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18 05:25:32
1、单选题 人类走向航天已经30多年了,3600多颗人造星体为太空添丁,这是人类的骄傲,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至今外层空间的残骸、失效的整体装置、飞行物碎片、宇航员丢弃的工具等,已多达10亿余个,这无异于开辟了太空垃圾场。这段文字旨在说明_____。
A: 航天技术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
B: 高新技术的负效应造成了环境污染
C: 航天技术必须尽快克服负效应
D: 高新技术负效应在航天领域的表现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D 解析:A项言过其实,B项不够具体,C项“克服”无根据。
2、单选题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眩目诱人,但它严重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下面对“暴力美学”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_____
A: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宣传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
B: “暴力美学”在电影艺术中表现为暴力内容进行美学化处理,发掘眩目诱人的枪战、武打动作,呈现一些血腥暴力场面
C: “暴力美学”与图像时代的发展相生相伴,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D: “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规避道德评价,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直接还给观众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选项和原文一一对应,A.B.D项均在原文有相同表述,C项陈述为“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对美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原文陈述为“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C项表述错误,当选。
3、单选题 有人说,凡是知识都是科学的,凡是科学都是无颜色的,并且在追求知识时,应当保持没有颜色的态度。假使这种说法不随意扩大,我也认同。但我们要知道,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对无颜色的知识的追求,必定潜伏着一种有颜色的力量,在后面或底层加以推动。这一推动力量不仅决定一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与成果,也决定一个人对知识是否真诚。这段文字中“有颜色的力量”指的是:_____
A: 研究态度
B: 价值取向
C: 道德水准
D: 兴趣爱好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意思是任何一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选择及取向,再联系后文的“方向与成果”,B项“价值取向”最符合文意。【考点点拨】 “颜色”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示某种借代义,暗含某种倾向。如有色眼镜,表示的是看待人或事物所抱有的成见。又如,举白旗,表示的是选择投降。再如,颜色革命,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系列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所以,在看到“颜色”这个词语或表示色彩的词语时,考生需联想到它的借代义,结合相关颜色词语的背景知识来理解文段含义。
4、单选题 中国科学新闻学会新媒体工作室的报告认为,新技术的出现,使受众接收和接受信息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比如报纸曾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但它需要到特定地方购买;广播出现后,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收听新闻,于是广播又开始大行其道,直到电视的出现;电视可以让人同时接收视听信息,提高了信息接收效率。而网络时代,信息接收效率进一步提高,并使受众得以进行一定表达,因此互动越来越成为媒体信息传播的趋势。本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_____。
A: 新技术对传媒方式发展的影响
B: 新技术对受众的影响
C: 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
D: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互动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 解析:主旨概括题。通过阅读不难发现,本段文字为总分结构,第一句即为主旨句,主要表达了新技术的出现对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故选项A正确。B项客体把握有误;C项以客为主;D项表述片面。
5、单选题 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在对人的活动意义进行深刻反思之后提出的文化变革目标。早在19世纪,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作出了警惕自然界报复的预言,并且说:“只有一个在其中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这段文字的要义是_____。
A: 生态问题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
B: 生态破坏的社会根源是社会生产组织并未自觉、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
C: 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D: 要解决生态文明的建构问题,必须以《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立场作为理论基础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文段的主旨句为第一句: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在对人的活动意义进行深刻反思之后提出的文化变革目标。接下来引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来印证生态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故正确答案为A。B、D选项属于主观臆断;C选项没有提到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关系,表达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