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0 11:24:07
1、单选题 中国的电视人,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手机、网络还是其他移动终端,真正对电视形成挑战的,不是这些实体的机构和渠道,而是在这些媒体环境浸泡之下慢慢嬗变的受众。这些受众,他们也许是电视群众,也许是网民,也许是“手拍暴民”,电视内容从传递到他们身上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脱离了制作者的掌控。这些受众将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乐趣和价值观,他们将如何解读、衍生、变造电视节目,都让电视人夜不能寐。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_____。
A: 电视受众趣味发生变化的原因
B: 电视制作人如何引导受众的审美导向
C: 电视制作如何适应受众趣味的变化
D: 受众如何利用手机、网络等媒体发表见解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接语选择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为接语选择题。文末的话题落在“受众的趣味和电视人”之间的关系上,只有C项符合这一意思。A、D项只强调了受众,B项弄反了受众和电视人的关系,都不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
2、单选题 自德洛尔1967年在《公共行政评论》杂志上发表了《政策分析家:一个政府部门中新的职业性角色》以来,“政策分析者”一词已普遍地用以指称那些职业从事政策研究的学术家或实践者,与这一特殊角色密切相关的职业伦理也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者接下来很有可能介绍的是_____。
A: 政策分析的特点
B: 职业伦理的特点
C: 职业伦理政策分析的特殊性
D: 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特殊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接语选择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考查接语选择题。文段先介绍了“政策分析者”的概念,并提出这个特殊群体的职业伦理引发关注,由此判断接下来论述的主语应该是“政策分析者的职业伦理”。A项表述太宽泛,B项省略了职业伦理的限定词,扩大主体,C项模糊了主从修饰关系,核心应该是职业伦理而非政策分析。故正确答案为D项。
3、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但劳动就业的增长却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目前,尽管我国服务业吸纳劳动就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甚至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并且基本消化了包括从农业和制造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存量在内的所有新增劳动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它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还是太低。我们务必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变的机会,发掘服务业对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巨大潜力。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_____。
A: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契机
B: 服务业是保障我国就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C: 我国服务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有待进一步拓展
D: 就业与经济增长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在于服务业发展滞后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根据提问“主要”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阅读全段,由转折关联词“尽管……但……”可以看出,“但”后面内容为文段的重点,即“服务员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还是太低”,应“发掘服务业对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巨大潜力”,C项表述为该句的同义替换,为正确答案。A项未抓住主体词“劳动就业”,未指出服务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文段并未讲“推动因素”,B项排除;D项所述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4、单选题 在人类进步的道路上,发现与发明层出不穷,我们根据这些把人类的进程划分成先后相承的若干阶段。同时,各种社会制度,因为与人类的永恒需要密切相关,都是从少数原始思想的幼苗发展出来的,也同样成为我们划分阶段的依据。将这些制度、这些发明与发现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人类出于同源,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人类有同样的心理作用。这段话的意思是_____。
A: 人类出于同一祖先,因此有同样的需要和心理
B: 人类所有种族在相似的情况下,其需要和心理是相同或类似的
C: 同一个种族的成员在同样的发展阶段中有相同或类似的需要和心理
D: 在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人类的心理作用仍然可以是一致的,而具体的需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只能是近似的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据“同时”可知前两句是并列关系,讲的是发现和发明、社会制度是划分阶段的依据。最后一句讲的是把这些依据综合起来比较从而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材料是“分分总”结构,主旨在“总”的部分,即: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人类有同样的心理作用。B项是对材料的概括,所以正确。根据材料中“人类出于同源,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可知不是同样的需要和心理,而且有限制条件“同一发展阶段”,所以A 项错误;C项主体有误,材料说的是“人类”,即包括了人类的所有种族,并不仅限于同意种族;D项“只能是近似的”说法过于绝对,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故正确答案为B。
5、单选题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聚成是法国启蒙思想家,被称为“法国良心”的伏尔泰说的,作为捍卫“言论自由”标志性的符号,这句话一直被欧美媒体和政客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考证,伏尔泰并未说过这句话,这好像在西方“言论自由”的说法上戳了一个窟窿。一个在欧美生活多年的中国学者称,在美国有18种“言论自由”不受保护,“欧洲人权公约”对言论自由限制的内容比言论自由的内容长一倍。这段文字意在强调_____。
A: 西方“言论自由”存在双重标准
B: 西方“言论自由”是不存在的
C: 西方不存在绝对的“言论自由”
D: 西方不存在自由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为隐含主旨题。由文意可知,文段的主题是西方“言论自由”,表明其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完美。A项双重标准文中没有提到。B、D项都过于绝对。只有C项准确地表述出了原意,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