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2 13:12:57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小题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小题2: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抒情方式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身处病中,②思念故乡,③感慨时事,④漂泊天涯,⑤秋景凄凉(答出四点即可,一点一分)
小题2:①直接抒情,二、三两连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②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情。
本题解析:
小题1:从诗歌的标题可知作者漂泊天涯;一灯可知作者孤独无依;病身句可知作者此时病痛缠身;归梦句则知作者归思难收;坐感句可知作者感时伤怀(注意,慷慨:感慨伤怀);起看句可知秋色渐浓;末句则知归家心切。
点评:分析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是诗歌考查中最常见的考题,解决这类题目,主要是要在分析时做到条分缕析,一丝不苟。每句话都要仔细品味,如此,才能做到整体全面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题2:题目的要求很清晰,分析表达情感的方式,抒情方式只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有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借景抒情(特殊的: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咏史怀古,用典),情景交融等几种。本题的抒情方式也就是这里的几个小类:借景抒情(缺月、一灯、乱蝉、梧桐),直接抒情(归梦、慷慨)
点评:难度适中,学生对抒情方式的理解应该是比较扎实的,一是抒情方式只有两种,二是这类题目平时训练也是重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的对联颂名家,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撰联颂项羽、勾践
B.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颂苏东坡
C.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颂汤显祖
D.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颂陆游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一(2)题。
(甲)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乙)寒食
(唐)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寒食:节令,清明前一二日。按时俗寒食三日不得举火,但王侯贵族之家有皇帝赐来的蜡烛:“清明日取榆树之火以赐近臣。”日暮汉宫句为以汉喻唐。
(1)在两首诗的第三句各抓一个关键字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比较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孟诗中“贫”字揭示了上句“悲”和下句“不独明朝为子推”的缘故。含蓄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韩诗以一“传”字状出动态,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含而不露地讽刺了统治阶层的特权。(意对即可)
(2)答:两首诗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浓浓春意。孟诗以一个“悲”字写出了异乡人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韩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清澈。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或答出清寂中又含空悲孤寂)的情怀。
(2)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澈,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
闻砧①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意。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小题1:杜鹃和猿的叫声应该是最典型的悲切之音,可作者说“不哀”“不切”,为什么?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
?
小题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悲切的,作者这样说是使用了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下句所写的砧声的悲切。
小题1: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