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1-28 13:23:20
3后期复苏:⑴药物治疗目的:为了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强心肌收缩力,防治心律失常,调整急性酸碱失衡,补充体液和电解质。⑵给药途径:首选静脉内给药,其次气管内给药,当两者途径仍未建立时采用心内注射肾上腺素。⑶常用药:肾上腺素(心肺复苏中的首选药物)、阿托品、氯化钙、利多卡因(治室性心律失常)、碳酸氢钠(复苏时纠正急性代酸中毒的主药)。
4复苏后治疗:⑴心跳复跳后首要处理的是:维护和支持呼吸循环功能;防止脑水肿。⑵脑复苏:①体征:估计心脑复苏不够及时,心脏停搏时间超过4分钟且呈现明显的脑缺氧性损伤体征者。②原则即主要任务:防止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以减轻或避免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保护脑功能。③防止急性脑水肿的措施:脱水、降温、肾上腺皮质激素。
155外科感染
感染是由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入侵、滞留与繁殖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如创伤手术烧伤等并发的感染。
1外科感染的特点:①大部分伤口都是继发性感染②感染局部有相应症状③感染长集中于某一部位④瘢痕为结局.
2分类:⑴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归类:①非特异性感染及化脓性感染(疖、痈、丹毒)②特异性感染(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念珠菌病)。⑵按病成分:急、亚急、慢性。⑶按发生条件分:原发、继发;外源、内源;
3病原体致病菌因素与宿主防御机制:⑴病菌的致病因素:①病菌有黏附因子②侵入组织病菌的数量与增殖速率③致病菌的作用与其胞外酶、外毒素、内毒素等有关;⑵宿主的抗感染免疫:①天然免疫②获得性免疫;⑶人体易感染因素:局部情况、全身性抗感染能力降低、条件性感染。 4病理:⑴非特异性感染可出现的结局:①炎症好转②局部化脓③炎症扩展④转为慢性炎症。⑵特异性感染:①结核病的局部病变:可诱发变态反应;②破伤风产生痉挛毒素:引起肌强直痉挛;③真菌感染
5临床表现:①局部症状:急性炎症有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的表现;②器官-系统功能障碍:感染侵及器官产生功能异常;③全身状态:感染重时有发热、呼吸心跳加快、头疼、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④特殊表现:破伤风有肌强直痉挛;气性坏疽和其他产气菌蜂窝织炎可出现皮下捻发音;皮肤坏疽诱发痒性黑色脓包。
6治疗原则:消除感染病因和病毒性物质,制止病菌生长,增强人体抗感染能力以及促使组织修复。
7非特异性感染的转归:炎症好转,局部化脓,炎症扩展,转为慢性炎症 [卫生系统招聘]
1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
2痈 指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金葡菌。3、危险三角区:鼻、上唇及周围。
4疖痈的治疗:及早切开排脓、引流,有发热则用抗菌药。
5急性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感染,可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肉间或深部蜂窝组织。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大肠杆菌。
6丹毒: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
7下急性蜂窝组织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或其他链球菌等.丹毒致病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1脓毒症: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体温、呼吸、循环有明显改变。菌血症:脓毒症的一种,即培养检出病原菌者。
2静脉导管感染、肠源性感染是重要的潜在全身感染途径。
3肠源性感染:肠道是人体中最大的“储菌所”和“内毒素库”,健康情况下,肠粘膜有严密的屏障功能,严重创伤时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或衰竭时,肠内致病菌和内毒素可经肠道移位而致肠源性感染。是重症病人感染的来源。
4G-杆菌导致脓毒症:①休克发生早持续时间长②“三低现象”低温、低白细胞、低血压。③较少出现转移性脓肿。
5金葡菌的脓液呈黄色,粘稠,转移性脓肿多见于金葡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脓液较稀薄可呈血水样,是急性蜂窝织炎、丹毒常见致病菌,感染易扩散,甚至脓毒症;厌氧菌脓液有特殊的恶臭味。 破伤风
1典型症状:在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以此为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相应出现的症状是:张口困难、蹙眉、口角下缩、颈部强直、头后仰;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膈肌受影响则面唇青紫,通气困难,呼吸暂停。
2预防:创伤后早期彻底清创改善局部循环是预防破伤风发生的关键。被动免疫法: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
3治疗:清创(即清除内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通畅预防并发症。
195热力烧伤
1烧伤:由热力所引起的组织损伤统称烧伤。 2烧伤严重性分度:①轻度烧伤:II°烧伤面积9%以下。②中毒烧伤:II°烧伤面积10%-29%,或III°烧伤面积不足10%。③重度烧伤:烧伤总面积30-49%;或III°烧伤面积10-19%;或II°、III°烧伤面积虽不到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④特种烧伤: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III°烧伤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3烧伤深度的识别:Ⅰ、浅Ⅱ、深Ⅱ、Ⅲ.①Ⅰ度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再生能力强,表面红斑状,干燥,烧灼感,3~7天脱屑痊愈,短期内有色素沉着,无瘢痕②浅Ⅱ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明显,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上皮再生靠残存的表皮生发层和皮肤附件(汗腺、毛囊)的上皮增生.③深Ⅱ烧伤:作及皮肤的真皮层,介于浅Ⅱ和Ⅲ之间,深浅不尽一致,也可有水疱,但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但常有瘢痕增生④Ⅲ度烧伤:是全皮层烧伤甚至达到皮下,肌肉或骨骼,创面无水疱,呈蜡样或焦黄色甚至甚至炭化,痛觉消失,局部温度低皮歧凝固性坏死后形成焦痂,触之如皮革,痂下可显树枝状栓塞的血管.因皮肤及其附件,己全部烧毁,无上皮再生的来源,必需靠殖皮而愈合.
4吸入性损伤诊断:①燃烧现场相对封闭②呼吸道刺激、咳出炭末痰、呼吸困难、肺部有哮鸣音③面、颈、口鼻周常有深度烧伤,鼻毛烧伤,声音嘶哑。
4烧伤病生和临床分期:根据烧伤病理生理特点分为三期:急性体液渗出期(治疗的主要时期)、感染期、修复期。
5治疗原则:⑴小面积,清创、保护创面。⑵大面积:①及时补液,维持呼吸道通畅,纠正血容量休克②深度烧伤营造切除,自异体皮移植覆盖③及时纠正休克,控制感染是防治多内脏功能障碍的关键④重视形态、功能的恢复。
6烧伤休克:⑴烧伤休克是属于丢失大量液体所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⑵临表:①心率增快、脉搏细弱②血压变小、血压下降③呼吸浅快④尿量减少时低血容量休克的一个重要标志,成人低于20ml/h常示血容量不足⑤口渴难忍⑥烦躁不安,使脑组织缺血缺氧的一种表现⑦畏冷⑧血液浓缩、低血钠、低蛋白、酸中毒。
7治疗:⑴第一个24小时:①每1%烧伤面积每公斤体重补胶体和电解质液共1.5ml(小儿2.0)②胶体和电解质液的比例为0.5:1③另加以5%葡萄糖溶液补充水分2000ml,总量的一半应在伤后8小时内输入。⑵第二个24小时:胶体和电解质均为第一个24小时的一半,水份仍为2000ml。
8烧伤休克病人观察指标:①每小时尿量30-50ml②脉率在12次/分③安静。 9烧伤全身性感染:⑴烧伤后微生物侵入途径是多渠道的:①最常见的外源性感染来自创面;②内源性感染来自肠道;③医源性感染来自静脉导管。⑵烧伤全身性感染的临表:①精神异常②体温骤升骤减③心率加快④呼吸急促⑤创面恶化⑥白细胞数骤升或骤降。⑶防治关键是①及时积极的纠正休克②早期正确处理创面。⑷创面处理:①Io属红斑性炎症反应无需特殊处理;②小面积浅IIo清创后如水疱完好只要抽取水疱液消毒包扎,如已撕脱可以无菌油性敷料包扎;③深度烧伤应正确选择抗菌药,早期切痂或削痂并立刻植皮;④大面积烧伤可植皮:大张异体皮开洞嵌植小块自体皮;异体皮下移植微粒自体皮。
10烧伤休克临床表现与诊断:①心率增快,脉搏细弱,听诊心音低弱②血压的变化:早期往往表现为脉压变小,随后为血压下降③呼吸浅快④尿量减少时低血容量休克的一个重要标志(<20ml/h)⑤口渴难受⑥烦躁不安是脑组织缺血缺氧的表现⑦周边静脉充盈不良、肢端冷,病人诉畏冷⑧血液化验,常出现血液浓缩、低血钠、低蛋白.
11烧伤休克的治疗:⑴早期补液方案:烧伤第一个24小时,每1%烧伤面积(Ⅱ、Ⅲ)每公斤体重应补胶体和电解质液共1.5ml.总量的一半伤后8小时内输入.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烧伤面积*体重*1.5ml/kg+2000ml(5%Glu).第2个24小时:补液量=1/2*烧伤面积*体重*1.5ml/kg+2000ml(5%Glu).另外,对于深度烧伤者伴有酸中毒需用NaHCO3⑵观察指标:①成人每小时尿量不低于20ml,以30ml~50ml为宜②病人安静,无烦躁不安③无明显口渴④脉搏、心跳有力,脉率在120次/分以下⑤收缩压维持在90mmHg、脉压在20mmHg以上⑥呼吸平稳. 12.创面处理:①Ⅰ度烧伤属红斑性炎症反应,无需特殊处理,能自行消退②小面积浅Ⅱ烧伤清创后,如水疱皮完整,应予保存,只需抽去水疱液,消毒抱扎,水疱皮可充当生物敷料,保护创面、减痛,且可加速创面愈合.如水疱皮以撕脱,可以无菌油性敷料抱扎③深度烧伤由于坏死组织多,组织液化,细菌定植几难避免,应正确选择外用抗菌药物.目前证实有效的外用药有1%磺胺嘧啶银霜剂、碘附等④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健康皮肤所剩无几,需要皮肤移植的创面大,手术治疗最大的难题是自体皮“供”与“求”的矛盾
219肿瘤
48颅内压升高
1成人正常颅内压:0.7-2.0kPa(70-200mmH2O);儿童正常颅内压:0.5-1.0kPa(50-100mmH2O)。
正常脑灌注压9.3-12kPa(70-90mmH2O)颅内容纳着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3种内容物, 3、库欣反应(Cushing):当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血压升高(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及体温升高等各项生命体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即。 4、颅内压增高三主症:头痛(最常见原因)、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重要客观体征之一)。 5颅内压增高的后果:脑血流量降低,脑缺血甚至脑死亡;脑移位和脑疝;脑水肿;库欣反应;胃肠功能紊乱以及消化道出血;神经源性水肿
6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
7脑疝: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大于邻近分腔的压力,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有时被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
8脑疝分型:①小脑膜切迹疝又称颞叶疝。为颞叶的海马回、钩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推移至幕下;②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为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推向椎管内;③大脑镰下疝又称扣带回疝,一侧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