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0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第九章激素系统生理试题(三)
时间:2010-12-07 19:51:4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D.交互抑制 E.回返抑制
参考答案: [A, B, C, D, E] 答案解析:
9、外周神经中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有( )
A.躯体运动神经 B.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D.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汗腺、骨骼肌舒血管纤维)
参考答案: [A, B] 答案解析:
10、胆碱受体包括( )
A.M受体 B.N受体 C.α受体 D.β1受体 E.β2受体
参考答案: [C, D, E] 答案解析:
11、肾上腺素受体包括( )
A.M受体 B.N受体 C.α受体 D.β1受体 E.β2受体
参考答案: [A, B, D, E] 答案解析:
12、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可引起( )
A.血管收缩 B.扩瞳肌收缩 C.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D.有孕子宫收缩 E.竖毛肌收缩
参考答案: [A, B, E] 答案解析:
13、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可引起( )
A.血管舒张 B.心率加快 C.胃肠道括约肌舒张 D.无孕子宫收缩 E.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参考答案: [B, D] 答案解析:
14、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发挥效应后的主要去路是( )
A.转变为多巴胺 B.突触前膜重摄取 C.在突触间隙被单胺氧化酶灭活 D.在肝脏破坏灭活 E.进入淋巴循环
参考答案: [C, E] 答案解析:
15、与EPSP产生有关的是( )
A.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K+、Cl-通透性增大 B.是一种超极化电紧张电位 C.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对Na+、K+、Cl-的通透性,尤其是Na+通透性增大 D.K+内流,膜电位降低 E.Na+内流,膜电位去极化
参考答案: [B, D] 答案解析:
16、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是( )
A.作用范围局限 B.作用距离远 C.潜伏期短 D.作用范围广 E.有特定的突触结构
参考答案: [A, C, E] 答案解析:
17、脊髓半横断时,断面以下可出现( )
A.对侧的痛觉障碍 B.同侧浅感觉障碍 C.同侧发生深感觉障碍 D.对侧的深感觉障碍 E.断面同侧的肢体发生运动障碍
参考答案: [A, C] 答案解析:
18、对丘脑功能正确的叙述为( )
A.它是感觉传导(除嗅觉外)的换元接替站 B.其感觉接替核可接受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 C.其联络核接受感觉接替核传来的纤维 D.由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特异投射系统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E.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参考答案: [A, D] 答案解析:
19、关于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下述哪些叙述是错误的( )
A.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无关 B.它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C.产生特定的感觉 D.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E.主要终止于皮层相应感觉区的第4层
参考答案: [A, B, D] 答案解析:
20、关于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正确叙述有( )
A.维持与改变皮层的兴奋状态 B.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 C.引起特定感觉 D.容易受药物影响 E.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冲动
参考答案: [A, B, C, D, E] 答案解析:
21、有关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正确叙述是( )
A.必须通过丘脑-皮层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 B.可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 D.损伤后可引起昏睡 E.易受药物影响
参考答案: [A, E] 答案解析:
22、关于内脏痛的特征,正确的是( )
A.缓慢、持久、定位不清 B.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强 C.对切割、烧灼刺激敏感 D.体表病变可引起内脏痛 E.对机械性牵位、缺血、痉挛和炎症刺激较敏感
参考答案: [A, B, C, D, E] 答案解析:
23、与牵涉痛产生有关的是( )
A.患病内脏与产生牵涉痛的皮肤区的脊髓中枢位于同一区域 B.内脏传入冲动提高邻近皮肤传入中枢的兴奋性,使痛觉过敏 C.内脏与皮肤的感觉经同一上行纤维传入高位中枢 D.意识上产生错觉 E.以上均正确
参考答案: [B, E] 答案解析:
24、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包括( )
A.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B.α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纤维 C.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D.运动神经元是脊髓传出的最后通路 E.运动神经元调节肌梭对牵位刺激的敏感性
参考答案: [A, B, C, D] 答案解析:
25、脊髓反射有( )
A.肌牵张反射 B.肌紧张 C.屈反射 D.排尿反射 E.对光反射
参考答案: [A, B, C, E] 答案解析:
26、骨骼肌肌梭的传入神经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兴奋( )
A.拮抗肌缩短 B.传出纤维受刺激 C.牵拉肌肉 D.梭外肌缩短 E.梭内肌收缩
参考答案: [A, C] 答案解析:
27、腱反射是( )
A.紧张性牵张反射 B.单突触反射 C.位相性牵张反射 D.多突触反射 E.腱器官受刺激引起的反射
参考答案: [A, B, C, D] 答案解析:
28、有关脊休克,正确的叙述有( )
A.脊髓与上位中枢之间突然离断而产生 B.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或消失 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脊休克恢复速度越慢 D.断面以下随意运动不能恢复 E.断面以下的知觉可逐渐恢复正常
参考答案: [C, E] 答案解析:
29、易化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是( )
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小脑前叶蚓部 C.网状结构易化区 D.纹状体 E.小脑前叶两侧部
参考答案: [A, B] 答案解析:
30、去大脑僵直时( )
A.伸肌紧张性亢时,四肢坚硬如柱 B.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活动占明显优势 C.血压下降 D.伸肌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 E.经典的去大脑僵直属α僵直
参考答案: [C, D] 答案解析:
31、基底神经节的功能是( )
A.感觉的高级中枢 B.调节躯体平衡 C.调节随意运动 D.调节肌紧张 E.调节内脏活动
参考答案: [A, B, C] 答案解析:
32、小脑的功能包括( )
A.维持姿势平衡 B.调节肌紧张 C.协调随意运动 D.发动非精细运动 E.控制生长发育
参考答案: [A, B, E] 答案解析:
33、人类由于锥体系统或皮层运动区的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出现( )
A.肌紧张增强 B.腱反射亢进 C.肌肉明显萎缩 D.肌张力降低 E.痉挛性麻痹
参考答案: [A, B, C, E] 答案解析:
34、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的功能特征是( )
A.交叉支配 B.倒置安排 C.刺激皮层一定部位仅引起个别肌肉收缩 D.运动精细程度决定于感觉敏感程度 E.身体不同部位在大脑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参考答案: [A, E] 答案解析:
35、关于锥体系正确的有( )
A.不只起源于大脑皮层4区 B.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只发生直接的单突触联系 C.不调节肌紧张 D.与?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无关 E.可控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参考答案: [A, B, C, E] 答案解析:
36、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 )
A.全射多数血管收缩 B.汗腺分泌增加 C.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D.瞳孔括约肌收缩 E.逼尿肌舒张
参考答案: [A, C, D, E] 答案解析:
37、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的特点有( )
A.具有紧张性作用 B.均有双重神经支配 C.一般情况下,双重神经拮抗作用是对立统一的 D.调节作用与效应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关 E.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广泛,常以整个系统参与反应
参考答案: [A, B, C, E] 答案解析:
38、下列哪些器官的活动只受交感神经调节( )
A.肾上腺髓质 B.汗腺 C.竖毛肌 D.各类血管 E.子宫
参考答案: [B, D] 答案解析:
39、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是( )
A.作用较广泛 B.作用较局限 C.动员能量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 D.促进消化吸收 E.机体安静时活动较弱
参考答案: [B, C, D] 答案解析:
40、对脑电波正确的叙述为( )
A.觉醒状态可记录到脑电波,睡眠状态记录不到 B.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α波 C.脑电波由快波变为慢波时,提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 D.睡眠过程中脑电即可有快波又可有慢波 E.低频高幅波是去同步化的表现
参考答案: [A, B, C, D] 答案解析:
41、慢波睡眠的特点有( )
A.是由清醒到入睡必经时相 B.与快波睡眠交替出现 C.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D.生长激素分泌增多,有利于恢复体力和促进机体生长 E.处于此期不能被唤醒
参考答案: [A, B, D, E] 答案解析:
42、关于快波睡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 B.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 C.易被唤醒 D.植物性功能不稳定和做梦 E.出现眼球快速转动
参考答案: [A, B, C, E] 答案解析:
43、对大脑半球一侧优势现象正确的叙述有( )
A.优势半球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B.大脑皮层功能一侧优势现象仅见于人 C.一般人右侧半球具有非词语性认识 D.一般人右侧大脑皮层44区受损,可致严重的运动性失语症 E.优势半球的优势主要指语言活动功能
参考答案: [B, C, E] 答案解析:
44、关于条件反射( )
A.是后天形成的,数量有限 B.具有极大易变性 C.具有高度适应性 D.可脱离非条件反射 E.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就是学习记忆过程
论述题
(每题3分,共27分)
参考答案: 在刺激引起反射发生过程中,中枢若产生兴奋过程则传出冲动增加;若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是通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实现的;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则可带来中枢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如下: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相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因Na+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形式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答案解析:
1、试述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与产生原理。
参考答案: 下述5个方面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答案解析: 略
2、试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
参考答案: 内受刺激引起的疼痛称内脏痛。当内脏受到机械牵拉、痉挛、缺血或炎症等因素刺激时,由于受刺激的组织释放某种致痛物质,作用于痛觉游神经末梢,经由自主神经纤维传入脊髓,以后进入躯体痛觉传导道上行至丘脑,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边缘叶和第二体感区。引起皮肤痛的刺激如切割、烧灼、针刺等,一般不引起内脏痛。内脏痛的特点是:疼痛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定位不精确,对刺激的辨别力差,是不愉快的钝痛,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及血压变化等。 答案解析:
3、内脏痛是怎样引起的?有何特征?
参考答案: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受牵拉的同一肌肉作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它有两种类型:①腱反射: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为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单突触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②肌紧张: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它是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多突触反射,是姿势反射的基础。当肌肉被拉长时,肌梭感受器兴奋,经Ⅰ、Ⅱ类传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