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15 06:27:04
1、单选题 下图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A.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B.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
C.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D.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
小题2: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B.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C.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D.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有增有减,并非持续减少,A项错。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状况基本一致。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有增有减,不是逐年减小。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的是2010-2011年。
小题2: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较大,原因可能多种,但起决定性的原因是该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
(2)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
“西沙”:干流西侧支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2)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本题解析:
(1)辽宁为丘陵地形,处在季风区,降水来自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带来的水汽,所以,东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沙”从沙源、地势起伏大和多暴雨冲刷三方面分析。
(2)河流水位抬高,地下水位降低后,地下水不能再补给河水。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河流水位抬高,地下水位降低的原因。
考点:河流补给形式。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林草繁茂的绿色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丝绸之路,战争频繁
B.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C.上游用水增多,河流下游缺水
D.古城工商业发展,环境污染严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楼兰古城为属于沙漠中的绿洲,形成的主导原因:有充足的水源,故古城的消失也主要从水源的减少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若图中数码①②③④表示海洋水、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则数码①②③④依次表示
A.海洋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
B.大气水、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
C.海洋水、大气水、地下水、地表水
D.大气水、海洋水、地下水、地表水
小题2:若图中数码⑤⑥⑦⑧⑨表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则数码⑤⑥⑦⑧依次表示
A.降水、蒸发、地表径流、下渗
B.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
C.降水、蒸发、下渗、地表径流
D.蒸发、地表径流、降水、下渗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水循环过程实际上就是海洋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解题时可采用尝试法解题,把四者填进去以后,结合水循环的环节,看其是否符合水循环的过程。故选B。
小题2:根据上题的结论可知,由海洋水转化成大气水的环节⑤表示蒸发;由地表水转化成海洋水的环节⑥表示地表径流;⑦表示大气水转化成地表水和海洋水的降水环节;⑧表示地表水下渗环节。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使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读“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黄河河段?
A.支流众多
B.汛期主要出现在7、8月份
C.含沙量少
D.有凌汛现象
小题2: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对当地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A.解决资源供求矛盾
B.消除城乡差别
C.提高环境的承载力
D.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CD
本题解析:
小题1:图中河段位于黄河下游山东境内,泥沙沉积属地上河,多汊流无支流;河流流向高纬度,有凌汛现象;汛期出现在7、8月份。选项B、D正确。
小题2: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环境的承载力。“解决、消除”相对太绝对话了。选项C、D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