理解“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这里存在一定的思辨色彩,粗浅的无知是因为人在不掌握知识前,知识面狭窄,看问题做事情粗俗鄙陋。而掌握一定的知识后,虽然变得有一定的思维,也对世界有一定的看法,但是知识是浩瀚的,学无止境,我们求知也是有限的。同时,我们在得到一定的知识时还得经受实践的检验。
参考角度:
1、愈博学(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知识无止境。(知识的领域在扩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它与无知领域的触点,认识是不断深化、向前、扩展的。同时,我们知道的越多,我们对自然,宇宙,生命获得的知识越丰富,我们越走向不可知的神秘境地。若从认知或人对知识的掌握上讲,我们可能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
2、博学者的信口开河、弄虚作假、文过饰非、自以为是、不知变通,是一种无知。
3、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的时候,就是有学问的无知。(理论知识还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
4、不学习,就无知。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请以“转变”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请以“境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