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19 04:05:23
1、单选题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角色支配了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注意力常常被人们日常的活动所吸引,往往缺乏对角色之外人的内心深处的了解,因而在一些看似深刻的关于人的认识中不免存在着基于表面化或主观化的观点。这段话直接支持的观点是_____。
A: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要充当各式各样的角色
B: 我们在社会中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种角色的理解之上的
C: 缺乏对角色之外人的了解,就会产生主观化或表面化认识
D: 避免角色的影响,才能对社会中的人有更客观深刻的了解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本段文字论述的是“在一些看似深刻的关于人的认识中不免存在着基于表面化或主观化的观点”的原因,C项表述符合文意。A、B项显然不是本段文字主要论证的观点;D项具有很强的干扰性,文中说“角色的影响”会“产生主观化或表面化认识”,说明“角色的影响”是“产生主观化或表面化认识”的充分条件,“避免角色的影响”是否“对社会中的人有更客观深刻的了解”存在不确定性,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2、单选题 费孝通在反思一生学术研究时,提出“文化自觉论”。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根据这段文字,“文化自觉”的主要作用是_____。
A: 使文化的发展方向更为可控
B: 使人们能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文化
C: 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文化的来源和特点
D: 使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转变更为容易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据提问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根据题干,费孝通说的“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这种“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由此可知,“文化自觉”最主要的作用是“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文化转型体现的就是发展方向的问题,自主能力则对应“可控”,A项表述正确。B项主体错误,“文化自觉”的作用是文化的作用,而非对“人”;C项是“文化自觉”的内涵本身而不是“作用”;D项缩小了材料意义范围,“文化自觉”的作用并不仅仅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转变”。故正确答案为A。
3、单选题 做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只有利而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淮南子•人间训》云:“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唯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看来古人已经注意到利弊的辩证关系。下列符合文意的是_____。
A: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都由利与弊组成
B: 要善于分析,争取做到利大于弊
C: 利与弊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
D: 我们应当努力争取做到有利无弊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C考点细节判断题 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材料首先指出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接下来引用《淮南子》中的话“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来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利弊相互转化的问题。由此可知,C项表述符合文意。A项“都”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说只有利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几乎”是“将近于、接近于”的意思,不等同于“都”;B、D项属于过度引申,在材料中没有依据。正确答案为C。
4、单选题 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植物性食品对于地球资源的利用率确实要高一些。对于那些为了这个目标而素食的人来说,确实应该给予充分的尊敬。但是,人类的发展毕竟是为了让人们活得更美好。那些让人们活得很美好的东西,无论是汽车飞机还是电脑网络,都是依靠消耗地球资源而存在的。相对于这些,肉食对地球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巨大。对于很多人来说,肉食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素食,作为一种个人选择,当然应该数到尊重。但是,素食主义者也不应该为任何原因而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要求别人也素食。对以上语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
A: 当一个人是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选择素食,我们才应该尊敬他
B: 人们选择素食还是肉食,并不足以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C: 素食主义者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要求别人也素食
D: 人们为了活得更美好而消耗地球资源,这是无可指责的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此题考查细节判断。材料提到“对于那些为了这个目标而素食的人来说,确实应该给予充分的尊敬”,可理解为应该尊重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选择素食的人。但并不代表只有为了这个目标的素食者才应该尊重。故A说法错误。由材料“相对于这些,肉食对地球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巨大”可知,选择素食还是肉食对地球的影响不甚巨大,故B项说法正确。材料提到“素食主义者也不应该……要求别人也素食”,由作者的态度可知素食主义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要求别人也素食是常有的现象,故C项说法正确。由材料“人类的发展毕竟是为了让人们活得更美好”和“那些让人们活得很美好的东西……都是依靠消耗地球资源而存在的”可知,让人们活得美好的东西需要依靠地球资源,而人们活得美好是人类发展的目标,是无可指责的,故D项说法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A。
5、单选题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干涸的。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及二氧化碳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下列对所谓的“初生水”表述准确的一项是_____。
A: 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
B: 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
C: 存于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
D: 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B 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细节判断题。根据材料最后一句“地球在最初的5 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水蒸气及二氧化碳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可知,“初生水”就是火山喷发的水蒸汽冷却后形成的水,所以B正确。AC是初生水形成之前的存在状态;D项是大气层中存在的水分,都不能叫做“初生水”。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