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工作发展中长期规划》。
10.(一场辩论)正方: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健康的,思想道德建设成绩是显著的。反方:青少年思想道德滑坡严重,思想道德建设薄弱了。
①网民陈市的观点:我支持反方的观点,少年早恋,少年少女殉情,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攀升等等,现实摆在面前,我们断不可文过饰非,一味歌舞升平,自欺欺人。我们就应该有敢于揭短的气度,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当头棒喝,对症下药。
②网民薛究的观点:赞同正方的观点,社会是进步的,物质条件好了,注重吃穿是必然的。我认为现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前所未有的好。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如下一段文字:“美国学生无论品德优劣,品德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得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掉个个儿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重音体美,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结论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91EXAM.org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里有如下一段文字:“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举起右手,否则轻易不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胳膊放在身后,室外活动除外。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的解释,它是学校作业在家庭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没有。”结论是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30年过去了,两份预言都错了!
③网民丁实的观点:同意反方的观点,就我们这里来说,现在青少年都是讲究吃穿,赶时髦图新鲜,他们就不想想家里的父母在田地里辛苦一个月得到的那点钱还不够他们买件时髦的衣服呢!总的来说,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等方面看,现在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和20多年前相比就是有些滑坡掉队了。
④网民姚思的观点:我支持反方观点,但并不悲观,并不丧气,仍然看到了希望,仍然信心百倍。我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确实少手段,少方法,少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日新月异给我们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新机遇,更要正视国际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社会丑恶现象和消极腐败现象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必须看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仍存在许多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11.目前,青少年在人生理想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青少年认为人生在世首先要及时享乐,将“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认为何必活得那么苦,那么累,何不潇洒走一回;有些青少年产生了所谓的“信仰危机”,认为“理想是天上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即”,“理想等于幻想加梦想”,“理想是空洞的说教”等等,因而表现出一种失落、迷惘,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小舟,随波逐流。在人生义利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拜金主义、唯利是图、重利轻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冲击着他们的灵魂,相当一部分人感到失去了人生前进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成才意识淡化,纯真的人际关系被打上金钱的烙印。在上海闭幕的当代未成年道德发展与学校教育论坛上,专家披露调查结果,有46.1%的青少年认为“诚实就意味着吃亏”。
12.某省政府教育部门一位公务员认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是柄双刃剑,它既可以深化德育工作,扩展德育内涵,检验德育效果,巩固德育成绩,也可以消弭学校和家庭德育的效果,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孩子们在学校五天时间,即使老师费尽心思,加强教育,但两天休息,一回到家中,回到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大家庭中,目睹了许多不正之风,或经不起同学、朋友的“联合攻击”,学校老师的教育被抛到九霄云外,于是也一起混入“水中”,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很多老师感叹“5+2=0”。我们应努力做到家校的紧密联系,形成学校、家庭、媒体等小家庭大家庭齐抓共管的格局,携手共进,加强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关人士呼吁,要通过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帮助青少年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引导他们自觉地将自我价值融合到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即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看他从社会索取多少,而应该看他对社会贡献了多少,贡献越大价值就越大。只有确立了科学的人生观,才能抵制庸俗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13.在很多学校里,经常能听到或看到学生出口成“脏”,乱扔纸屑,随口吐痰,甚至破坏公物的现象。不少学生甚至对任课教师都不理睬,毕业后更是没有音讯。省级重点中学南京四中在校园里挂出 “和声细雨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的标语;浙江颇负盛名的民办学校杭州宋城华美学校评选校园“小绅士”“小淑女”。以上案例反映出对传统文明尤其是文明礼仪的呼唤,而结果却是多种媒体推波助澜,口水纷飞,奇谈迭出。为使学生成为知书达理的文明人而开展的活动,却遭到一片非议……很多学校对传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系列教育活动也不顾及,有些学校甚至雇人为学生打扫校舍卫生,很少甚至从来不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从来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理由是为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为了学生的安全……
14.有关教育工作者希望,要通过理想教育,帮助青少年坚定人生信念,要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我们要使广大的青少年懂得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生的前进动力,是生命的不懈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青春之树就会枯萎衰败,生命之火就会暗淡无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在这方面,学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责无旁贷。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会、关工委等各种社会性的青少年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的重要作用,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四有”新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15.社会公德是指社会全体公民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准则,称其为“公德”一是指公共场所、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准则,二是指全体公民都应遵守的道德准则。这里的公民,是广义的,是包括未成年的孩子在内的一切社会成员。公德的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规范,有其自身的特点:公德具有共同性,同一社会中不分阶级、阶层、党派、民族、宗教、信仰都须遵守,无一例外;公德具有传统性,社会公德是数千年来人类社会逐渐形成沉淀下来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前进、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公德具有简易性,社会公德的内容都很通俗易懂,便于实行,凡具有起码道德规范的社会成员都可以做到。目前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制定的“七不”、“十不”等公约就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它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敬老爱幼、尊重妇女、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等。
16.记者与某市团市委书记张莹的对话记录:
话题:当今社会上部分青少年为何存在比较严重的公德意识缺失现象?
记者:您对今天要对话的话题题目,持什么态度?
张莹:这当然是个很深的话题,现在来探讨这个话题特别有现实意义。我认为,部分青少年公德意识缺失是一个社会现象,但还不能代表一种态势。
记者:您认为部分青少年公德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哪里?
张莹:缺乏责任感,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己的感受,却较少甚至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记者:既然是一种社会现象,您认为根源在哪里?社会吗?
张莹:家庭、学校、社会是培养青少年公德意识的摇篮,公德意识的缺失也是受这三个环境影响造成的。
记者:报纸上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家长带着孩子坐公共汽车,孩子主动给别人让座,结果却遭到家长的训斥。
张莹:我觉得目前中国的家长有一种倾向,重智不重情,这里说的“智”是指智力,“情”指情商,家长们觉得自己以前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今天的自己的经历有了很大的不同,市场经济对他们的道德观造成了冲击,道德观发生了一些混乱。以上你讲的这个例子就反映了我们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上做得是多么的不够,家长自身的自私、冷漠态度给孩子带来的就是爱心的缺乏。
记者:目前社会上信息渠道的多元也应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张莹:我觉得,现在文化领域缺少一种预警机制,让孩子们毫无防范地直接面对纷杂的各种文化。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思想领域的舶来文化不断地冲击着未成年人的思想,街面上流行的贺卡卡通图册上的暴力、黄色内容随处可见,其中很多是宣扬“个人英雄”“自我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公德的缺失便不可避免。
记者:文化在里面起着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91EXAM.org 张莹:我认为公德意识的缺失根本上说是文化的缺失,其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断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做教育工作的母亲问女儿,“将来妈妈老了,病了,你怎么办?”14岁的女儿回答说给你安乐死。
记者:在公德意识的教育上,我们习惯于用榜样说话。
张莹:不是榜样不好,问题是榜样是不是万能的?有很多德育教育是不能用榜样来代替的,榜样在某种程度上和普通人有一定的距离,让所有人成为榜样那样的人既不现实,又不客观。
记者:学校教育里面有没有造成学生公德意识缺失的原因?
张莹:首先,评价老师不应该只看成绩,不要只看他上了多少节公开课,有多少学生上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师德不完全体现在“硬件”上。其次,不是什么样的人都能成为老师的。外地媒体近年来曝光了少数“禽兽老师”“流氓老师”,有些悲剧竟长达七八年之久,这样的悲剧同时反映出目前师德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再次,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在学校、班级受到优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它带给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些孩子认为,老师批评自己没有关系,但老师对自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就受不了。我认为目前一些学校不注重平等教育,使学生很小就有等级观念,这对他们的公德意识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申论要求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