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05 04:29:11
1、单选题 学术评价中,往往交织着主客观的各种复杂因素。由于学术评价常受到评价主体学术观点、情感倾向、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人们倾向于依靠量化数据进行评价。事实上,这类数据所包含的评价意义是由点击者、下载者、引用者体现出的,过度倚重这类数据就是把量化数据的制作者当成了评价主体。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以量化指标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备受争议
B: 在进行学术评价时不能过多依赖量化数据
C: 正确的学术评价需要经历很长的历史过程
D: 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学术评价才是可靠的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根据提问可知为隐含主旨题。文段主要讲学术评价交织着各种复杂因素,也就是说学术评价不应该过多依赖量化数据。故正确答案为B。
2、单选题 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对儿童阅读市场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作家自觉地思考读者定位,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从读者年龄段来说,有的作家专心致志地为幼儿写作,有的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写作,还有的着力满足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需求;从写作内容来说,有的作家专门为孩子写科幻故事,有的一心写冒险小说,有的则认真地为孩子写生活故事。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_____。
A: 儿童图书写作的目的性不断增强
B: 儿童图书作者的创作定位趋向精准
C: 定位准确的儿童图书更适合儿童阅读
D: 作家应结合自身特长与市场需求确定创作方向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指出越来越多的儿童图书作家自觉地思考读者定位,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然后分别从读者年龄段和写作内容两个方面,具体列举了作家的不同定位。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的是儿童图书作家定位的细化问题,与之相符的为B项。A项无中生有,文段并没有提到作家写作的“目的性”。C项过度引申,不能从文中得出。D项错在文段并不是为了鼓励作家确定方向,而是陈述这一事实。故正确答案为B。
3、单选题 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征也开始初露端倪②历史上的上海,处于传统江南文化的边缘地位③来自各地的商帮,如浙江的宁波帮、绍兴帮,湖南的洞庭商帮,广东帮州帮,福建泉漳帮等活跃在上海④从经济地理角度而言,上海距离素称“鱼米之乡”的苏杭尚有相当距离,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自然不占突出位置⑤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重边陲的上海,尚无法在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主流文化方面有什么建树⑥虽然在文化上处于边缘地位,但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上海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江南重要的商业市镇之一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_____。
A: ④②⑤⑥③
B: ⑤④③②⑥
C: ⑥③②④⑤
D: ②④⑤⑥③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语句排序解析此题属于语句排序题。观察,句子中的“也”表明该句不是首句,排除B;同理,⑥中“虽然……但”的结构,很明显也不是首句,排除C;根据语句联系,②应在④前面,排除A。故正确答案为D。
4、单选题 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方式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不过是诸多个人意愿与个人选择的综合表现。除非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环境,并采取具体的行动,否则,任何政府都不会有动力(或压力)推行环保政策。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环保法规,但如果每个公民都不主动遵守,那么,再好的环保法规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段文字主要支持的一个观点是_____。
A: 政府有责任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B: 完善的法规是环保政策成败的关键
C: 政府制定的环保法规应该体现公民个人意愿
D: 每个公民都应当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态度理解题解析考查观点分析考点的态度理解题。本段的中心句是在转折词“但”之后“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环保法规,但如果每个公民都不主动遵守,那么,再好的环保法规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即强调公民个人要有环保意识,环保法规才能取得效果,D正确。A、B项分别强调政府的作用和法规制定的重要性,不符合文中观点;C项理解不正确,文段强调的是公民“自我”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非在法规中体现公民意愿。故正确答案为D。
5、单选题 精神与物质,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两翼,此起而彼伏,相辅而相生,这也是自然界的平衡规律。物质产品极大丰裕之时,人们对文化和精神的要求恰恰也就少了。反之,民族危亡,国难当头,《黄河》之声震天响起!特大地震,轰然袭来,泪光中的诗篇和歌吟,让多少人心潮澎湃,挺起脊梁擦干眼泪!经济萧条不振,恰恰需要给人以文化的心灵鸡汤! 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_____。
A: 经济环境的坎坷与挫折,正好为文化产品提供了难得的创作素材
B: 人类生活中,物质产品越丰富,精神需要恰恰会越少
C: 往往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时候,总会有经典文化作品产生
D: 社会危难之时,人们更需要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安抚与激励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D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根据提问标志词“中心论点”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材料在首句指出物质和精神存在此起彼伏又相辅相生的关系,后半部分主要是提到客观环境变得恶劣时,人们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由此可知D选项表述符合文意。A、C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B项表述绝对化,材料中是说“物质产品极大丰裕之时,人们对文化和精神的要求恰恰也就少了”,而不是物质产品“越”丰富,精神需要就“越少”。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