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08-22 11:59:0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第一小题只选做一题)(8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①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这首诗首联的哪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4分)
?
?
②《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4分)
?
?
(2)诗评家认为这首诗妙在后两句。试结合诗句,从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角度写一段不低于80字的赏析短文。(4分)
?
?
?


参考答案:(1)①白:诗人写中庭月色,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冷:诗人移情于物,化虚为实,诗人把中秋月夜里轻轻袭来的丝丝寒意倾注于冰凉的露珠,同时衬托出诗人孤寂无眠的苦思之情;
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画线处各2分,以上任选一字分析即可;选“栖”、“湿”,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
②“落”字用得好,将无形的“秋思”形象化、动态化,新颖贴切,仿佛那溶溶的秋思随着银辉洒向人间;而“在”字则平淡寡味,相形见绌多了。(画线处分别为2分和1分,结合诗句赏析1分)
(2)诗人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入骨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含蓄,情景交融的疑问句式,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说:在这“人尽望”的中秋之夜,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画线处各2分)


本题解析: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泊白沙渡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南宋遗民,亡国后,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山野之民.
小题1:本诗前六句“诗中有画”,结合诗句说说这些画面是如何展开的?(2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怀?(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察点的移动而展开画面(1分)。首联“日暮”“渡头”点明晚泊的时间、地点;颔联写渡头月清鸥栖的情景;颈联由外入内写灯影渔舟,枕边听涛(2分)。
小题2:主要运用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表现诗人置身自然的怡然之情(1分),对家园故国的思念(1分)以及亡国的哀痛(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景色画面的展开往往由时间次序、空间次序角度考虑。时间上由“日暮”“邀月”“灯影”三个关键词表现,空间上由“渡头”“ 渚泊”“ 渔舟”“ 枕边”四个关键词表现。
小题2: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本诗有大量的写景,必然考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之类的手法。前六句景色宁谧,美丽,可见诗人的“怡然之情”;七八句点明“离怀”,表现了离家旅途的思念家乡之情;结合注解,根据作者的身份,联系“杜鹃”这个传统意象,还有“亡国的哀痛”。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面对何其芳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喝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941年12月8日
A.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叙事诗,诗人通过对“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等对象的歌唱,抒发了对少男少女们的赤诚之情。
B.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他深情的歌喉。
C.最后一节,诗人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两相呼应。
D.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之深。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突出了什么主旨?运用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4分)①写出了骆氏亭清净寂寥的环境特点。②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又曲折地反映出诗人此时低沉的情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伏笔。?
(2)(4分)①突出了思念之情。②采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这两句诗人把自己的思乡之情融入眼前的景物之中,秋阴不散正是“思情脉脉不息”的形象写照,单调的雨打枯荷声更增环境的寂寥和诗人无法排遣的思念。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②。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③,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陇头吟:乐府旧题,题目一作《边情》。②太白:金星,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预知战事。③典属国:汉代掌管藩属国家事务的官,品位不高。
1.这首诗层次鲜明,情感富于变化,请你结合前八句诗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两句用了苏武的典故,在表述中有一处细节极为感人,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②句写长安少年登戍楼观太白,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③④两句笔锋一转,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陇上行人”呜咽的笛声中愁思无限。⑤~⑧句,诗人笔锋又一转,“关西老将”军功累累却沉沦边塞,辛酸满腹,双泪纵横。诗歌层次分明,又转折有力,思想跳跃,情感跌宕起伏,富于变化,令人赞赏。(意对即可)
2.“节旄落尽”是细节表现。诗歌以此细节来表现苏武对朝廷的忠诚,并借用以苏武的忠诚却任职不高流落异域的不公不幸的人生遭遇揭示出“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此处借典故细节深化了主题,赋予了诗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