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17 11:02:14
1、单选题 目前中国教育仍存在乱收费现象,收费名目繁多,家庭教育支出在家庭个人消费中比例过高,家庭子女教育负担沉重。在北京,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各种和教育相关的费用保守的测算超过10万元。这段话表述的主要观点是 _____。
A: 目前中国教育仍存在乱收费现象
B: 中国青少年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乱收费
C: 中国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家庭子女教育负担沉重
D: 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收费名目繁多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A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知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文段属于“总—分”结构,首句”目前中国教育仍存在乱收费现象“是主旨句,后文都是对此进行说明。选项A与文段主旨一致。选项B“主要问题是乱收费”表述错误,文段没有提及;选项C是乱收费的结果;选项D是乱收费的表现,只是乱收费问题的一个方面,不是文段主旨。正确答案为A。
2、单选题 一位长者对一个青年说:“批评和侮辱,就跟泥巴没什么两样。你看,我大衣上的泥点,是刚过马路溅上的。当时擦一定会很糟,所以就等到泥巴干了再去处理。”但是,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假如泥点变成了油漆,大衣变成了玻璃,再依据上面比喻中的逻辑,就适得其反。生活给我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逻辑,他们互不相同,也许还会打架。而我们奉行什么样的逻辑,全取决于自己。最适合本段文字标题的是_____。
A: 异杂逻辑
B: 批评与侮辱
C: 事物具有辩证性
D: 生活中的逻辑不是单一的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标题选择题解析文段的主旨句为最后一句:生活给我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逻辑,他们互不相同,也许还会打架。而我们奉行什么样的逻辑,全取决于自己。因此关键字为”逻辑“,应在A、D中寻找答案。D选项过于冗长。因文字标题需要语言简洁,故正确答案为A。
3、单选题 一个中年人住进医院,左半边身子没有知觉。有个孩子在病房里大声喧哗,被他父亲拧了一下,痛得直叫。病人说:“我真羡慕这孩子啊!”有人问:“羡慕他无忧无虑?”病人摇头。“羡慕他如花的年龄?”病人说:“不是,我羡慕他有那么敏感的疼痛。如果我能感觉到疼痛,那就意味着康复有望了。”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_____。
A: 生命拒绝麻木
B: 生命庆幸疼痛
C: 生命中的疼痛
D: 别样的“疼痛”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标题选择题解析此题考查记叙型标题选择的能力。材料讲述的是个小故事,选择道理。根据病人的话可知材料强调生命不能缺少疼痛,B项中的庆幸体现出了这一点,是启发性的道理,所以选B。A谈的是拒绝麻木,但是没谈疼痛,主体缺乏针对性,所以A不选;C、D项没有点出疼痛的作用,过于直白、空泛,所以C、D不选。故正确答案为B。
4、单选题 一个人去俄罗斯旅游,他在逛街的时候发现两个很奇怪的人:一个人在前面挖坑,一个人在后面用铲子把挖出来的泥土填进去。这个人觉得很奇怪,就去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回答说,他们在种树。这个人觉得更奇怪了。这两个人解释说,负责放树苗的那个人生病了,没有来。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
A: 工作时不用理会别人的看法
B: 工作中应该有责任心
C: 工作中应该讲方式方法
D: 工作没有结果等于没做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本题属于隐含主旨题。文段中的两个人都只顾做自己分内的工作,负责放树苗的人没来,所以,他们两人最终没有栽好树,即使努力做了也等于没做。这就告诉我们,工作没有结果等于没做。故正确答案为D。A选项“不用理会别人的看法”文中没有提及;B选项“应该有责任心”不是讨论的重点,文中的两人都认真做好自己责任内的事情;C选项“应该讲方式方法”不是文段的重点,文段没有指出这两人挖坑、埋坑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故排除A、B、C。
5、单选题 中国历代异常发达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早就无数次的告诫世人:权利的私有及日益专横,只能导致万民涂炭、王朝崩溃的惨祸。但是所有这些深痛剖析永远难以进入法律层面而成为制约统治权利的刚性力量,所以它们只能转而定型为一种"代偿"方式,即思辩、文学和伦理等领域中的深深涵咏和喟叹。因此,在中晚唐开端的中国皇权社会后期文化中,以李商隐等人的作品为代表,不仅"咏史"之作数量日益庞大,而且诸多经典之作及其繁荣,具有空前沉郁的历史悲剧感。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_____。
A: 告诫世人吸取历史兴亡的深刻教训
B: 剖析权利私有必然造成社会危机
C: 评价李商隐等唐代诗人的创作成就
D: 说明咏史诗作诞生的社会政治背景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本题的行文脉络为“分—总”式,文段的前两句话论述了历代的政治哲学、历史哲学早已看清权力私有的危害,具有醒世作用,但是不能融入到法律层面的刚性力量之中,只能转变为文学作品流传于世。文段最后一句总结前文(标志词是“因此”),解释了“咏史”诗作大量诞生的原因,D正确。A、B、C三项理解片面。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