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11-05 20:36:2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①。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②,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释】 ①“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②“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小题1:这首诗写了哪些典型的生活场景?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小题2: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情,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更鲜明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是个大意概括的题目,注意诗中的重点词语:“夜上戍楼看太白”“陇上行人夜吹笛”“驻马听之双泪流”,分别代表少年、中年、老年的三个典型场景。
小题2:这是一道诗歌的情感的考核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句子。“行人”
“愁”“双泪流”。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1)试解析这首词上阙中的三个“深”字的含义及三个字叠加在一起的作用。(4分)
答:?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慨。(4分)??
答:?


参考答案:(1)三个“深”字,前两个为形容词,状庭之幽深曲折(1分);后一个“深”字为动词,协助疑问(1分)。三个“深”字叠加,不仅渲染出庭院的幽冷深邃(1分),而且收到了跌宕回环的声情效果(1分)。
(2)整首词几乎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传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2分),通过今昔对比,作者抒发了对国破家亡,个人愁苦的沉抑悲怆的感慨(2分)。


本题解析: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是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含义,掌握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体会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解题时按照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审”就是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写的时候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
附《临江仙》赏析: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元宵节前后,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之一。词人抵建康已近一年,国事日非,返乡无望,精神逐渐消沉,于是深居简出,看到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触动情怀,并直接引用。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云窗雾阁常扃”,化用韩愈“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扃”的意思是关锁,整句词的意思是:幽深的庭院深藏在云雾当中,一片迷茫,看不清楚,而窗子常闭,阁门深锁,似乎与世隔绝。这应是主人公心情渺茫、极为孤寂的写照。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柳梢已有春色,梅花的花蕾也生出来,而且都渐渐看得清楚了。此句写景,好比淡墨勾勒。一个“渐”字,写出了光阴流转,梅树柳枝在春天渐渐丰盈起来的情景。“秣陵”“建康”都是指江苏南京。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感月吟风”,也就是“吟风弄月”。词人说,她过去做了许多写诗填词之事,可是现在老了,竟一事未成。李清照早年自负诗才,有过美好的生活和理想,如今背井离乡,有的只是黯然神伤。面对南渡偏安的悲剧,词人既痛北宋之亡,又自伤身世。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句词的意思:满腹人事,一腔悉怀,郁结在心,有谁能了解呢?山河破碎,漂泊异地,老去无成,更是让伤心不已,憔悴不堪。哪里还有心情去欣赏花灯,踏雪寻诗呢?
“试灯”,宋人极重元宵节,每逢元宵,灯市总是热闹非凡,往往在节前几天就陆续张灯预赏,无论试灯还是踏雪,都是李清照当年所喜好。如今,境遇不同,情绪也就不一样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说说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事物?(3分)
(2)请就这首宋词所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这首词“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描写的是桃花。
(2)这首宋词表达了词人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喻。这首词还运用了映衬对比的手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本题解析:小题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
小题2: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曾记严蕊其人及此词:“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唐与正守台日,酒边尝命赋红白桃花,即成《如梦令》。与正赏之双缣。”依据这段记载来体味此词,不难体会到这位女词人作这首咏物词的一番蕴意。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以物喻人);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这首咏物词,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边一首宋诗,完成后边题目。
新 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题目中的“新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中的“偷”字,有些版本写作“径”字。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青苔满地”暗示雨下得实在太久了;“绿树”中的“绿”突出雨后的树叶比平日更加浓绿; “南风”只在晴和天气里才有,南风是晴天的象征。(意对即可)
(2)“偷”字好。用“偷”字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表现了诗人久雨初晴的欢悦和宁静恬适的心境。夏日南风通常是平和的,用“偷”字比用“径”字更能准确表现南风的特征。
   “径”字好。不是轻敲,不是缓推,而是径直而来,“排闼”而入,这就突出了南风的急切,从而表现了诗人对晴日的期盼之殷切和对初晴的喜悦之巨。(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的题目。(10分)
小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①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小题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5分)
?
小题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小题2: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赏析炼字,要说明这个字的意思及在句中的丰富含义,所使用的手法,达到的艺术效果,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小题2:要将所写的景物(意象)与人的品格、性格、心情等能联系起来考虑。同时,还要能想象出在所写景物的背后所隐含的人物的活动及人物的心情,如本诗中有个“小立”,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站在小园中,以喜悦的心情打量着眼前的幽竹寒花新月的情形。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