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6-17 20:56:33
E.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患儿,男,早产儿。出生后6小时出现呼吸困难,加重1小时,拒乳,口唇青紫,三凹征明显,两肺闻及固定的湿罗音。此患儿首优的护理诊断为
A.清理呼吸道无效
B.潜在并发症:出血
C.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D.气体交换受损
E.有感染的危险
A3/A4型题
8岁男孩,1周来发热,咳嗽,2天来加重,曾用青霉素3天无效。查体:体温38℃,右下肺呼吸音减低,X线胸片发现左上肺小片状淡薄云絮状阴影
引起肺炎最可能的病原菌是
A.腺病毒
B.肺炎支原体
C.流感嗜血杆菌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金黄色葡萄球菌
该患儿应考虑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大,需进一步做何检查以确诊
A.血培养
B.血清冷凝聚实验
C.痰培养
D.血常规
E.血清电解质
该肺炎的病程一般是
A.<1周
B.1—2周
C.2—4周
D.6—8周
E.数周至数月
患儿,女,6个月,低热,咳嗽,呼吸急促,喘憋,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发作间歇期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及细湿罗音
引起该病的病原体是
A.腺病毒
B.冠状病毒
C.流感病毒
D.柯萨奇病毒
E.呼吸道合胞病毒
该患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主要缺乏的免疫球蛋白是
A.SIgA
B.IgD
C.IgE
D.IgG
E.IgM
该患儿机体病理生理改变的关键因素是
A.机体抵抗力下降
B.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C.病原菌入侵
D.毒素作用
E.各器官发育不成熟
为进一步确诊需做何检查
A.胸部X线
B.心电图
C.血常规
D.超声心动图
E.血培养
患儿,男,2岁。因咳嗽、咳痰2天,喘息1天入院。查体:体温38.5℃,脉搏95次/分,呼吸45次/分,呈呼气性呼吸困难,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和粗湿罗音,患儿咳嗽无力,诊断为哮喘性支气管炎,家长十分焦虑,担心转为支气管哮喘
该患儿首优护理诊断是
A.清理呼吸道无效
B.气体交换受损
C.体温过高
D.心排出量减少
E.焦虑
此时,最适合的护理措施是
A.超声雾化吸入
B.体位引流
C.少量多次饮水
D.定时为患儿吸痰
E.定时为患儿拍背
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指导不妥的是
A.介绍按时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B.强调良好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C.解释超声雾化吸入的重要性
D.说明部分患儿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E.说明本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患儿,10个月,以发热、咳嗽、气促就诊,查体:体温39.5℃,脉搏150次/分,呼吸 50次/分,口周发绀,两肺有细湿罗音,诊断为肺炎
应对该患儿立即采取的护理措施是
A.调节病室的温湿度
B.取舒适的平卧位
C.进行雾化吸入
D.进行物理降温
E.翻身、拍背、吸痰
该患儿喂养,下列哪项不妥
A.少量多次喂养
B.喂养中可间断吸氧
C.给予高营养的软食
D.喂奶时可持续高浓度吸氧
E.喂奶后可右侧卧位
该患儿入院时,对其家长的健康指导特别重要的是
A.介绍肺炎的原因
B.指导合理喂养
C.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呛咳
D.示范帮助患儿翻身的操作
E.讲解肺炎的预防
该患儿住院期间护士应重点观察
A.睡眠状况
B.进食多少
C.大小便次数
D.咳嗽频率及轻重
E.脉搏、呼吸的改变
患儿,5岁,弛张热、气促、咳嗽有黄痰,突然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烦躁、剧烈咳嗽、面色发绀、不能平卧,查体:胸廓饱满,叩诊胸廓上方呈鼓音、下方呈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心率140次/分,肝大达肋下2cm。
该患儿最可能合并
A.气胸
B.肺不张
C.脓气胸
D.心力衰竭
E.中毒性脑病
引起肺炎最可能的病原体是
A.腺病毒
B.肺炎支原体
C.流感嗜血杆菌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金黄色葡萄球菌
最紧急的护理措施是
A.吸氧
B.控制输液速度
C.减慢输液速度
D.按医嘱使用利尿剂
E.配合医生进行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
该患儿使用抗生素的疗程应该是
A.一般用至体温正常后5—7天
B.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后3天
C.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2周,总疗程6周
D.至少用药2—3周
E.至少用药1—2周
11个月患儿,发热、咳嗽2天,以肺炎收入院。入院第2天,突然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发绀。查体:体温38℃,呼吸70次/分,脉搏186次/分,心音低钝,两肺细湿罗音增多,肝肋下3.5cm
该患儿最可能并发了
A.中毒性脑病
B.急性呼吸衰竭
C.脓气胸
D.肺大疱
E.急性心力衰竭
该患儿治疗措施最关键的是
A.大剂量使用镇静剂
B.间断吸氧
C.使用利尿剂
D.快速使用洋地黄制剂
E.吸痰清理呼吸道
对患儿首先采取的护理措施是
A.超声雾化吸入
B.限制水、钠入量
C.设法让患儿安静
D.患儿取右侧卧位
E.清理患儿呼吸道
此时该患儿输液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
A.5ml/kg
B.8ml/kg
C.10ml/kg
D.12ml/kg
E.15ml/kg
该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突然口吐粉红色泡沫痰。下列处理哪项正确
A.大量间歇氧气吸入
B.小量间歇氧气吸入
C.吸入20%—30%乙醇溶液湿化的氧气
D.持续高流量氧气吸入
E.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