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21 12:07:54
10.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
解析:学生可能会忽略“介绍”二字。它是说明的意思,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如:身份、年龄、经历等),再分条罗列即可。但估计会有考生描写、评价,甚至讴歌、赞美。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革命志士,母亲的战友;57年前被枪杀于天目山的大树下;牺牲时年仅27岁。
11.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B.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
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
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解析:从2010春考开始,现代文阅读二的选择题的分析对象集中在文本的一个点上,这是一种变化。本题集中在全文突出的艺术形象——“树”上,从表现手法、作用、情感等方面做深入的鉴赏。A项错在对雾的作用的分析上——“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这里的雾应属于“历史迷雾”的象征,即遮蔽了英烈形象的时间等历史因素;即使看不出来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这里肯定不是要表现“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大树在文中被突出的形象是伟岸、坚毅等英雄形象。B项正确。C项错在对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情景作用的分析,此处应为一种崇高精神的复活。D项错在对篇末揭示的主旨的分析,篇末应是对当今“模糊”英烈的理想的忧思。E项正确。F项错在“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父母的眼中,这些大树也是一种象征。
答案:B E
12.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4分)
解析:这道题目触及到本文的主旨。虽然看起来是考查几个句子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句子位于句末,意义非常。作者表面在谈论“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实际的用途却是由情及理,将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将烈士为理想而牺牲这一事件放到57年后现实背景下思考,反思当下,并表明自己的态度。现实是“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这让烈士“诘问”,实际上是自己对这种“模糊”(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责问与担忧。作者这种深刻的反思,又体现出对理想、信仰的坚守。
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阅读,标题非常重要。无论是地名、人名还是物名,在作者的笔下常常成为寄托深远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如“灯笼红”、“春声和春深”、“天目山”等,我们在阅读时要予以特别关注,按照作者行文的脉络和情感的线索,把握其外在特征和所承载的丰富情感与深刻思考,把它作为读懂文本的一把钥匙。我们教材中此类文本也很多,如《想北平》、《合欢树》、《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而且一般情况下总会有一道4分左右的大题跟它有关,考查的就是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历年高考无不如此。比较有趣的是秋季高考所选文本的标题这几年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而春季高考则通常是一个句子,这个句子通常包含一个艺术形象,如“青石板”、“大雾”等,不过以句子为题意思可能更显豁些。即使标题没有包含某个核心“形象”,我们也要善于捕捉和分析文本中集中描写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它可能是一个物,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件事,一片景,一个场面等,如《无限玄机》的核心形象就是“围棋”。
答案: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青海长云暗雪山, 。(王昌龄《从军行》)
(2) ,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韩愈《师说》)
(5) ,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柳宗元《小石潭记》)
(7)吾生也有涯, 。(《庄子•养生主》)
(8)香稻啄馀鹦鹉粒, 。(杜甫《秋兴》)
解析:仍然延续着3(高中教材)+3(初中教材)+2(课外)的命题思路。也就是说把中学阶段要求背默的文段默熟就可以拿到满分了。
答案:(1)孤城遥望玉门关(2)吴宫花草埋幽径(3)梧桐更兼细雨⑷欲人之无惑也难矣(5)最喜小儿无赖(6)水尤清冽(洌)(7)而知也无涯(8)碧梧栖老凤凰枝
(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还原生活情境,即诗歌鉴赏中“泡”的能力。从小令的描写可见,有:“把酒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