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上海卷)word版(三)

时间:2010-07-21 12:07:5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稼”,因庄稼丰收而举杯畅饮;“霹雳①弦声……,笑喧哗”,弹琴、唱歌,笑语喧哗。
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解析:社祭的活动有春秋两季,因此,“社坛烟淡散林鸦”并不能暗示出季节,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场面。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所进行的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的喜庆活动。能够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观多稼”,暗示季节的应该是这一句。其它选项正确:A项与14题有重叠;C项对景色的特点及描写作用的分析概括恰当;D项所谓“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指的是使用了若干典故(“壤歌亭”、“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而显得“高雅”,但字面意思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真情流露,故称“清新,朴茂”。
答案:B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来
解析:《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沪教版第一册18课《诗二首》选了“其五”。在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飞鸟相与还”,既是眼前之实景,又具有象征意味,让人想到厌倦黑暗官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的诗人,写的是隐居之乐。而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幸福安详,自然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那些归隐诗句了。
答案: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解析:出自300实词的有“造”(高中)、“素”(初中)、“徙”(初中),学生应该掌握得很好。“与”字也常见,高中第六册《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注释:与,交好。另有《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是“结交”的意思。熟练掌握这些义项,根据所在语境,是很容易推断的。
答案:(1) 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解析:A,连词,而;连词,因为。B,副词,就;连词,却。C,连词,表承接,可不译。D,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涉及到的课文有:《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种树郭橐驼传》、《梦游天姥吟留别》、《鸿门宴》。
答案:C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解析:解答翻译题目,应该遵循以下顺序:(1)观察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据此推断其大意,补出省略的成分,准确判断省略的“之”字所指代的内容,如“不使(之)居府中”;(2)观察有无固定结构、特殊句式,如“不使居(于)府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的定语后置,要对这些句式的语言标志十分熟悉,如见到“者”字在第一分句后煞尾,就该想到定语后置;(3)观察有无固定名词,如人名(尧咨)、官名(转运使)、地名(桂阳、府),这些词语一般照录;(4)看看有无词类活用,如“出”(使……出);(5)唤醒记忆,结合语境,推敲重要的实词,如“讽”、“狱”等。“狱”做案件解,《曹刿论战》中学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讽”,《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是指“用委婉的语言来进行劝告”,结合语境,可推断此处是“暗示、示意”的意思。
答案:(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2)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
解析:该题应该属于鉴赏题,咀嚼“笑”字,考查记人叙事类中神态描写的作用。本段文字选自欧阳修《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颇见功力。此类问题也是中学课堂的常见问题,如《群英会将干中计》中周瑜的“笑”(高一上第21课),《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笑”。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心理,师中国古典记人叙事类文本的传统手法,它如《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项脊轩志》、《左忠毅公逸事》、《鸿门宴》、《荆轲刺秦王》、《殽之战》等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所以,虽是新题型,但学生不会太陌生。推敲时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人物性格,一是具体情境。欧阳晔作为一位正派、睿智的官员面对此事该如何对待?这一“笑”里有哪些丰富的内容?分析下来,主要有这些内容:一可见对对方行动的了然于胸;二是拒绝,告诉对方没有必要这样做;三表明陈竹在胸,对解决此事有周密安排,有四两拨千斤的轻松、从容;四缓解紧张气氛,给对方一个安抚。
答案: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
解析:问的是“品质”,所以肯定是用形容词来回答,因此,不能以其所作所为来回答。那么,怎么概括呢?从事中概括,看看作者选取了欧阳晔那几个人生片段,这些片段分别显示了他怎样的品质。细读下来可知,这里主要记叙了他一生中的三件事:拒绝贿赂、义不肯署、智断滞狱。这些事情展现了他廉洁、正直、睿智的品质。
答案: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九 疑 山 图 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 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
解析:概括段意,两句话两层,一层交待大小,即规模;一层交待为什么“谓之九疑”。
答案:规模和得名缘由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解析:需要判断这里写出了什么内容,使用了怎样的技巧,以及这个技巧在这里使用的作用。我们要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听之亦无”的如蝉蝇的声音?什么地方可以“时闻声如蝉蝇之类”?“以声衬静”的手法运用,最典型的是王维的“蝉噪林逾静”。
答案: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解析:跟上文的翻译题解答方法相似,根据语境可知,“听”是“听凭、听任”,这样就可以淘汰B、D,而“隐居者”不可能“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答案:C。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解析:所谓句式,指的是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常式句变式句。此处是:整散结合。有关的知识我们在高中文言课文中也多有涉及。《前赤壁赋》练习2:结合全文,具体说一说本文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谏太宗十思疏》练习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多用四字短语,读来琅琅上口;文辞骈散结合,具有参差之美;并且暗用典故,论据言简意丰。请分别加以整理,体会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陈情表》练习2:本文以四字句为主,而又穿插运用了各种排比句,谈谈这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今年的试题在与教材结合的方式更为深层、自然。
答案: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解析:写作意图即写作动机、目的,这张试卷已考查过一次“意图”了(第12题)。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是“以旌异之”,让看到的人其“异”处。为什么要这样呢?作者分两层加以表达,先是指出其“殊极高大”且景致丰富;继而通过虚拟的对话,分析其没有列于五岳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在此背景下,“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可能会有同学依据宋代散文特别是“记”体文即事明理的章法,认为该文有借题发挥、针砭时弊的意图,于是一第二段末尾的相关语句来回答,如批评、鞭挞“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等等,严格地说是不妥的。因为所谓“即事明理、因事见理”,作者总要发一通议论,做一番推演、辨析,表达对某个或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这些看法、见解往往具有高度概括性,甚至富有哲理,给人深刻启示,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以游山探胜而未能“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4/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