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05 19:44:45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苦雨初霁
李觏
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
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果味全
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
[注]:霁:雨过天晴?林薄:交错丛生的草木。
小题1:该诗表现了作者的几种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该诗颈联有两个字颇受后人赞赏,请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标题中的“苦”写出了作者为久雨所苦的心情(或第一句的“恐”写出作者为久雨所苦或担心久雨不晴的心情);(2)第二句中的“惊”表达出大自然变化的惊讶之情;(3)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表达出作者久雨初晴的喜悦之情;(4)尾联写出作者不要再下雨的希望(或期盼)。(写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小题2:(1) 这两个字是“活” “全”。(2分)(2) “活”字采用比拟手法写出了车马行道的轻快。(2分)(3)“全”字写出雨后林中果香四溢给作者的感受,含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进行,注意诗中的关键词语“苦”“恐”“惊”“好”“莫”。
小题2: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首先找到这两个字,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有时是活用的词语,炼字有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此题主要是炼手法和炼意。即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歙浦
方岳①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注]①方岳(1199-1262),字巨山,自号秋崖,安徽祁门人,南宋诗人,与刘克庄齐名。受南宋杨万里、范成大影响很大。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颈联“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该联中“惊”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写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旅泊的情景,表达了身为游子的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音信的盼望(或:表达了诗人身为游子的羁旅惆怅之感)。(意对即可)
(2)该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霜月”和“江声”人格化,与“寒渚”“夜船”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清的背景。“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诗人,“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途凄凉的情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问题。(4分)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小题1】苏轼《海棠》诗的后两句在抒发情感时采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分析。(2分)
【小题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光彩正艳、香气正浓以及在春风中、月色下呈现出朦胧美的特点。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以花喻人,极写海棠花的娇艳妩媚,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小题2】白诗抒发了作者怜花之将谢之情,寄予了作者对岁月流逝、青春难驻德感慨;苏诗抒发了作者爱花之盛和对海棠花的喜爱与怜惜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苏轼的《海棠》是作者遭贬黄州,面对幽居独处的海棠,所吟咏的一首七绝。诗的开头两句并不拘泥于正面描写,也兼顾侧面渲染。“袅袅”,微风吹拂。“崇光”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蒙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在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赏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着诗句分析二者的不同。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滑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花的无限怜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浪淘沙·题陈汝朝白鹭①画卷
张炎②
玉立水云乡,尔我相忘。披离寒羽庇风霜。不趁白鸥③游海上,静看鱼忙。
应笑我凄凉,客路何长!犹将孤影侣斜阳。花底鹓行④无认处,却对秋塘。
注:①白鹭,有版本作“百鹭”。②张炎,南宋诗人,宋亡以后,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③白鸥,常用以喻隐士。④鹓(yuān)行,比喻官员上朝的行列。
小题1:诗中的白鹭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塑造这个形象的用意何在?(6分)
小题2:“犹将孤影侣斜阳”一句诗中,哪一个词用得好?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诗中的白鹭孤单落寞。(1分)它玉立清波,不愿与白鸥为伴,不能与鱼儿为伍,只有惨淡的斜阳陪伴它寂寞的孤影。(2分)②诗人以白鹭自况,(1分)来表达自己既不愿隐逸、又无法施展政治抱负的无奈落寞之情。(2分)
小题2:答案一:①“犹”字用得好。(1分)“犹”是“还”的意思,表示进一步。(1分)②白鹭本已孤寒,再加上落日余晖的烘托,更增添了凄凉的程度,暗合了诗人孤单落寞的心境。(3分)
答案二:①“侣”字用得好。(1分)“侣”是“陪伴”的意思。(1分)②本来有人陪伴令人愉悦,可是陪伴白鹭孤影的却并非同伴而是落日余晖,这更突出了白鹭的孤单,亦即诗人的孤单。(3分)
“犹”和“侣”两个词选一个作答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从词中找出能概括白鹭形象的关键词,然后运用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如关键词:玉立、不趁、静看、孤影。“玉立”清波,体现了白鹭孤傲的形象特点;“不趁、静看”表现了白鹭不愿与白鸥、鱼儿为伴特点;“孤影”点出了它落寞的特点。结合注释②③可知,词人不愿意做隐士,又仕宦失意落寞,同白鹭的特点类似,所以,词人以白鹭类比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小题2:此题是开放性的,可以从“犹将孤影侣斜阳”这句中,找出一个自己喜欢有把握的词进行赏析,要结合着整首词的意境以及这句的具体意境,结合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从内容、语言、表达效果方面进行阐释自己的看法。如“犹”字,就可以从这个词的意义、表达效果等方面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古典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8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小题1】这首诗写了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3分)
【小题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参考答案:
【小题1】重阳节;(1分)“九日”、“登高”、“饮酒”、“菊”等(2分)。
【小题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2分)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3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像各计1分,结合诗句分析正确各计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