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22 07:03:10
1、单选题 正常儿童一时专注于一种或两种事情是常见的现象,比如学某部广告片里面的叮当声,或者要用某种米老鼠碗吃麦片。一般来说,这些临时的狂热最终都会过去。有些正常儿童天生就不爱表示热诚,不喜欢人抱,这并不说明他们就一定有孤独症。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出的是_____。
A: 孤独症儿童喜欢叮当声或米老鼠碗
B: 不喜欢人抱的儿童容易患孤独症
C: 异常专注与冷漠是孤独症的表现
D: 广告片有可能成为孤独症的诱因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题目详解:本题属于寓意启示题型,主要考察推断类中的劝导说服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对原文信息进行读取,寻找中心句。本段的中心句是“有些正常儿童天生就不爱表示热诚,不喜欢人抱,这并不说明他们就一定有孤独症。”由此可知,材料上所举的例子都不是孤独症的表现,同时也表明,“一时专注”不是孤独症的表现,但“异常专注与冷漠”就是了,所以,本题选择C答案。考查点: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推断类>劝导说服类>寓意启示
2、单选题 网上“恶搞”,是对“搞”的对象不加限制。和谐理念要求社会成员诚信友爱,“恶搞”则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恶搞”说这是“幽默”,却不把自己作为“恶搞”的对象;和谐理念要求以理性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祈求,“恶搞”却不考虑采取的手段是否合理合法;创新在于创造新的事物,而“恶搞”热衷于把矛头指向著名人物和经典作品,恰恰说明了其创新能力的不足。“恶搞”不断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和主流意识,导致文化虚无主义的产生,需要引起高度警惕。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_____。
A: 越来越多的网民对“恶搞”的消极影响有了清醒的认识
B: 网上“恶搞”有悖和谐理念
C: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抵制网上“恶搞”之风
D: “恶搞”颠覆主流意识,混淆是非荣辱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标题选择题解析本题考查选择标题的能力。材料围绕“恶搞”进行了两方面内容的论述:前两句主要论述网上“恶搞”有悖和谐理念;最后一句则谈到恶搞会引起诸多问题,需引起高度警惕,故B选项正确。选项A是对材料的评价,为主观臆断,并非材料的观点;C项“社会主义荣辱观”偷换概念,不等于“和谐理念”,同时C项为引申理解;D选项表达不全面。故正确答案为B。
3、单选题 取景器与液晶显示屏与传统相机不同,数码相机的取景方式除了用传统的光学取景器取景,也可采用LCD液晶显示屏取景。只有LCD取景器的数码相机在拍摄色彩细节丰富的影像时,由于LCD表现色彩景深上的问题,可能无法正确反映出所拍景物的实际状况;但仅用光学取景器的话,无法随时浏览相片,丧失了数码相机的便利性。文中划线的“便利性”是指_____。
A: 数码相机可以采用LCD液晶显示屏取景
B: 数码相机日益成为家用PC的一种标准外设产品
C: 数码相机可以随时浏览相片
D: 数码相机具有两种取景方式的功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C解析:由原文段“但仅用光学取景器的话,无法随时浏览相片,丧失了数码相机的便利性”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C。
4、单选题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这里的“第一个”的含义是_____。
A: 是指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B: 是指人类历史上知难而进、具有首创精神的人
C: 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
D: 是指无数敢于冒险的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题目详解:本题属于代词指代题型,主要考察局部精读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运用直接观察法的临近原则判断,文段中“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都是人类历史上知难而进、具有首创精神的人,而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和无数敢于冒险的人。所以,本题答案为B。考查点: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局部精读类>代词指代
5、单选题 获得银牌和获得铜牌哪一个更让人高兴?绝大多数人都会断定,银牌获得者会比铜牌获得者更快乐些,因为他获得了更高的荣誉。但事实并不如此。铜牌获得者,虽然只是站在了第三名的位置上,但他们比银牌获得者要快乐很多。奥运选手们这样解释他们获得奖牌的感受:第三名,会因为赢得了一枚奖牌而激动得颤抖;另一方面,第二名则会因为没能成为第一名而自我感觉像个失败者。得到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感受。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奥运竞赛得到什么并不重要
B: 奥运竞赛结果的残酷性
C: 运动员心理调整尤其重要
D: 重要的是如何去感受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参考答案
题目详解:本题属于寓意启示题型,主要考察推断类中的劝导说服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推断不当,题干通过对竞赛中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最终指出得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感受。所以,本题答案为D选项。考查点: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推断类>劝导说服类>寓意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