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 ★ 
 ★ 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 
系列重要讲话 “十三五”规划 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广东:2017年广东公务员时政热点:“上网依赖”正在加剧贫富差距

时间:2016-09-20 14:07:0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一项研究指出,越有钱的人花在上网的时间越少,这与工作生产力无关,而是娱乐选项的问题:一个人越有钱,找乐子的方式越多,如外出旅行、郊游或上馆子。反之,一个人钱越少,娱乐的选择也越受限,于是花更多时间上网挖别人的生活隐私;毕竟,上网成本是固定价格。(7月27日中国新闻网)

美国人研究发现,上网时间是与经济状况成反比的,越有钱的人越不大上网。而这项研究同时给出了“信得过”的解释:不是“上网致贫”,而是有钱的人有更多生活选择;相反,经济弱势的人活动自由受限,只能“寄情网络”。研究经济状况好了如何分配时间意义不大,笔者更倾向认为,上网的确在改变中国,“互联网依赖”在麻痹弱势群体,甚至说“上网致贫”都不过分。

经济状况好的人,往往更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这导致活跃在互联网上的网民大多是年纪轻的“屌丝”。我们曾经认为,互联网是自由平等的所在,现在呈现的样态看来,互联网自动将人群根据经济状况分割。由于网络语言、思维方式乃至准入门槛不同,一个“屌丝”是很难融入高端群体社区的。特别是朋友圈,由于其自身封闭性和分属不同的话语体系,很难想像一个年纪轻轻的“屌丝”与马云的朋友圈有何交集。俗话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看你有什么样的朋友圈。互联网的存在和使用,不仅没有让社会贫富差距缩小,而且在客观拉大。

近日,中国青年报发起一项调查,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35.8%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其中19.7%的受访者正打算关闭朋友圈,13.8%的受访者曾经关闭过朋友圈,2.4%的受访者已经关闭朋友圈。这说明有相当数量的人,已经意识到社交媒体的负面效应。由于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存在,很多人陷入“过度沟通”、“人云亦云”、“工具绑架”的境地。对年轻人特别是经济状况较差人士而言,社交媒体正在让他们的感觉钝化,其中特有的心灵鸡汤消解了他们前进奋斗的动力,用阅读鸡汤和窥探吐槽代替深度学习和参与,似乎在鸡汤中消费中就能拥有生长成长的“获得感”。

经济弱势的人,显然正在落入“上网致贫”的陷阱。与更加自律懂得时间管理的中产家庭相比,经济弱势的家庭一般不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家长因为疲于生计没多少时间陪伴孩子,往往求诸电视和互联网“安抚孩子”。不得不承认,互联网最善于剥夺孩子的独立思考力,让他们在意志消磨中接受现实生活,越沉迷网络游戏,在网上消耗的时间越长,越是想摆脱不如意的现实生活,通过现实努力改变自身经济状况的主观动力就会越弱。不久前有机构调研,大学生最向往的职业是“网红”,喝足网络鸡汤的网友做出这种简单选择并不奇怪。

说“上网致贫”并不过分。曾经经济弱势家庭的孩子,还有通过高考放手一搏的主观意愿,如今互联网特别是朋友圈的鸡汤,让他们沉迷其中“大吸食精神鸦片”。更糟糕的还是,因上网而致贫,返过头来因为“网络作为精神享受的相对廉价性”而导致弱势群体更加依赖网络,不信看看小镇网吧里有多少是经济欠缺家庭的子女。过去关注“因起点线不同导致的贫富差距”,现在还要加上“上网依赖如何加剧贫富差距”的新难题,断开互联网、关闭朋友圈、脚踏实地确实有必要,但没有危言耸听、痛定思痛的预言式劝诫,我们真能较真吗?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成绩快速提升技巧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 公务员考试信息汇总 ★ 
 ★ 公务员考试试题汇总 ★ 
 ★ 省市县导航及其他考试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