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3-13 12:26:32
材料13:2006 年中国公民出国人数达3100 万人次,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然而,一部分游客出国的时候,经常做出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影响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一些中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存在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陋习,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也给中国公民的国际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群众强烈要求摒弃旅游陋习,倡导健康出行,提高公民旅游素质。旅游文明作为道德的衡量准绳,一方面有赖于游客的自觉,但另一方面,外界的推动也不可或缺。比如,旅游管理部门要以人为本,不要动辄就举起罚款牌。商家不应只把“黄金周”当“掘金周”,要引导游客绿色消费、文明消费。
2006年10月2日,中央文明办与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政府的重视、旅游监管的强化以及各地纷纷开展的旅游文明素质教育,这对于提高旅游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公民的旅游素质,塑造中国公民的良好国际形象,无疑是个良好的开端。
三、申论要求
(一)请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通畅。(20分)
(二)
(1)根据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不超过300字。(20分)
(2)请就给定材料10中专家关于“由于运动式行政执法具有临时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其打击违法的长期效果并不明显”的原因进行简要概括。要求:观点正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分条作答。不超过150 字。(10分)
(三)请结合给定资料中反映的某一现实问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写一篇文章。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实,语言通畅。(50分)
参考答案
(一)请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通畅。(20分)
运动式执法确实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能收到整肃社会流弊、震慑违法犯罪、恢复社会秩序的效果。然而,它却是以高昂成本为代价的,其负面影响不可估量。首先,它降低政府及执法机关的威信,弱化国家法律法规的威慑力。其次,它违背法治精神。第三,它助长了不法之徒的投机心理。第四,它往往过分强调效率而忽视了执法的公正性。运动式执法弊大于利,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应从意识形态、体制和操作层面上不断完善行政执法方式。
(二)
(1)根据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不超过300字。(20分)
在意识层面上,转变执法思路。从大范围统一行动向小范围专项监管转变;从以临时性、运动性打击为主向以经常性打击为主转变;从依赖人海战术的粗放经营向依靠科技手段、建立长效机制和强化基础工作转变;从注重数量指标向注重质量指标转变。
在制度层面上,明确各执法部门的管辖范围和权限职能。鉴于过去在打击行政违法行为活动中产生的“多头、多部门管理”、“谁都管、谁都不管”等种种弊端,组成一支隶属于当地政府主管行政长官领导的永久性的办事机构的联合执法队伍,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包括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查以及抽查等形式。
在操作层面上,建立信息搜寻和披露机制,依靠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为政府分忧,形成多元执法体制。
(2)请就给定材料10中专家关于“由于运动式行政执法具有临时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其打击违法的长期效果并不明显”的原因进行简要概括。要求:观点正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分条作答。不超过150 字。(10分)
采用运动式的执法方法,既滋生形式主义,也弱化了执法的严肃性和一贯性。同时,又助长了执法者的随意性执法行为,不仅给违法者提供了一种违法行为可以姑息的心理错觉暗示,而且也容易使群众对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能力、信用产生怀疑。因此,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执法形式,打击违法的长期效果并不会明显。
(三)请结合给定资料中反映的某一现实问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写一篇文章。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实,语言通畅。(50分)
建立打击“黑车”长效机制
为加大整治“黑车”的力度,2006年4月24日起,北京市16个委、办、局掀起为期一个月的“狂飙行动”。按照北京市发布的《依法查处取缔无照营运行为的通告》,期间查获的黑车一律处以“极刑”,即不论车型全部按照上限50 万元的标准予以罚款,如果第二次被查,除被罚款外,车辆将一并没收。在该行动中虽有不少“黑车”落网,但更多的是暂时休整或“战略转移”到打击力度相对薄弱的远郊区县,而那些地区原本就是“黑车”在城郊结合部的聚集地。整治“黑车”的效果并不理想,黑车问题在治理行动结束后依然严重。
“黑车”非法营运已成为我国客运市场的一大“顽症”,全国各地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对“黑车”的打击力度,但由于取证难、执法难、处罚难等因素,收效甚微。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黑车”数量猛增,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客运市场秩序,干扰了客运市场的健康发展,威胁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尽管目前完全杜绝运动式执法是不现实的,但政府确应尽快加强政府的行政综合建设,使严格执法成为一种常态,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运动式执法。我们已把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和长期战略,那么就应在法制的精神和制度内实行稳健而有效的治理活动。为实现运动式执法向常态执法的转变,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要对旅客宣传乘坐“黑车”的危害性,另一方面要向从事“黑车”经营的车主加大交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道路运输法规,让广大乘客更加了解“黑车”的危害及危险性,不断增强旅客自我保护意识。
(2)科学规范布局,严把市场准入关。运管部门要对农村客运市场和农村客运车辆的资质进行认真调查,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科学的客运发展规划,严格控制运力总量,对车辆技术性能较好、司机素质较高的车辆,核发经营许可证和道路运输证等,使部分“黑车”合法规范营运。对已到报废年限的车辆坚决清除客运市场,确保客运安全。
(3)实行区域经营,遏制无序竞争。对农村客运车辆限定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一般限于在乡乡和村村之间运营,如果包车进城,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严禁在城区停车候客或兜圈拉客,严禁以按人收费的形式跑固定线路。农村客运车辆与城市出租车可利用车身颜色和标识图案加以区分,可考虑一镇(乡)一色。
(4)加强源头管理,规范经营行为。运管部门要在各乡镇设立客运车辆管理站,加强源头管理,随时纠正违章经营行为,调解运输纠纷,开展交通法律法规知识宣传,还可以约束经营者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由于农村客源有限,在规费征收方面适当给予优惠。
(5)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执法力度。要继续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整合交通、交警等部门力量,不断加大对“黑车”非法营运的打击力度,坚决惩处暴力抗法者,维护客运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