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招聘考试 ★ 
 ★ 银行招聘考试题库 ★ 
 ★ 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 
财务管理 常识判断 法律常识 管理学 会计学 货币银行学 计算机 金融学 经济学 市场营销学 逻辑判断 数学运算 数字推理 图形推理 言语理解 资料分析 病句判断 定义判断 片段阅读 选词填空 时事政治

2013年银行校园招聘考试金融部分基础知识讲义和总结(第七章--第八章) (一)

时间:2013-04-27 20:09:1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第七部分:国际收支及其均衡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与内涵

  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这里既包括国际贸易,也包括国际投资,还包括其他国际经济交往。

  国际收支是—个流量的概念。

  国际收支反映国际经济交易的全部内容。

  国际收支反映的是—定时期内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交易。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结构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以某—特定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IMF统一规定,必须定期向基金组织报送本国表式统一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要遵循四条记账原理:

  1、复式簿记原理。

  2、权责发生制。即交易的记录时间以所有权转移为标准。

  3、按照市场价格记录。

  4、选择同一种货币为核算标准。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大致如下:

  1、经常项目

  具体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项目四个子项。其中服务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经济交易的发展,服务项目在经常项目中所占比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收入包括职工的报酬和投资收益两类交易。经常转移项目是按照复式簿记原理建立的平衡项目。值得注意的是,经常转移既包括官方的援助、捐赠和战争赔款等,也包括私人的侨汇、赠予等以及对国际组织的认缴款等。除资本转移以外的所有转移都属于经常转移。

  2、资本与金融项目

  该项目反映的是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的流动,它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两大类,前者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交易。其中,资本转移主要涉及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变更以及债权债务的减免,后者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3、储备资产

  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的双顺差,使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储备资产。储备资产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拥有的可随时用来干预外汇市场,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4、误差与遗漏

  由于各个项目的统汁数据来源不一,例如进出口的数据主要来自海关,而相应的进出口收入与支出的数据则主要来自银行;有的数据甚至需要进行估算,所以,国际收支平衡表各个项目的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经常是不相等的,其差额就作为净误差与遗漏。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经济增长状况。包括周期性不平衡和收人性不平衡。

  2、经济结构性原因,包括产业结构性失衡和要素结构性失衡。

  3、货币性要素。即由于一国的物价水平、利率、汇率的变化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4、偶然性因素的变动。如货币对内价值的降低、反倾销调查的影响等。

  5、外汇投机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

  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可分为国际收支逆差对经济的影响和国际收支顺差对经济的影响两个方面。

  国际收支逆差对经济的影响:

  1、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对本币造成强大的贬值压力。

  2、如果一国动用国际储备调节国际收支,这又将导致对内货币供给的减少。迫使国内经济紧缩。

  3、国内经济的紧缩会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出,进一步加剧本国资金的稀缺性。

  4、促使利率上升、投资下降,导致对商品市场的需求进一步下降。

  国际收支顺差对经济的影响:

  1、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将会促使本币产生升值的压力,引致短期资本流入的大量增加。

  2、短期资本流入的大量增加,造成汇率波动,进一步加剧外汇市场的动荡。

  3、国际收支的顺差将扩大货币供给量,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4、最后,从贸易伙伴国的角度考虑,这容易引起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从而导致国际交易成本的上升。

  五、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

  1、财政政策调节。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则政府应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和提高税率;政府支出的减少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数倍的减少;税率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收益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收入的减少必然导致本国居民商品和劳务支出的下降,从中包括对进口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下降。

  2、货币政策调节。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从而可以降低国内生产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价格,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两个角度纠正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再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促进—国国内利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吸引资本流入,改善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

  3、信用政策调节。如果经常项目逆差,可以有针对性地直接向出口商提供优惠贷款,鼓励其扩大出口;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提高进口保证金比例,抑制进口。另外,还可以通过向外商提供配套贷款吸引投资,通过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来平衡经常项目的逆差。信用政策的运用还可以通过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进而对投资、价格等变量产生影响,并作用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4、外贸政策调节。比较典型的做法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实施贸易的管制。前者主要是通过提高关税来抑制进口,刺激对本国进口替代品的需求。后者则一方面运用配额、进口许可证等措施限制进口,另一方面运用出口补贴等措施鼓励本国商品的出口,从进出口两方面双向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六、国际储备及其作用

  国际储备是一同货币当局可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平衡国际收支逆差的资产,,主要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

  国际储备的作用主要是:

  1、—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起缓冲作用。如果是短期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困难,—国政府可以通过国际储备融资予以解决,而不必采取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因为后者付出的调整代价较大。

  2、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当本币汇率在外汇市场上由于非正常投机炒作而大幅波动时,一国政府可动用外汇储备加以干预;—方面,出售外汇储备购入本国货币可以阻止本币汇率大幅贬值;另—方面,购入外汇储备而抛出本国货币可防止本币过度升值。

  3、可作为外债还本付息的最后信用保证,并有助于提高国际资信。国际上各大专业评估机构在评估各国借款资信和国家信用风险时,国际储备的数额是其参考的重要指标。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数量,是其国家信用的充分体现,可以作为该国政府对外借款的保证。

  七、外债及其管理

  外债是一个国家对外债务的简称,是一定时点上一国居民所欠非居民的、以外国货币或本国货币为核算单位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在现代经济社会,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地举借外债,以增强其经济发展能力。这就要进行外债管理,即规范外债举借行为,提供外债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外债风险。外债管理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1、对外债规模的管理。是指要合理确定一国外债的负债水平,它是保证外债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外债风险的首要环节;既要考虑对外债资金的需求量,同时也要考虑一国对外债的承受能力。

  2、对外债结构的管理。外债结构管理的重点:一是融资结构的管理,在国际借债包括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债务债券发行、国际融资租赁、出口借贷和补偿贸易等多种形式中选择;二是期限结构的管理,重点放在合理安排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率,按照国际惯例,短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例不应超过25%。三是国际融资利率的管理,债务国要根据债务的期限长短、利率的市场走向等因素选择不同的融资利率。四是对币种和国别结构的管理,主要是为了防范汇率风险和政治风险。

  3、对外债资金投向的管理。能不能按期偿还外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债资金在使用上能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使用不当往往会产生金融危机。

  八、国际结算的主要工具与方式

  国际结算的工具主要有:

  1、票据。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

  2、单据。包括商业单据、官方单据、运输单据、保险单据等。

  国际结算的主要方式:

  1、汇兑。可划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方式。

  2、托收。可分为光票托收与跟单托收。

  3、信用证。

  4、旅行支票。

  5、银行保函与备用信用证。
第八部分:金融机构

  一、金融机构的功能

  1、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2、融通资金。

  3、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

  4、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

  5、风险转移与管理。

  二、金融机构经营的特殊性

  金融机构是特殊的企业,同一般企业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经营对象与经营内容不同。金融机构的经营对象是货币与资本;经营内容是货币收付、信贷往来等各种金融业务。

  2、经营关系与经营原则不同。一般经济单位的经营对象是普通商品和劳务,主要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活动;金融机构则经营货币资金这种特殊商品,主要从事货币的收付与借贷。一般经济单位与客户之间是商品或劳务的买卖关系;而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主要是货币资金的借贷或投资的关系。一般经济单位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则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

  3、经营风险及影响程度不同。一般经济单位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商品生产、流通过程,集中表现为商品是否产销对路。这种风险所带来的至多是因商品滞销、资不抵债而宣布破产。单个企业破产造成的损失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冲击力不大,一般属小范围、个体性质。金融机构则因其业务大多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货币信用业务,故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挤兑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这一系列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金融机构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导致的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甚至会诱发严重的社会或政治危机。

  三、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

  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里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

  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虽各有特点,但在种类和构成上基本相同。

  国家金融机构主要由管理性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类构成。

  管理性机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督职能的机构。主要有四类:

  一是负责管理存款货币并监管银行业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

  二是按分业原则设立的监管机构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三是金融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

  四是社会性公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

  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是指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证券交易与发行、资金管理等一种或多种业务,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这类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商业性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基金、租赁公司等。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发展初期主要是以特定类业务为主。近二十年又出现了全能化与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有实力的商业性金融机构正在开展范围非常广泛的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在各国经济与金融发展中仍是位居重要地位的金融机构之一。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车门配合宏观经济调控,根据政策要求从事各种政策性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发展需要建立了相应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政策性专业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

  四、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金融机构是指由广义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包括政府间国际金融机构、跨国银行、多问银行集团等。狭义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主要指各国政府或联合国建立的网际金融机构组织,主要由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组成。多国共同建立的金融机构的总称。

  国际金融机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建立的。1944年7月,44个同盟同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召开国际金融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产生的国际货币制度因此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会议协议条款成立了网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后又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国际性金融机构。

  网际金融机构主要有两大类:全球性金融机构和区域性金融机构。前者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开发协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网际清算银行。后者主要有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

  五、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

  1、在业务上不断创新,正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兼并重组成为现代金融机构进行整合的一个有效手段。

  3、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不断创新。

  4、金融机构的创造性更强、风险性更大、技术含量更高。

  5、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频繁创新。

  六、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构成比较复杂,尤其是港澳台地区由于体制和历史


首页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1/2/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银行招聘考试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银行招聘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