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08-25 23:55:5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什么是尊严?词典上的解释是“尊贵庄严;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其实,真正的尊严绝不取决于身份和地位。尊严是高尚的人格,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奋斗的精神。
请你以“尊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写本题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立意:
1、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会有尊严。
2、神圣的尊严,在捍卫正义的斗争中得到升华。
3、科学的尊严不容侵犯。
4、尊严不仅是个人价值的象征,更是民族、国家的立身之本。
5、产生尊严的是理性——对正义的执著,而不是冲动——对虚荣的追求,这是尊严与
“面子”的根本区别。只有摈弃了虚荣的“面子”,树立起真正的尊严,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会有真正的希望。
参考拟题:1、涉外无小事2、尊严来自实力3、尊严与“面子”4、伤心一跪。
[范文]请保留他们最后的尊严
这几年,有关儿童慈善事业的电视节目似乎特别流行,这本是好事,可看多了,就发现这些节目形式多有雷同,无非是让主持人当众介绍了捐助双方的姓名、职业、年龄乃至住址之后,再让捐助者甚至他们的孩子走上台,将一叠叠厚薄不一的人民币放到台上受捐助的孩子手上。通过屏幕,我们可以看到周围观众的笑脸,不停闪动的灯光,也看到了同样纯真的孩子,却又不是同样轻松的孩子,末了热心的主持人还把话筒凑上去问这些孩子有何想法。回答正如人们所期望的,是那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报答大家的期望”之类。结局是感人的,圆满的。可是,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整个过程中那些受捐助的孩子站在台上扭捏、局促不安的神情呢?
在这里,我无意怀疑主办方的初衷,只是觉得这样一种在众目之下过于直白的捐助形式,会令当事人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处境。的确,捐助本身是可贵的,但却无形中造成了双方的一种不平衡。那些可怜的孩子的表情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他们由于家庭各方面的原因被迫过早地面临现实生活的残酷,这不是他们的错。同时正因为他们也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员,所以善良的人们想伸手帮他们一把,于是有了慈善事业。可是请别忘记,善良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当今慈善事业所忽略的。是的,我们帮助了他们,奉献了我们的爱心,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可有谁能去考虑一下孩子们的感受呢?又有谁能想到,当我们的帮助无意中损伤了孩子们自尊的时候,任何物质上的给予还有何意义可言。物质上的贫乏在他们的脸上已经写下了令人心酸的沉重。试问,我们又怎么忍心去伤害他们呢?当然,主办方的这些宣传,初衷也不过是为了想让这些孩子们能感受一下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能笑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仅此而已。这种雷锋精神是可贵的。可做保留他人尊严的雷锋是否会更令人感动,更能激励困境中的人们奋发呢?
由此,我想我们慈善事业的捐助形式可以改变一下,给人以物质,更给人以尊严。否则,我宁可退却,尽管我非常想帮助他们。因为我知道,做人的尊严是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的。
(原载《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
[点评]
本文篇幅不长,内涵却极其深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震撼力。作者避开了一般习作“尊严是什么”的概念解说和“尊严很重要”的空泛论证,另辟蹊径,针对时弊展开精要的剖析,言简意赅地指出“善良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做人的尊严是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的”,确实是独具慧眼,见解不凡。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写作(70分)
题目:单一与多样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
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
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沉默的内涵
我喜欢冬季,喜欢那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北国的冬季。因为那些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会随之变得沉默。寒冷将所有的喧嚣封杀,世界便会变得安静,万物也将得到休息。沉默带来的安静好似一片净土,给人留有生存的余地。
沉默是一种风度。高山的沉默自是一种成熟的稳重;松竹的沉默自是一种独立的坚强;水莲的沉默自是一种心灵的圣洁;月亮的沉默自是一种娇羞;星星的沉默自是一种夜夜的守候。它们将沉默用无言的表达晋升为一种风度,一种具有独特性格的风度。
沉默是一种铭记。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奔向离我们很远的古古代代。历史远去了,它选择了沉默。不再炫耀曾经的大唐盛世、百家争鸣,不再计较曾经的低沉、腐朽,不再为***、南京大屠杀的悲恸无法自拔、痛不欲生。历史沉默了,不是它忘记了,而是它选择了铭记,选择了铭记繁荣昌盛,选择了铭记落寞低沉。这些是记忆,是教训,是警醒。我们铭记历史的点点滴滴,珍惜历史沉默带给我们的谆谆教诲。历史的沉默就是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沉默是一种榜样。有的人活着,可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永远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些骁勇善战的将领,那些精忠报国的巾帼英雄,还有那些千千万万为国抗争的抗日英雄。他们沉默了,在另一个国度里看着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满足地微笑。他们为我们开辟了新天地,牺牲了自己,却始终无怨无悔。这片用先驱们的血和泪出来的新天地给予我们的是力量,是感动,更是一种榜样。
沉默是一种无言的祈福。近年来,灾害频频出现,地震的袭击,台风的席卷,水灾的吞没,泥石流的吞噬……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面对受灾的群众,我们除了伸出援手之外,只能选择沉默。在心中,对离开的人默哀,为受伤的人祈福。沉默是一种无言的祈福,我们祈福所有受灾的人能够幸运,也祈福拯救生命的勇士们在与灾难抗争的过程中一路顺风,平安归来。让我们每个人在心中默默祈福。
沉默是一种最真诚的礼貌。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公开的还是私人的,总有那么一些人关注、八卦。舆论的声音越来越多,特别是人肉搜索,将一个人从外到内的彻底搜空,甚至夸大其词的引起轩然大波。我想,这些时候,我们需要一些沉默吧!给别人留一点私人生活的空间,这是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吧!也为自己留一些余地。管好自己的嘴,用沉默给予别人最真诚的礼貌吧! 
沉默是一种最有效的安慰。谁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当你的朋友遇到不开心时,边哭边向你讲述不开心时,那么请你不要出声,保持沉默。不要试图用语言来安慰她。因为此时的他只想找一个人倾诉。静下来听他倾吐不愉快,必要的时候给他一个肩膀靠。这样会在他心里筑起坚固的城墙,让他觉得受到了保护。那么他随之就会变得安静。沉默此时就像是一支镇定剂,给受伤的人建立起保护层,将所有的不快乐都驱散。生活中适当的沉默一下吧!沉默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收获,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方便。
沉默就是一座丰碑,这种无言之美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我相信在言论自由的社会里,我们同样也需要安静。需要安静带给我们的淡定,需要这一种成熟的稳重美!


本题解析:阅读材料,提炼观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行文:沉默的内涵;沉默是一种坚强;聪明的表达是一种智慧。
参考湖南省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等级
一等(20-16分)
二等(15-1分)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文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文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文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了草难辨
发展等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的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基础等级”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套作,“基础等级”在第三等及以下记分,“发展等级”不给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足;(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
3.有文采:(8)用词贴切;(9)句式灵活;(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断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
(三)分后评分(在作文评分后扣分):缺标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一样的眼睛有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耳朵有不一样的听法,一样的嘴巴有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心有不一样的想法。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盛世不可缺席危言
林黎元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人们往往很容易目迷五色、耳迷五音,在自我陶醉中麻痹、沉沦。听惯了莺歌燕语般的吉言, 而看不见“危言”,也即“直言”“正言”的犀利锋芒,这很可能导致将来“大厦将倾”时幡然悔悟却已经无力回天的悲剧结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盛世之下隐伏的蚁穴般的危机,有些人常常不以为意,因此对于那些刺耳的善意的批评、提醒、忠告之类的“危言”,深感厌 烦,乃至排斥、打击。这可见出执政者眼界的短浅、胸怀的狭隘。俗话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危言是执政者可引以为戒的镜子,是显微镜,是放大镜,照出 病变部位,放大深藏的病毒,才能对症下药,这是去恶扬善的前提。
历史上对危言采取闭目塞听、围堵打压手段的专制独裁的暴君,1并不鲜见。比干忠心进谏却被殷纣王视为妖言惑众,惨遭摘心之祸。罔顾危言直谏,终致众叛 亲离,亡国易代。周厉王弥谤,可是他不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壅堵群言民意的结果就是身死国灭的下场。独夫民贼,就是这样在渺视危言、一意孤行中一点一 滴地累积起来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为政者,当思咨诹善道、察纳危言,以激浊扬清、趋利避害。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为危言提 供一个广阔的平台、畅通的渠道。
就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所言,“中国改革还走在半路上,中间还有很多反复,今后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这是智者的醒世危言,它告诫人们:改革尚未 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放眼当下中国:贪腐顽疾根深蒂固,央企巨亏触目惊心,环境污染日趋严峻,乡村凋敝急速加剧,贫富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大学生就业形势告 急,周边外交紧张凸显……太平之下,危机四伏,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倘若盲目乐观,躺在功劳簿上高枕无忧,在一片凯 歌高奏的赞美诗中熏熏然陶醉,其结局可以想见!只有正视矛盾,直面问题,从危言中猛醒,才不误入歧途、身陷绝境。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但愿执政者时时刻刻敲响“危言”的警钟!


本题解析:这道试题的材料是一段言简意赅、耐人玩味的排比句,从眼、耳、嘴、心的同(生理功能)与看、听、说、想的不同(心智功能)两个层面概述了其矛盾处。简洁的表述,留给考生自主立意与思辨的空间是广阔的。  可以先运用发散思维,针对材料中诸关键点,各个击破,多向阐释;然后再比较甄选,运用聚敛思维,扣住一点来阐发感悟。
“一样的眼睛有不一样的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立场不同,执见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在于从参差驳杂中捕捉真、 善、美,剔除假、丑、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为防“眼睛骗人”,还得听听旁观者的看法……总之,要看得真,看得准,看得清 晰,看得透彻,看的人(主体)就得有理性,不偏执。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要善于借“眼”,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不致误入歧途。
“一样的耳朵有不一样的听法”。“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要有公心,不偏狭;“于无声处听惊雷”,听要细致入微,于无声处见精神,洞幽烛微;“衙斋 卧听萧萧雨,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是脚踏实地的倾听;“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壮怀激烈的倾听……听什么,如何听?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的。“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听风就是雨”,这样的“捕风捉影”的被动的听,盲从的听,就把能动的主体——人——蜕变为物理的传声筒了。政声得失在 于野,善听民意,雅纳善谏,执政者才能得民心,聚民力。闭目塞听,置若罔闻,视异见如洪水猛兽,终将致离心离德。“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益于心”,要 听得进吉言,更要听得进危言、凶言。面对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若谷虚怀,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一样的嘴巴有不一样的说法”。“巧言令色鲜于仁”,有巧舌如簧,口蜜腹剑者;有信口雌黄,指鹿为马者;这样的“大嘴巴”是乏仁寡德的。有花言巧语, 阿谀逢迎者;有锦心绣口,溜须拍马者;这样的“甜嘴巴”是要引以为戒的。有睁着眼睛说瞎话,哗众取宠者;有纸上论兵,夸夸其谈者;这样的“活嘴巴”是要误 人误国的。“言为心声”,嘴巴怎么说,往往能洞见其隐秘的内心。“敏于行,讷于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打开天窗说亮话”,人民公仆要想真正成为人民 的贴心人,就得学会说真话,说大白话,少来一点拿腔捏调的官话、套话、场面子话,而要把话说到百姓的心坎里去。
“一样的心有不一样的想法。”“心之官则思”,“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众多不一样的想法,才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开放、民主、进步的社会,首要 的是思想的自由。尊重人们的想法,允许探究、讨论、争辩、实践、激浊扬清,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视通万里,精骛八极”,想得开,看得远,路才会越走越宽。
也可以立足整体来引申出自己的见解,比如:
在多元价值观纷繁错杂的大时代里,要去蔽,不自失,需要高扬理性思辨的旗帜,要点燃崇高理想的火炬。
在众声喧哗中,要独立,“不和众嚣”,学会自己去看、听、想、说,不沦为一种附庸。
根据上述这些感悟、思考,在写作过程中的提纲编拟环节,可以用简要的书面文字将立意(中心论点)表述在稿纸上,以便进一步斟酌、推敲。
以下立意供参考:
1.眼界决定境界。
2.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3.“于无声处听惊雷”,盛世中更要敏锐听取危言与凶言。
4.“巧言令色鲜于仁”,敢于说真话,是德性(勇气),也是智慧。
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决策者要善于借“眼”,察纳雅言。
6.“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领导干部转变作风须从消灭空话开始。
7.公共舆论不可缺失主流价值观的导向。
8.媒体记者的言说要勇于传递时代的正能量。
9.“目迷五色,耳迷五音”,在浮世喧嚣中,要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10.尊重异见,广开言路,博取众长,才能去专制,得民主,有进步。
11.学会倾听,从善如流。
12.人言言殊,我心有主。
13.独立思考,不和众嚣。
14.广闻博见,敏思慎言
……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游客慕名前来拜访当地的一位智者。这位游客发现智者的房子只有一个房间,房间里除了琳琅满目的书籍以外,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再无其他陈设。
“您的家具呢?”游客好奇地问。
“那您的呢?”智者反问。?
“我的?我是来旅游的,只是一个过客而已。”
“我也是。”智者回答。?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迪与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人生需要减法
围棋骁将刘小光曾经说过:“我觉得下棋,经常不是增加点东西,而是减少点东西。”正是他的减法,使他的状态一直颇佳。其实,并非下棋需要减法,人生同样也需要减法。
曾听说过一个故事,说一个生活沉重的人去见智者,智者给了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要他走一步捡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等那个人走到终点时就累得趴下了。智者说,这就是为什么你感觉生活沉重的道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来到人世,肩上也都背负着一个篓子,而人生正是往其中放入石头的过程。那些石头从刚开始的学识、技能,到后来的权势、财富。石头越来越重,人生也愈渐疲惫。然而,如果在这一生中人一味的贪得无厌,表现得欲求不满的话,那么那些你以为是至宝的东西将使你承受生命不能承受的重。一如韩信,他那时对人生过高的期望,对地位权势的执着,终使他丢了性命。所以,人生需要减法,在你不断往篓子里添加石块的同时,记得也要取出一些应该去放下的石头。
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生的减法,正是须做到知足常乐,安于淡泊。当今的社会,正面临着一股浮躁功利氛围的冲激,人们盲目的追求着名利,追逐着金钱财富。仅去年一年,我国国内经济路的贪官审判案件就多达数万件,其中被依法查办的处级以上官员竟高达数千名。这一不完全统计数字深刻的暴露了现在的人们浮华心之沉重。是需要给我们的生活做一个减法了,摈弃对奢侈欲望的盲求,看淡名利,让生命拾回那份淡泊。
其实,人生的减法不仅对自身名利的看淡,在更深远的意义上,还是在于对他人人生的赠予和援助。在世界富人之中,很多人都将自己的财富贡献出来,去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他会在去世前将95%的财产捐给那些第三世界的弱势群体,而世界第二大富豪、美国投资家巴菲特至今已将其85%的财富捐给了五个慈善基金。它们是如此看淡他们的财富,而他们更是用他们篓子中的石头拯救、帮助了更多的人。这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减法也能是他人人生的加法。
人生的减法,给我们减去了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了一些奢侈的欲望。人生需要减法,除去生命不堪承载之重;人生需要减法,点亮人性温暖绚烂之光。


本题解析:审读这则材料,应抓住游客与智者两人的共性——“过客”——这一切入点来生发启迪与感悟,提炼出中心论点。目的决定了手段与过程。游客的目的是旅游,智者的目的是求知;一个是“风景”的过客,一个是“知识”的过客。单纯的目的,可以舍弃很多与此无关的外物,以免受其羁绊而分心。不管是游客,还是智者,他们都做到了返璞归真的单纯,挣脱了过多的物欲的桎梏,获得了生命的自由、愉悦与充实。由此,可以形成诸如以下这样的中心论点:⑴简单的生活,自由的精神;⑵挣脱物欲的束缚,追求心灵的丰富;⑶学会做人生的减法;⑷做生活的智者;⑸做一个潇洒的过客……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