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十)

时间:2017-11-10 22:04:4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色彩,可以是一种生活元素,也可以是一种生活内容,还可以是一种生活追求……请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参考答案:
调出最美的色彩
三毛或许是错的,用丝袜草草结束了自己未尽的一生,从此永远远离了她的撒哈拉沙漠,雨季也不会再来。抑或是对的,也许她看透了自己未来生活的无边黑暗,才选择死亡。
我们每个人都在守候着自己如泡沫般脆弱的梦境,快乐才刚刚开始,悲伤却早已潜伏而来。生命就是如此,既然伤痛存在,我们又何必畏惧,何须畏惧,何不勇敢地支撑起生命,涂抹并调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这是一间颓废的画室,之所以称它为画室,是因为它容纳了几支秃笔和几盒彩膏。梵高,这位荷兰最伟大的画家,现代绘画艺术先驱之一,就屈身在这样一间房屋内。他头发凌乱,生活相当拮据,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作画的热情。在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后,他仍然不倦怠地工作。《星夜》是他这一夜刻骨铭心的作品,他以火焰般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奇特而迷幻的星空,那一片陷入蓝色和黄色旋涡中的天空。这个天空令人头晕目眩,这是他躁动不安的情绪的非理性成分,但这些却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他对生命的反抗。于是一株向阳的葵花植根在思想者的心中,摹刻在人们的心里,这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无言的抗争,这抗争坚韧、持久。大漠孤烟,风卷残霜,皑皑白雪之下,我们看不到大自然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却看到一位苦守着边关冷月,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活的苏武。匈奴三番五次劝降,丝毫未曾动摇他义无返顾的信念,为了那柄汉节,一千年在这里也缩短了。他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一双浊眼日夜遥望关中明月,企盼重归故里的那一刻,一身浩然正气令天地动容,让生命焕发出无限光芒。
三毛用阴暗的黑色诠释了她对生命、对世界的失望。
梵高用金黄诠释了他对艺术的执著,对生命的热爱。
苏武用圣洁的白色诠释了他对故国的眷恋,对生命的不屈。
在历史的记忆里,蓄满了先哲的人生理念,命运抉择,我们追赶着,呼啸着,对苦痛的生命,我们究竟会留下怎样的一笔?是逃避,还是前行?是临阵脱逃,还是誓死抗战?既然我们无法选择生命,那我们何不改变生命,让生命现出自己涂抹的色彩,如雨后彩虹,春发青芽。
调出最美的色彩,为生命!


本题解析:
材料中的“生活元素”、“生活内容”、“生活追求”从色彩的作用入手,把色彩与生活、人生联系在一起,告诉我们,生活离不开色彩,色彩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追求多姿多彩的人生,或追求某种色彩的人生。
而“色彩”一词看似普通,实际上内涵丰富。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是:①颜色;②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①为本义,指具体的颜色,如红、黄、蓝、白、黑等;②为比喻义或象征义,如人的某种品质,某物的民族色彩、时代色彩等。那么,考生选择它的本义与引申意思来写作文都是不跑题的。然而,在立意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最好的立意一定是在话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上展开,而在本义上做文章则是其次了。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人们常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的确,心灵的高度,决定我们人生的高度。要让自己的人生崇高,必须让你自己的心灵豁达、乐观、谦逊、宽容,时常想着别人,那样,或许自己不会受到命运的青睐,但自己的人生一定会达到让别人景仰的高度。
请以“心灵应有的高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法国启蒙思想家蒙田说过:“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3)题目自拟;(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知识无止境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也说,“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这就是说“知识无止境”。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本题解析:首先要理解“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这里存在一定的思辨色彩,粗浅的无知是因为人在不掌握知识前,知识面狭窄,看问题做事情粗俗鄙陋。而掌握一定的知识后,虽然变得有一定的思维,也对世界有一定的看法,但是知识是浩瀚的,学无止境,我们求知也是有限的。同时,我们在得到一定的知识时还得经受实践的检验。
参考角度:
1、愈博学(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知识无止境。(知识的领域在扩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它与无知领域的触点,认识是不断深化、向前、扩展的。同时,我们知道的越多,我们对自然,宇宙,生命获得的知识越丰富,我们越走向不可知的神秘境地。若从认知或人对知识的掌握上讲,我们可能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
2、博学者的信口开河、弄虚作假、文过饰非、自以为是、不知变通,是一种无知。
3、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的时候,就是有学问的无知。(理论知识还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
4、不学习,就无知。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请以“转变”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请以“境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