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8 18:17:01
1、单选题 2009年7月22日上午,千年一遇的日全食扫过我国部分地区(见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图中日全食带(阴影部分)地理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带内各地太阳能资源丰富
B.带内最多拥有两种气候类型
C.带内河流最终都向东注入太平洋
D.带内拥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小题2: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下图)(单位:百帕),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点风向为偏东风
B.A为北半球反气旋中心
C.A为南半球低压中心
D.a等压线数值为998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图中带内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能少;图中气候类型有高原山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沿线经过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小题2:根据图中的风向逆时针吹向中心,所以该气压中心为北半球的低压气旋中心,风向为东北风。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昼夜更替周期是
A.一个恒星日
B.24时3分56秒
C.23时56分4秒
D.24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昼夜交替。昼夜交替以太阳为参照,故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如下四幅图中,表示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移动状况的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且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到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故选C图。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和移动方向,即可分析全年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和移动。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10分)某校(100?E)地理兴趣小组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测算正午太阳高度。如左下图所示,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右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每天测量影长时,北京时间是_____时。
(2)乙图中反映9月23日影长的点是_____,反映6月22日影长的点是___?__
(3)在日期③时,该小组所在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
(4)该学校纬度大致是? (? ) 。
A.21.5?N
B.21.5?S
C.45?N
D.45?S
参考答案:(1)13时20分?(2)②?①?(3)45°(4)A? (每空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1)观测正午太阳高度,需在当地的正午12时,结合当地的经度100°E,计算北京时间。(2)根据当地一年中的日影方向,绝大部分时间朝北,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则当地日影最长为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的冬至日时,故判断③为冬至日,则9月23日为②位置。6月22日为①位置。(3)图示③位置时,2米的杆长形成的影长也为2米,故计算正午太阳高度为45°。(4)结合上述分析,该地区位于北半球,且一年中有太阳直射,故判断应位于回归线之间,故选A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该图为某纬线圈,其纬度数为φ°,该纬线圈内为某日极昼分布的范围,中心为极点,此时非阴影部分日期为D日。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A.北纬(90-φ)°
B.南纬(90-φ)°
C.北纬(23.5-φ)°
D.南纬(23.5-φ)°
小题2:此时北京时间为(?)
A.(D-1)日9时
B.(D-1)日3时
C.(D+1)日9时
D.(D+1)日3时
小题3:若φ<69,则此时我国南极中山科考站(69°S,75°E)太阳高度为(?)
A.(90-φ)°
B.(69-φ)°
C.(23.5-φ)°
D.(75-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恰好发生极昼的纬度是互余关系。根据经度的分布可知是南半球。
小题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75?E是0时,那么北京时间(120?E)是3时。非阴影部分日期为D日,75?E是(D+1)0时。北京时间(120?E)是(D+1)日3时。
小题3:此时我国南极中山科考站(69°S,75°E)太阳高度也就是0时的太阳高度。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