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五)

时间:2017-11-10 21:25:0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作文题目:结合以前所学诗句,谈谈“中国的月亮”, 请以“中国的月亮”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中国的月亮
是谁第一眼望见了那斜挂天边的明月?
那柔和的光辉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洒落在谁的身上?
古往今来,那些歌咏月亮的华章总在寂寞的登场中成为永恒。诗人孤独时想起她,思乡时想起她,失意时想起她,怀古时想起她,别离时想起她,战场杀敌时想起她,醉意绵绵时想起她------都是些孤独的人手捧灼灼光华的清澈灵魂。于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思乡、作文、赏月、析诗,不肯愈合的温柔伤痕只有月亮才懂。
梦里的花儿依旧芬芳,何处寻觅往日的笑颜,如今天各一方。张九龄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只因了月亮,距离似乎已不再遥远,通宵望月相思。
这个人独坐在敬亭山下,觉得人潮汹涌却没有朋友,于是他分外的感到孤独,知音难遇。李白在备受排挤有志难伸的时候,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此时的月,也终究只是月,面无表情的对待人间喜怒。
月亮最懂英雄的寂寞。在战争犹未停止,到处都是烽火和军兵的时候,杜甫遭遇离乱,他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明普天之下共赏一轮明月,可他偏要说自己故乡的月亮最亮,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何事秋风悲画扇?当一切被定格为历史的时候,便有了追忆和怀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还是月,但因为他被搭乘了太多的思念看久了太多的离别,便含义丰富起来了。就像那些诗人,一路浅吟低唱,一路高歌,一路寂寞着。
那洒满一地的清辉,仿佛听见了历史在歌唱:“谁的寂寞,衣华我裳;谁的明月,照亮黑色的松岗;谁的孤独,挫疼山间呼啸的沧江”纵情歌唱,是唱给月亮听的吗?是唱给月亮听的吧!


本题解析:
这是一个综合题,目的是让学生充分领悟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定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月亮,引发了许多澄澈的思考,成就了许多千古美文和千秋华章。《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一篇。由“中国的月亮”这一话题,引发同学们对月亮意象的深沉思考。此题宜写成一篇短小的文化散文。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我们的生活充满各种声音,这声音或令你感动,或让你震惊;或叫你喜悦,或使你悲愤……这里面一定有让你无法忘记的声音。它也许会让你想起一段往事,也许会让你产生丰富的想象……
请以“这声音,我永远不会忘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要表现真情实感;②文体特征要明确;③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这声音,我永远不会忘记
春去秋来,这世间的万物每一天都在新陈代谢,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然而,有种东西可以打破这一规律,那便是我们的记忆。
记忆,依我的理解就是我们把过去的生活 存封于我们脑海里的东西,它们是我们的珍宝,哪怕它仅仅是“咕——”的一声。
记忆之所以能够打破那一常规,是因为它已经深深刻入了你的脑海,岁月的流水不会磨损了它,纷繁复杂的人事不会消损了它。它像一坛老酒,会越存越香。当你某一天想品一品坛中老酒,一定会未饮而先醉的。
在我记忆的宝库里,有一瑰宝被我好好珍藏,那就是我最亲爱的奶奶的声音。
我曾是留守儿童,从小在奶奶的呵护下成长,因此,她的声音尤其是一些专属于她的声音,即使被呼啸的北风刮得零零散散,我也能够用五线谱把它们一个个串起来,成为一曲曲的美妙的乐章。
奶奶的声音,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一直回响在我的耳旁。
每天早晨,天还刚刚泛白,奶奶就起床了。那时我们几个孩子还处于酣眠状态,她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起床后她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把鸡从鸡莳里放出来,她的第一声肯定就是喂鸡食的吆喝声了。用我们的土话来音译,就是“咕——”。好一个“咕——”,它可以把已经跑到百米之外的顽皮的公鸡唤回,看到一群鸡在场地里争相啄食,奶奶脸上挂满了笑容。那时候,她那一嗓子,就是我们的“闹钟”。这一定时的“闹钟”,使我们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有时候,也许是前一天晚上玩疯了,我们几个嗜睡的孩子也会对 这嘹亮的一声无动于衷,不肯起床。于是,奶奶会用另一种方式把我们“叫”醒。喂好了鸡,她就要忙活着做早饭了。农村的早饭往往是把一天的饭都煮好,所以是一件“大动干戈”的事,锅碗瓢盆齐上阵,加上那烧柴火的灶,众多的工具,操作起来难免会碰触“火花”,因此,一顿饭弄下来,“叮叮当当”的声音此起彼伏,像悦耳动听的音乐。这是奶奶第二种“闹钟”。如果,第一种“闹钟”失效的话,那我们是很难抵御第二种“闹钟”的呼唤的,因为随着那悦耳动听的“音乐”一起飘来的是饭菜的香气,它们钻进你的耳朵飘进你的鼻孔,你还会不赶快起床吗?
然而,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我们开始离家越来越远。后来,我们拥有了各种各样的闹钟,奶奶的“闹钟”已经成了历史名词,已经成了保存于我们脑海里的记忆的珍宝。奶奶极富震撼力的那一声“咕——”以及虽细微却极具“杀伤力”的锅碗瓢盆奏鸣曲不能每天都伴随着我了。现在,住在学校寝室,每天叫我们起床的是电铃。和奶奶那气沉丹田的一声“咕——”相比,这嘹亮的电铃声简直就是可恶的噪声了。有人说这铃声很美,我却觉得它像是没有灵魂的肉体。每天听到这机械地叫我们起床的铃声,我就会想起奶奶的那一声“咕——”。
什么时候,能再听一听那难忘的一声“咕——”呢?我知道,我永远也听不到了,想到此,我总会潸然泪下。
即使大自然的四季在不断的更替,我们身体的细胞在不断的新陈代谢,纷繁的世事在不断的变化,但奶奶的那一声“咕——”,那锅碗瓢盆奏鸣曲将永远在我的脑海里,深深的,深深的,因为它们已经生根,发芽......
这声音,我永远不会忘记
“叮咚、叮咚、叮咚……”这声音,使我平静的心起了一层一层涟漪。这声音,我永远不会忘记。
小时候,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时间的流驶,让我记忆渐渐褪色,外婆的容貌我已不甚记得了,但她的温柔、和蔼却一直让我铭记。
那时的我,没有小伙伴与我一起玩,父母不在身边,我十分缺乏安全感。所以,只要我认定了一个人,我就会像口香糖一样黏着她,不让她从我的身边离开。这个“她”,当然是对我关爱有加的外婆了。后来妈妈对我说,那时候,外婆去讨菜(我们管到自家菜园摘菜叫讨菜)、做饭、吃饭、洗衣服,身边都会有一个小小的身影,那就是我。
现在,我又一次想起了与外婆一起去洗衣服的情景了。
天空才刚刚露出一点东方白,外婆就起床洗漱了。之后就带着捣衣槌和一桶脏衣服,准备到后山的小溪里去洗。每次,当外婆刚要出门时,我总是会一骨碌从床上爬起,迷迷糊糊的拉着外婆的手走向村外。刚一出去,一阵冷风吹来,我直哆嗦。外婆见了,就握紧了我的小手,唱起了一首童谣。而我也依依呀呀的学着。在这一老一少女子二人唱的歌声里,我感到温暖,此时的阳光也星星散散的洒下过来,一点都不冷了。到了洗衣的地方了,外婆来的不算最早,溪边已经有几位与外婆同龄的奶奶在劳作了。外婆将我安顿在溪边的一泓清泉旁,让我一个人玩耍,就背过身去洗衣服了。我蹲在泉水边,看里面映出的蓝蓝的天空,绚丽的朝霞还有一个傻傻的我,我做出许多奇怪的表情来自娱自乐。忽然,“叮咚”,我听到一个短促的声音,我向四周望了望,不知道那声音来自哪里。正疑惑时,又一声“叮咚”,我渐渐害怕起来,在听到第三声“叮咚”后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外婆赶忙转过身来,将湿漉漉的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便一把抱住我,一只手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一只手轻轻的抹着我的泪,温声细语地问我怎么了,我抽噎地说:“有奇怪的东西发出了奇怪、奇怪的声音。”刚说完,又一声“叮咚”响起来了,我往外婆怀里钻。外婆见状,怜爱地拍拍我的头,说:“小笨蛋,这不是奇怪的东西,更不是奇怪的声音,这是泉水在跟你打招呼啊!”见我还不明白,外婆便指了溪水边石壁上的一道裂缝,说水是从那里滴下来的,它们都想认识你,才来和你打招呼的呢。我半信半疑,皱着眉头,仔细看着那条裂缝,只见那里面有一滴滴珍珠似的水滴不断地往外面流出来,时不时的发出“叮咚”的声音。看了一会儿,我也对着那声音说了一声“叮咚”,接着那里就有一声“叮咚”来回复,我又说了几次,都再次听到友好的回复。我便破涕而笑了,外婆也笑了,奶奶们也笑了,水里的蓝蓝天空红红朝霞好像也笑了呢……
后来,我渐渐长大,被父母接回到了身边。而外婆也在几年后去世了。
每当我过年回到外婆家时,都会到山后的小溪边,看那一泓清泉,说上一声“叮咚”,在我和泉水的应和声里,我的泪会默默的流下来。外婆啊,这是您在和我打招呼吗?我听到泉水对我的回应,分明感觉到那是您对我的回答!
外婆,“叮咚、叮咚、叮咚……”这声音,我永远不会忘记!


本题解析:一般这种题目是想让你写一些在你成长或发展过程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人或事物,可偏向于亲情、友情或思乡之情。“声音”可以指一句话,一 句呐喊,也可以指某一习惯动作发出的声音。当然也可是大自然发出的声音,又或者是曾经在你耳边经常想起若干年后又让你魂牵梦绕的声音。不管是哪种声音,它总是带给你一些美好的记忆,深深的影响着你,让你终生难以释怀。作为一篇记叙文,写出真情实感非常重要,可从生活场景中的一些细节入手,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鉴真和尚刚剃度皈依时,住持让他做了寺里谁也不愿意做的行脚僧。一天,日已三竿,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叫醒鉴真问为什么。鉴真说:“穿破一堆芒鞋,就能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吗?我还是为庙里节省些芒鞋吧!”住持一听,明白了,说:“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寺前是黄土坡,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路面泥泞不堪。艰难走过之后,住持问:“你能找到你刚才留下的脚印吗?”鉴真说:“当然。”住持捻须一笑:“你能否找到你昨天从这条路上走过的脚印?”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没下雨,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留下脚印?”住持听了,拍着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请根据以上文字,写一篇文章。要求:⑴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⑵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⑶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在磨难中成长
平坦的路上,脚步固然轻巧,行程固然悠闲,宁静的溪水旁却留不下记忆的脚印和成长的足迹。泥泞的路上,脚步虽然拖沓,身子虽然疲惫,融融的月光下却镌刻了既厚有重的印迹,即使被岁月抚平了,依然可以留下深刻的凹痕。
是啊,磕磕碰碰的人生中我们才可以慢慢地长大,泥泞之后,磨难过后,我们才可以渐渐地坚强。没有汗水,没有艰难行走的旅途是乏味的和无意义的,没有经过坎坷的人生,留下的只会是一片空白。
碧透蔚蓝的大海里,磨难是那骇人的浪和咆哮的风,穿越浪与风才能驶往成功的彼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家道的变故中落,人情的麻木冷漠在多年的寒夜后化作那坚冷的磨刀石,磨砺出惊世骇俗直抵文学艺术颠峰的红楼一梦。几十载饱受屈辱,压抑的悲戚椎心泣血,挫败的人生化作滚烫的钢水,无数个365夜后铸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泥泞的人生烘焙(烘焙?)出的是一个个傲岸的身影,所以,才会有卧薪尝胆后三千铁甲吞吴的豪举,才会有轮椅上演奏时间简史的壮行,才会有寂静无声里千手盛放的奇迹。泥泞的路,其实早已指明了前路的方向。
寥廓的天空中,磨难是电闪雷鸣和倾盆大雨,穿越这雷雨才能在更高的天空心生呼啸,抵达至高的人生境界。情难,家难,国亦难的苦痛交织,予李易安以笔唤世人以心唤苍天的坚强。若非这泥泞,这坎坷,她又何以站在前无古人的高度?仕途不畅屡遭贬谪的东坡居士,人生多变故,不变的是那静观云涌风起我自岿然不动的淡泊与宁静,不变的是一份矢志于前路的心情。泥泞的路,让人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让人感受不一样的思想。也正是这不一样,才会有泥泞中更清晰可辨的脚印,更踏实有力的脚步,才会有风雨散去,阳光灿烂的最美的风景!
浩瀚的沙漠里,磨难是黄沙漫漫和炽热骄阳,穿越这崎岖和炎热才有绿洲的清爽和怡人。如同一个民族,不经历挫折碰撞怎能崛起?中华巨龙,在沉睡百年,饱经战乱,历尽劫难后重生。(此段似乎多余)
从泥泞中走过,经历坎坷后才会出现开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泥泞中走过,留下的是永不褪色的足迹!
点评深入的思考,严谨的结构,是本文突出的特点。文章从材料入手,开篇提出观点。第三四五段以并列式结构展开散文化论述,但颇显突兀,与全篇关系有些脱节,在驾驭议论上,似乎还可做得更好些。


本题解析:
材料作文,尤需全面准确理解材料内涵。命题人要求:请根据以上文字,写一篇文章。显示所写文章立意须来自于材料;“全面理解……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则需我们对材料作整体把握,其中关键句的理解就尤为重要。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没下雨,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留下脚印?”住持听了,拍着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又坦又硬”的“路”是什么路?“泥泞的路”又是什么样的路?”前后两种“路”有何不同?“脚印”有何寓意?)
材料末“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要仔细斟酌。材料作文中材料多有其寓意指向,这里的“泥泞的路”和“脚印”自不能例外,关键是我们应联系生活或人生或生命,思考为什么“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思路点拔
一代高僧鉴真,就是这样走过了泥泞,走过了坎坷。“泥泞”是多么形象的字眼,它象征了挫折、困苦、磨难、逆境与无奈。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不沐雨,没有起也没有伏,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脚步抬起,什么也没有留下。而那些经风沐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一双脚行走在泥泞里,他们走远了,但脚印却印证着他们行走的价值。
生活的路,总要经历一段坎坷,一番风雨,才会精彩。正如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坎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
顺利、舒适、遂心的环境,看来是惬意的,但也是消失最快的。人的心性最容易在此中迷失。这种环境最终会把一切抹平,包括个人的价值。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经历风雨和磨难。没有经过这些,怎能获得成功!
主要问题
1.立意偏、离。就事论事。
2.标题无问题但文章内容偏离;或内容有联系标题又有问题。
3.观点材料不统一。
4.结构形式不规范。如题记、小标题。
5.错别字,尤其是标题及文章开头的错别字。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世界似画家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又都生活在世界之中。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⑶不少于800字。⑷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⑸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
我生活的世界
该怎样形容自己所处的世界呢?头顶着的是飘忽不定的云朵,脚踏着的是坚实宽广的土地。心中所怀念的是随河流奔向天际的曾经,意识所抵挡的是与狂风卷向身边的未来。又该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这个世界呢?或坚定,或迷茫;或沉稳,或浮躁;或充实,或空虚。在不尽相同的每一天中,又在这相同的世界下,用那不同的词语来演绎相同的自己。那么,什么才是这世界的最真摸样呢?
记得那曾经成功的时刻。喜悦混着每滴血液从心脏迸发出来,涌向整个身体。于是坚定的小苗从心田上破土而出,被时间浇灌的日益强壮,最后,在这世界的广阔天空下伫立起了一棵挺拔的大树,给我方向,告诉我坚强。于是,我的世界中便有了坚定。坚定地奋斗,坚定地前行,坚定地呐喊。
记得那曾经懵懂的时刻。固执的眯着眼睛望那刺眼的阳光而说她温和。稚拗的说数清了天上的星星而说自己伟大。倔强的和父母辩论,最后以失败告终而说自己坚持真理。这一切的一切如同曾经的梦境,记不起具体情节却知道它所真实存在过。于是,渐渐的也便发现自己的世界中又出了一个新的词语:迷茫。迷茫的固执,迷茫的稚拗,迷茫的倔强。
就这样在我的世界中以不同的方式涌出了不同的字眼,告诉着自己不同的答案:寂寞的,空虚的,欢快的,忧愁的,轻松的……那么,什么才是这世界的最真摸样呢?
在渐渐的疑问中,我终于可以渐渐地肯定了世界的真实摸样。我想那便是充满希望的吧。无论每天我用怎样的词语来演绎自己,但一定都应该是充满希望的生活。忧愁中有了希望才会坚强。浮躁中有了希望才会沉着。坚定中有了希望才会越加向上。它像太阳一样悬挂在这世界的最上方,把希望的光线洒在每一角落,提醒着我低落时不消极,空虚时不惆怅,迷茫时不忧伤。此时,我也终于可以肯定地说出我世界的最真摸样是充满希望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着各不相同的世界。或坚定,或迷茫;或沉稳,或浮躁;或充实,或空虚。但无论怎样都应该是以积极充满希望的心去面对。让自己活在一个希望的世界中,又该是怎样的惬意。我想此时你也会领悟到更多的生活真谛。
这便是我的世界,迷茫过,坚定过,沉稳过,浮躁过,充实过,空虚过。但我知道,希望才是她的最真摸样。
我的世界,希望的世界。


本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加话题形式的作文。命题时代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主体意识突出,选材空间开阔,考生有话可说,能写出真情实感,切合高中新课程的要求。
辞典上“世界”的义项有5个: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②指宇宙;③地球上所有的地方;④指社会的形势、风气;⑤领域,人的某种活动范围。其中,①是哲学层面的定义,②和③是地理学的解释,④⑤则是社会学角度的理解。由于有了“我生活”这个短语的限制,试题中的“世界”主要应做后两种解释。审题时要注意话题及引导语的“示例”与“限定”作用:世界的色彩是多样的,你到底要表现其中的哪种(或几种)色彩呢?世界的“创新”与“进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让世界更和谐?若写虚拟的网络世界,怎样写出其“现实”的意义来?“我”怎样真实再现我在“自己的世界”里的生活?怎样才能写出“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可以写自己所处的波澜壮阔的时代,以切身的感受反映社会物质的丰富与文明的进步;可以聚焦身边的凡人小事,写人们精神风貌的变化,或者写对亲情、友情等人间真情的呼唤与珍视;还可以写校园生活的苦辣酸甜,抒写对生活的感悟与感慨。可以写自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的“生活经历”,通过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接”,生发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思考。可以写世界对“我”的影响,也可以写“我”对世界的责任,或者写“我”对现实世界中“不和谐”现象的解剖等等。
具体写作强调两点:1.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选择什么文体,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尤其是写重大事件及热点话题,如王家岭矿难营救、玉树赈灾等,要力避照搬媒体的表述,而应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以自己的言说方式呈现出来。2.要注重思辨,如写生活中的阴暗面,应从建设美好生活的愿望出发,列现象,析根源,找对策,而不是单纯的“暴露”与“曝光”。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提携
伦敦的一个穷孩子,在印刷厂装订图书的时候,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开始做简单的实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听戴维先生的化学讲座。回来后,他把自己的心得笔记寄给了这位大科学家。不久后的一天,戴维先生的仆人递给他一张请柬,请他参加第二天的讲座。在戴维先生的鼓励下,那孩子做了许多出色的实验。没有多久,这个孩子就被邀请开讲座了。这个后来被称为科学界奇迹的人就是法拉第。戴维先生就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大凡人的成功,一要才学,二要机遇,三要别人的提携。法拉第的成功,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不过,对一个在印刷厂当装订工的穷孩子的法拉第来说,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如果没有像戴维先生这样的大科学家最初的发现赏识,进而甘心做他的梯子,引导他在科学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去,他很可能永远都是一个装订工。人们都说伯乐比千里马更为难得,而戴维先生不仅是法拉第的伯乐,而且是法拉第登上科学高峰的梯子。如果戴维先生当初只是发现了法拉第的才能而没有后来的真诚提携热情引导无私帮助,这位穷孩子很可能永远只是一块成不了美玉的璞。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伯乐难得,人梯更难得。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