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3 09:44:01
尽快取得更大成效。
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 “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 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耕地以外, 我国还有40多亿亩林地、近40亿亩草地和大量的江河
湖海等资源。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
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 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 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设施农业大有可为,要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
殖,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必须保证其他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特别是抓好大豆和油料生产,抓好 生猪和“菜篮子”工程。这些都作了部署,关键是扎扎实实抓落实。
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粮食安全这一 “国之大者”扛在肩头。衡量一个地方领导干部得不得力、合不合格, 可不仅仅看GDP、 能不能抓上几个项目,更主要看是否按照党中央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局部服从整体,把粮食安全这类党中央交办的大事要事办好办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很明确,现
在关键是要严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责任扛起来。
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建设农业强国,当前要抓好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实现历史性转移,人力投入、物力配置6财407094 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这件事刚刚破题,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还在后面,决不能松劲歇脚,更
不能换频道。 总的要求仍然是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五个振兴”是相互联系、
www.161
一直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还要强调精准、因 地制宜,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 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各地推动产业振兴, 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 打开视野来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如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 闲观光等。 "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 成竞争优势的特色,如因地制宜打造苹果村、木耳乡、黄花镇等。 "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要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 村、留给农民。产业梯度转移是个趋势,各地发展特色产业时要抓住这个机遇。总之,要依托农业农村特 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 强龙头、补链 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产业振兴,必须落实产业帮扶政策。最近,审计署开展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帮扶政策 落实和资金审计。审计结果表明, 部分地区还存在产业发展基础不牢、联农带农机制不够持续稳固、产业 配套支持政策落实不够精准有效等问题,不利于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和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各地区各部门要 严格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举措抓整改,扎扎实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 落实。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当前,受新冠疫情、国内国际经济下行等因 素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遇到一些新情况。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发挥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预 警响应作用,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实现平稳过渡,坚决防止出现整村 整乡返贫现象。要更多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 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 方向,在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上多想办法,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 力。要注重激发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让勤劳致富的受激励,防止“养懒汉”。鼓励实 行发展类的补贴, 要倡导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鼓励实施建设类的项目,也要分清什么事该政 府干、什么事该农民干,再也不要干那种干部干、农民看的事情。现在, 5年过渡期已过两年,要谋划过渡 期后的具体制度安排,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把符合条件的 对象全部纳入常态化帮扶,研究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应该由政策兜底帮扶的脱贫人口,要逐 步同通过正常帮扶有能力稳定脱贫的人口分开,实行分类管理。
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发展比较优势 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挖掘经营增收和务工增 收潜力。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让农民挑上“金扁担”。要加大惠农富农 政策力度,给农民的补贴能增加的还要增加,社会保障水平能提高的还要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能激活 的尽量激活,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四、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 必须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
不小的差距。我们的资源就那么多,超大规模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又不断增长,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 一直考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不仅要立志补上短板弱项,还要立志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要
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农业科技创新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合成
药物、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 创新主体地位, 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 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对较长,要舍得下力气、增投入,给予长期稳定的
支持。
农业科技工作要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农户分散经营仍然是我国农业经
营的基本面,农业科技推广任务很重,必须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稳定队伍、提升素 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同时,要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市场化农技
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 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 关系这条主线, 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
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当前,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正陆续到期, 要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确保大多数农户 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农民自愿前提下,探索开展农田集中连片整理,解决 细碎化问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 要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 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 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要把握好度,不能依靠行政手段强行流转农民土地,人为垒大户、
搞不切实际的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经营,防止强行收回农民承包地搞“反租倒包”。
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聚焦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在试点中不断探索完善 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内容及其分置的实现形式。要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
地入市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增强改革系统性。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 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农村集体自身资源条件、经营能力, 探 索资源发包、物业 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必须尊重群众意愿、遵循 市场规律,不能走“归大堆”的老路子。要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严格控制集体经营风险,坚决遏止新 增债务, 充分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不能让集体经济变成少数人的“小金库”。
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 类服务更多下乡, 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要鼓励社会资本下乡成为农业经营主体,但必须守住 经营农业、农民受益的基本要求,防止跑马圈地。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 服务制度,让能进城愿进城的,更快更好融入城市。同时,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等合法权益,鼓励依
法自愿有偿退出。
推进农村改革,必须保持历史耐心,看准了再推,条件不成熟的不要急于去动。对涉及土地、耕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