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5 10:42:55
1、单选题 南极中山站(69°22′24″S,76°22′40″E)时间(区时)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80°25′01″S,77°06′58″E)正式开站。根据此完成下面三题。1.昆仑站正式开站时,北京时间为2009年2月2日:2.昆仑站与中山站的直线距离约为:3.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所在的地点:
A.5时25分
B.6时25分
C.12时25分
D.13时25分
E.820千米
F.1020千米
G.1220千米
H.1420千米
I.年降雪量较大
G.气压较高
年太阳辐射较强
年均风力较小
参考答案:1. C
2. C
3. D
本题解析:该题命题意图在于综合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1.中山站时区:76/15,东五区,时间9:25;东八区,时间:9:25+3:00=12:25
2.两点间的距离计算,该题对这一距离问题予以粗略估计的命题呈现要求;据题意可知:两地经度相当,因此,分析距离看纬度差;纬度相差约11度,则距离约为:11*110
3.昆仑站在南极最高点附近,所以AB两项错误,C项错误很容易理解。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 下列四地中,地壳最厚的是
A.太平洋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故D正确。
考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该表是地球不同纬度地区二分二至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日总量(焦/平方厘米·日)状况。完成问题。
A.黄赤交角的存在
B.公转速度的变化
C.自转速度的变化
D.日地距离的变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作回归运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使太阳辐射量的季节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某地地震波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小题2】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参考答案:【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地震波中横波与纵波的特征。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选择B项。
【小题2】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时,速度明显增加。图中速度明显增加的位置是地下5km处。选择A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该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小题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途述,正确的有 ( )
A.①圈层为人类主要活动环境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图中的①、②、③、④、⑤平流层、地壳、软流层、外核、内核,故选C
【小题2】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是陆地环境,不是①所代表的平流层。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过程中,只是地表以下大约2900千米处的古登堡面处突然消失,在地壳和③所在的软流中是可以通过的,横波不能通过④所在的圈层,说明它是处于一种准液态状态,故选项A C D都是错误的。只有选项B的说法是正确的,②所代表是地壳,地壳的最大特点是厚度的不均一性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既有硅铝层,也有硅镁层,比较厚;大洋地壳为单层结构,只有硅镁层,比较薄。故选B
考点:地球各大圈层分布状况
点评:本题不仅要求考生熟悉地球内部各大圈的名称与分布,同时还要求对各圈层所在的距地表的深度数字都比较熟悉,难度虽然不大,但识记性较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