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7-11-05 20:10:2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①,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观潮:观看钱塘江的怒潮。每年秋天八月,钱塘江的海潮奔腾汹涌,极为壮观。
小题1:上片是如何表现钱塘江江潮的壮观景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下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弄潮儿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一、把人与潮两个方面分开写。先写观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争看江面潮水上涨;后写潮势潮声,潮水像一道道银白色的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让人怀疑大海的水,都被倒得一干二净,集中到钱塘江,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里战鼓同时敲打,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
示例二、“以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词人绘声绘色,描述观潮人人山人海,争先恐后的场面,表现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传达潮声声如雷鸣,震人心魄的声威。
示例三、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如 “万面鼓声中”将江潮之声比作鼓声;“沧海尽成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钱塘江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示例四、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两句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塘江边争睹潮涌的盛况,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壮观景象。(手法2分,分析4分)
小题2: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的弄潮儿形象。钱塘江的江潮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 惊涛骇浪中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其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形象特点2分,分析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上片起首两句,把人与潮两个方面分开写,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同时这两句表面上写观潮人多,实际上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壮观景象。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点评:在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试题解答中,要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关键是通过审题,弄清楚命题人所问的是哪一层面的表现手法。因为所谓的表现手法是表现为不同的层面的。确定为哪一层面的问题后,再根据作品进行分析,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小题2:下片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白浪滔天,山鸣谷应。水天一色,海阔天空。弄潮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尤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两句,使那些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钱江健儿的神韵跃然纸上。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寒?食?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①城:指长安。寒食,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两天,古人在这个节日里,前后禁火三日,只吃冷食,所以称为寒食节。御柳:宫苑中的柳树。②汉宫:唐宫。传蜡烛:唐寒食节宫中特许燃烛,对权宦近臣挨家传赐。五侯:历史上称“五侯”的很多,这里似指宦官。
①诗中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寒食时节长安的明媚春光,诗人分别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中皇帝给宦官传赐蜡烛这一生活细节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什么?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什么作用?有一种什么样的意味?
(1)《红楼梦》中林黛玉对此有评论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是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真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前面说的平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在此亦可用之。
(2)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也就是说留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余地,有回味。大多涉及结尾妙处的问题都可据此回答。


参考答案:
①第一句总写长安城春意盎然,将长安城中无边春景囊括无余;第二句专写皇家风光,突出在东风吹拂下婆娑起舞的“御柳”这一景象。两句一红一绿,色彩的对比十分强烈,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的浓丽。
②表现了皇帝对宦官的恩宠和宦官的灸手可热的势焰。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这首诗显得既蕴藉含蓄,又巧妙无比。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本题解析:
(1)解答时首先应抓住“飞花”和“柳斜”这两个词语,和这两个词语中所隐含的“红”和“绿”两种色彩,其次要抓住带有概括性的词语“无处不”。
(2)诗中只写皇帝给宦官送蜡烛,而没有提及给大臣们送蜡烛,可见宦官气势。蜡烛为小,而皇帝亲近谁为大,诗词中运用细节描写时往往是“以小见大”。诗人以似乎客观或者有点赞扬的口气叙事,其实其中隐含讥讽,只有懂得此诗为政治讽刺诗方能答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衰
[唐]李商隐
竹坞①无尘水槛②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①竹坞:竹林环抱荫蔽的船坞。②水槛: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
试结合作者的感情体会本首诗的抒情特点。
答:?


参考答案:诗歌借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孤寂、惆怅和黯淡、伤感的心情,表达了对朋友浓重的思念之情。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以景托情、寓情于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 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 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 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
②鶡冠:传说为楚隐者鶡冠子所戴的鶡羽所制之冠。
(1)“雾中看”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惊叹于诗人忧思之深及观察力的精湛。请分析它的含义。(3分)
▲?
(2)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请简要赏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
(3)《杜诗镜铨》认为结尾写愁“结有远神”。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原因。(3分)
▲?


参考答案:(1)1.因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花,看岸边花草如隔一层薄雾;2.这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因时局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 (答全2点给3分,少一点扣1分)
(2)1.由近及远写景,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是近景;片片轻鸥,逐流飞翔,是远景。层次分明;2.运用叠词,有韵律美;3.以蝶鸥自在轻快反衬诗人心情的沉重。 (答全3点给4分,少一点扣1分)
(3)1.年老。“强饮”、“ 老年”可以看出;2.没有机会报效朝廷的痛苦。“戴鶡冠”可以看出;
3.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末句反映出这一点。?每点1分)


本题解析:小题1:1.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2.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
小题2: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运用叠词,有韵律美;以蝶鸥自在轻快反衬诗人心情的沉重。
小题3:“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最后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绾,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说说下面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描写的是否一样?试作简要分析。(3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北斗星与牵牛星)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描写的是长江的夏夜。明月当空,风平浪静,泛舟江上,心情恬静,与《赤壁怀古》中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不相同


本题解析:
前者是明静如画,后者是气势雄伟豪放 ,但同样都描绘了长江雄伟壮丽的景色。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