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卷《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8-06 04:01:0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表为我国位于同一地形区甲、乙两地的相关资料,据此回答12~14题。

?
纬度
经度
海拔(米)
一月平均
气温(℃)
七月平均
气温(℃)
年降水量(mm)
夏半年
(5~10月)雨日的百分比(%)
冬半年(11~4月)雨日的百分比(%)
年日照时数
(小时)

25035′N
1030E
1898
7.1
20.0
1005.0
72
28
2110.2

26035′N
1040E
1811
2.9
19.8
1250.6
56
44
1548.6
12.甲、乙两地所处的地形区为
A.黄土高原? 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 D.青藏高原
13.乙地一月均温明显低于甲地,且冬半年雨日较长的原因是
A.受地形的影响? B.受西南季风影响? C.受温带气旋的影响? D.受锋面影响
14.两地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水资源不足? B.土地资源有限?
C.热量条件较差? D.光照不好


参考答案:
12.C? 13.D? 14.B


本题解析:
根据经纬度位置,可以确定甲乙两地在横断山脉(100°E左右)以东,四川盆地(30°N纬线经过盆地地中部)以南,不难判断两地在云贵高原,乙在甲东北方;结合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甲为昆明,乙为贵阳;冬季贵阳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多阴雨天气;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平地少,耕地有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甲、乙两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相邻的两个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纬度在30°N附近。下图是甲地与乙地的气温年内变化曲线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位于我国________气候区,乙地位于我国________地形区。
(2)据图分析甲、乙两地气温的主要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3)由地理环境不同,甲、乙两地所处地区农业生产存在很大的差异,试分析两地区农业生产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差异。
(4)甲、乙两地所处地区都属于西部地区,又都是能源丰富的省份,请分别说出两省较为丰富的能源名称。
(5)为加快西部开发,我国在甲地所在地区建设的____,是发展西部的标志性工程,该工程遇到的最大技术难题是____问题。


参考答案:(l)高原?四川盆地
(2)差异:夏季,甲地气温较低,较凉爽,乙地气温较高,较炎热;冬季,甲地气温较低,气候寒冷,乙地月平均气温在O℃以上,较温暖;甲地年平均温度较低,乙地年平均温度较高;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乙地气温年较差较大。主要影响因素:地形。
(3)农业类型、耕作制度、农作物的种类。
(4)甲地所在省: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乙地所在省:天然气、水能。
(5)青藏铁路?冻土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由甲、乙两地的气温年内变化曲线特点及题干中“西部地区相邻的两个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纬度在30°N附近”确定甲为拉萨市,乙为成都市。甲地位于青藏高原,乙地位于四川盆地,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农业生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类型、农作物的种类及耕作制度。青藏高原丰富的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四川盆地的能源主要是天然气、水能。青藏铁路是发展西部的标志性工程,最大技术难题是冻土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图1示意我国某主要物产分布,图2示意该省1980年以来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变化。读图完成题。

图1         图2
小题1:图1中图例甲、乙所代表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小麦、水稻
B.小麦、玉米
C.高粱、谷子
D.玉米、水稻
小题2:若对该省的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进行频繁监测,需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GP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小题3:关于该省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东部临海
B.南部的自然带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工业基础较好
D.城市化的进程不是依靠工业化推动的
小题4:该省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举措有(  )
A.立足本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石油工业和钢铁工业
B.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北部产业向南部转移
C.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提高第一产业比重
D.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监测和治理环境污染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图示两种粮食作物的主要分布地区,此区域为江苏省,作为南北方分界线的淮河穿过此地,所以江苏省既北部为小麦的分布,也而南部主要为水稻的分布。故A项正确。
小题2: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等,其实质是地图的延伸。遥感通过物体反射的电磁波不同,可对粮食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检测,故C项正确。
小题3:注意本题选择错误项。江苏省东部临黄海,南部为亚热带季风区,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江苏省靠近沪宁杭,工业基础好,在工业的带动下加快城市化进程。故D项错误。
小题4:江苏省矿产资源缺乏,因此不具备发展石油工业和钢铁工业的优势条件;南北部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需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在下降 ,第二、三产业比重在提升,应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进行产业升级。故D项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的概况和“3S”技术各自的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等内容,并注意审题。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下面甲为“中国自然区分布图”,乙为“中国部分省区贫困人口数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从自然区看,A地属于________,C地属于________;从经济地带看,A地属于________,C地属于________。
(2)甲图我国三大自然区界线附近区域生态较为脆弱,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片面追求农业生产,对A、B地区造成了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C地区的典型植被是________,该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后,会给当地带来________(自然)灾害。
(3)乙图中,我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是________省,简要分析该省贫困人口集中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参考答案:(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东部季风区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2)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土地沙化) 水土流失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滑坡、泥石流等
(3)云南 自然条件: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自然灾害频繁;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本题解析:(1)我国的自然区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直接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可判断,从经济地带划分,我国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地带,A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属于中部经济地带;C位于云南省,属于西部经济地带。(2)A地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而导致了土地荒漠化严重,B地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植被破坏而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C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地区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岩石破碎,且地形崎岖,受季风气候影响,多暴雨等自然原因和植被破坏的人为原因而导致了该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3)图示云南省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省区,自然原因可从气候、地形、土壤、自然灾害等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发展程度、科技)等因素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我国的自然区划分、经济地带的划分,并能结合我国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进而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形成原因。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流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正确的一组是(  )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大气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④水体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小题2:长江近十几年洪涝灾害频繁的人为原因之一是(  )
A.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工程
B.裁弯取直工程
C.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D.围湖造田
小题3:该流域开发的优势是(  )
A.上、中、下游水能资源均丰富
B.石油资源丰富
C.天然黄金水道
D.太阳能资源特别丰富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小题1:注意读图提取信息,图中显示了该流域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出现酸雨的地区和受污染的河段,据此判断该流域主要出现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
小题2:A、B 项是治理长江洪涝灾害的措施,C项是产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水功能减弱,因此D项符合题意。
小题3:长江流域只有上游地区落差大,水能丰富;长江流域缺乏石油资源;太阳能也只有长江源头青藏高原地区丰富;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有巨大的航运价值,被誉为“黄金水道”。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