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15 06:07:36
1、综合题 (26分)下图为我国西部部分区域示意图,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区域在几千万年前就是一个湖盆。原先的气候温暖湿润,生物繁茂,生物遗体不断堆积;后来,气候变干,湖水蒸发,形成一个盐的世界。它夹在高山之间,地壳活动强烈,多断裂和岩浆活动。
材料二 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于2014年7月15日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形成综合服务-海关、国检查验-口岸作业居中,仓储物流分居两侧,保税加工外围布局的格局。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将努力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内陆进出口集散中心、产业集聚地和中亚、西亚地区的战略经济中心城市。
(1)结合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中甲区域附近的三类矿产资源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并简述资源开发对促进甲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2分)
(2)兰新高铁于2009年开始建设,2014年12月通车,该铁路建设不仅创造了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通车距离最长、世界上穿越最长风区等世界多项之最;而且也是铁路建设与保护世界性文化遗址和自然保护区的杰作。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兰新高铁建设周期较长的主要原因。(8分)
(3)兰州建立了“综合保税区”,实施综合保税制度,运营国际货运列车,力图重新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中心城市。试分析兰州发展物流业的优势条件。(6分)
参考答案:
(1)煤矿:生物沉积作用(2分) 钾盐矿:化学沉积作用(2分) 铅锌矿:岩浆作用(或岩浆活动)(2分)
措施:①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构建多条产业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增加附加值;②积极改善交通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民族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及新兴产业;③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控制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每点2分,共6分)
(2)地形起伏大,自然条件复杂;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穿越风沙、高寒等灾害频发区,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一次性建设里程长;需要考虑对自然保护区与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每点2分,答4点得8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3)①兰州是我国西部的大城市(或省会城市),是西部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②铁路连接东西和南北,交通便利;③历史悠久,经济基础好;④科技力量较强;⑤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政策的支持等。(每点2分,答3点得6分)
本题解析:
(1)结合材料一和图示分析,甲区域拥有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钾盐和铅锌,从材料中“原先的气候温暖湿润,生物繁茂,生物遗体不断堆积”形成煤炭;“气候变干,湖水蒸发,形成一个盐的世界”,水中盐分不断聚集,因化学沉积形成钾盐;在铅锌矿床中有沉积岩容矿的海底喷气沉积矿床、火山岩容矿的海底喷气沉积矿床、与岩浆岩有关的容矿沉积等,从材料中“地壳活动强烈,多断裂和岩浆活动”,分析,因岩浆活动形成铅锌矿。
措施:主要从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考虑。甲区域因资源丰富,该区域发展主要依托资源开发,故开发利用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因初级产品获得经济效益低,故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偏于产品输出,加强区域间联系。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西北地区,地势起伏大,自然条件恶劣,加大施工难度;“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通车距离最长”,体现了一次性建设里程长;“世界上穿越最长风区”,体现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铁路建设与保护世界性文化遗址和自然保护区的杰作”,需考虑对自然保护区与历史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
(3)物流业需考虑交通条件及需求量等。兰州是我国西北部重要的铁路枢纽,陇海-兰新线、包兰线、兰青线四条铁路交会点,交通便利;兰州是我国西部大城市,货物重要集散地,对交通需求量大;“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于2014年7月15日获国务院批准设立”,体现了国家政策支持;历史悠久,经济基础好;科技力量较强。
考点: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作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兰新高铁建设周期较长的主要原因;兰州发展物流业的优势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于公元627年8月 从长安出发,长途跋涉5万余里,于631年10月到达摩揭陀国佛教学府那烂陀寺学习。645年2月,回到长安。上图为玄奘取经路线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长安所在的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
A.断层
B.向斜成谷
C.冲积平原
D.缓斜平原
小题2:玄奘跋涉途中
A.从长安至碎叶途中,降水始终减少
B.从碎叶至曲女城途中,气温不断升高
C.到达那烂陀时,当地盛行东南风
D.返回长安时,当地河流水位处于全年较低值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渭河平原是断层下陷形成的。。
小题2:8月为南亚夏季,盛行西南季风。从长安至碎叶途中,降水总体趋势是减少,但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某些地区可能降水较多。从碎叶至曲女城途中,有山区存在,气温不可能一直升高。返回长安时,为2月,是冬季,当地河流水位处于全年较低值。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地貌的形成与流水浸蚀作用有关的是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图表示某地区多次地震的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图中纵坐标为震源深度,横坐标表示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其中0表示的是海岸线位置,-8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西800km,2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东200km,图中的点表示各次地震的震源位置。1.总体上看,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是
①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②在海岸线的东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③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内
④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到海岸线距离与震源深度关系不明确2.对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合理解释是3.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
①太平洋西部岛弧②北美大陆西海岸③北美大陆东海岸④南美大陆东海岸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E.大洋板块发生了张裂运动
F.大陆板块内部发生了张裂运动
G.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H.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
I.①②
G.②④
①③
③④
参考答案:1. C
2. D
3. A
本题解析:1.读图可知,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在海岸线的东侧,地震次数少,震源较浅,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内。
2.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导致该地区海岸线两侧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不同。
3.由上题的结论,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这种现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所以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太平洋西部岛弧和北美大陆西海岸地区。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板块构造和地震。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在1950年,著名地理学家Peltier根据全球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划分出大、中、小三种不同的某种外力侵蚀强度区域(如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大、中、小三种侵蚀强度区域,其中对A区域不作该外力作用强度的划分。
【小题1】直接受该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有( )
A.芬兰的湖泊
B.沙丘
C.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
D.黄土高原的沟壑
【小题2】据图分析,下列区域中该外力侵蚀强度最大的是( )
A.两广丘陵
B.刚果盆地
C.大分水岭
D.撒哈拉大沙漠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资料分析能力(外力作用)。第8题,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侵蚀而形成的。
【小题2】第9题,根据甲、乙、丙分别代表大、中、小三种侵蚀强度区域,即表示甲表示该种侵蚀作用最强,结合资料反映气候特征:降水量700mm---1500mm左右;气温:-5°C---25°C;两广丘陵最符合该气候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