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05 20:10:24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面的题。
浣溪沙①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年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②清洛,冷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白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1.下列对本文词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A.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夭的氖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B.词的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
C.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D.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2.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
参考答案:1.C
2.作者用一“媚”字,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写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吟笼莺?
纳兰性德①
何处金衣②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纳兰性德,清王室贵族。②金衣: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是怎样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本诗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本诗前两联是从三个方面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从动作方面描写黄莺被迫在笼中栖息,从心理方面写黄莺在笼中焦躁不安,从声音方面写黄莺在笼中感受不到春的温馨而悲啼的情状。所以,虽未提一“笼”字,但也写出了“笼”这个特殊环境对莺的影响。(意对即可)
2.作者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借黄莺表达了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虽长有一样的翅膀,纵然在同样的季节,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不能一样展翅高飞,寄托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叶梦得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1)“秋事促西风”中的“秋事”本意是秋收的事情,从全词看,实际上是指什么?“岁将晚”包含的两层意思是什么?(4分)
(2)“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中“醉”字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1)边疆紧急的战事。时序的晚和作者年岁的大。
(2)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而朝廷昏庸无能的愤懑之情。
本题解析:(1)4分?(2)4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在今安徽省休宁西。②结束:穿着。③穗:用丝线或布条等扎成的挂起来往下垂的装饰品。
(1)颔联描写了诗人清晨跨马山行的见闻和感受。哪两个词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和尾联描写了诗人路过农庄的见闻。请问描绘了哪些画面?结合全诗来看,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一:“薄薄轻轻”和“重重叠叠”这两个叠词用得妙。“薄薄轻轻”写出了雾的虚无缥缈,“重重叠叠”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这两个叠词写出了山间清秋黎明特有的朦胧美。(意思对即可)
答案二:“冲”和“放”用得妙。诗人跨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轻纱似的帏幔,连绵不断的青山从轻雾中一座接一座地闪出,写出了诗人坐在马背上看山中雾、雾中山的独有情趣。(答出两个动词给2分,分析恰当给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三:“冲”和“放”用得妙。“冲”,使流动的雾化动态为静态;“放”,使静止的山化静态为动态。两者相生相映,构成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意思对即可)
(2)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垂直升起,绿绸般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流过,林间的百鸟迎着诗人欢呼歌唱,诗人描绘了一幅秀美的山村画面,表达了诗人(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到郊野散步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晴天本无雨,夏夜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大意对即可)
(2)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乐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