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5 10:40:35
1、单选题 (8分)2013年暑假,重庆某中学组织了地理夏令营活动,来到我国浙江省某山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一天的考察,按预定计划,需搭帐篷宿营。现有A、B、C、D
四个宿营地点 (见上图)可供选择,依据所学知识,你认为选择
地宿营最合适。(1分)
(2)图中两山顶之间的距离约为 米,B、E两地中降水较多的是 。(2分)
(3)为保护环境,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图中F、G两处相比,优先退耕还林的是 处,原因是什么? (2分)
(4)试画出D、E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图。(3分)
参考答案:(1)C(1分)
(2)1 500;B(2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搭帐篷宿营安全第一,A过于靠近水边,B处是山谷,D处在陡崖底部,可能有崩塌,这三处都存在安全隐患,C处地势较平缓,位于缓坡地带,相对较安全。
(2)量出图中两山顶之间的距离,根据比例尺换算,即可得知两山顶之间的实际距离。图示区域为我国浙江省某山区,水汽主要是东南季风输送来的,B、E两地中B地位于山地的东南坡,属迎风坡降水较多。
(3) 从保护环境出发,该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为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从等高线来看,G地等高线更密,坡度更陡,且海拔较高,更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所以优先退耕还林的是G 处。
(4)先在上图中连接DE,确定水平比例尺,画好水平坐标并确定长度,根据剖面沿线的起伏确定垂直比例尺,将DE连线与等高线的交点转标在横坐标上,根据等高线标出各点纵坐标值(高度),用圆滑的曲线连接。
考点:本题考查地图的基本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图为某地附近两区域等值线分布图(比例尺相同),读图回答下题。
【小题1】图中A、B两点的高差最大可能为( )
A.700 B.1000
C.1035 D.1200
【小题2】图中铁路沿线需要预防的是( )
A.滑坡
B.洪灾
C.泥石流
D.冻土
【小题3】关于图中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E、F两地植被相同
B.C、D两地均能看到过往的火车
C.图中大坝长为500米、坝高400米、坝宽2米
D.图中湖泊为火山湖泊,对区域内径流调节作用明显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图示A的温度在4.8-6.6℃,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由相邻等值线的差值相等这一规律可知,可判断A的海拔大约在300+(12-6.6)/0.6×100米≤H<300+(12-4.8)/0.6×100米,即1200米≤H<1500米;图示B地海拔在400-450米,两地的高差在1050-1100米。选C正确。
【小题2】图示铁路沿鞍部布局,沿线等高线较密集,坡度陡,容易发生滑坡。选A正确。
【小题3】E、F两地海拔相差不大,植被类型相同,A正确;C在谷低,D在山坡,C不可能看到火车,B错;由图示比例尺,可判断大坝长近500米,坝底高度为450米~500米、坝顶高度为550米~600米,大坝高度接近150米,不到400米,C错;若图中湖泊为火山湖泊,应在山顶火山口,对河流调节作用不明显,D错。选A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图。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图。(下图)
材料二 图中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城市高度集中在气候湿热的东南部,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使人口、经济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中,城市化问题日渐严重,而广大内地及东北区经济落后,如何搞好内地的开发,一直是该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
(1)试分析A处的地形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4分)
(2)D城市靠近赤道,附近却是世界上异常干旱的地区,其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C地区地形平坦,森林茂密,针对C地区,有的专家提出加快资源开发,有的专家提出应该加强环境保护,请结合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平缓。
理由:海拔200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通过经纬度和图中信息判断:C处为亚马孙平原,而从A处海拔较低(长期受外力侵蚀而致)和位置判断出该地形为巴西高原,等高线比较稀疏,反映出地形比较平坦。
(2)D处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安第斯山脉西侧,其干旱的原因主要从洋流和地形方面考虑:沿岸有寒流(秘鲁寒流)经过,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
(3)先判读C地区即亚马孙平原地区,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从哪一方面回答,只要合理均可。可调动运用教材相关案例解读。
考点:区域的地形、气候、森林资源开发保护等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我国黄河中下游部分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28分)
⑴图示地区的地势特征是 ,R河在图中M点以上河段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2)甲区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_,从动力条件和沉积条件简述其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简析甲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
(4)说出R河自M至N的流量变化特点,并分析流量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参考答案:(1)西高东低(2分),水土流失(2分),夏季多暴雨;沟壑纵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图中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说明地势西高东低;R河流为黄河,M点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南省的旧孟津,图中M点以上河段为中游,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该地为黄土分布区,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地表地形崎岖,沟壑纵横, 植被稀少,地面裸露,所以该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2)根据图中地貌形态可以判断甲区的貌类型为冲积扇。河流从山上流到山口位置,上游山区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搬运能力强,河流将上游泥沙带到出山口,而在出山口进入地形平坦区,坡降骤减,流速迅速减慢,水流搬运能力大大减弱,流水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从出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称之为冲积扇。
(3)甲区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山麓的斜铺平原上,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位于出山口的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河流流经,水源丰富。
(4)由于黄河MN河段为地上河,流域面积小,很少有少支流汇入,几乎没有地下水补给,,而且沿途流经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河水下渗、和生产生活大量引水使流量减小。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内、外力因素。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读我国2014年1月13西北某地等高线和等压线分布图,图中天气系统移动速度为120km/天,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 根据图示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形以高原丘陵为主
B.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
C.陡崖绝对高度可能为850米
D.图中山峰和城市的相对高差为900—1000米
【小题2】此时图中城市的风向及24—36小时之间城市可能的天气状况为 ( )
A.偏南风雨雪、降温
B.偏南风气压降低、天气晴朗
C.偏北风雨雪、降温
D.偏北风气压降低、天气晴朗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由图可知该区域海拔在200-1100m之间,等高线密集,地形应以低山丘陵为主,选项A错;图示区域在我国西北内陆,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其水文特征是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选项B错;图中陡崖处有两条等高线重合,该陡崖顶部的海拔是800m≤H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