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15 06:07:14
1、单选题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1年1月10日报道,有多位权威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年至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设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完成题。
小题1: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
A.水稻的种植范围缩小
B.阿尔卑斯山雪线上升
C.北美1月0 ℃等温线北移
D.南海鱼种大量出现在黄海
小题2:在未来二三十年中,人类最不可能面临的挑战是?( )
A.能源资源更加短缺
B.海平面加速上升
C.农作物因生长期缩短而大面积减产
D.中高纬度地区航运条件恶化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未来20年至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气温降低会使水稻的种植范围缩小。全球相对气温偏低,会使阿尔卑斯山雪线下降,北美1月0 ℃等温线南移,黄海鱼种可能大量出现在南海。
小题2:由于全球处于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故海平面不可能加速上升。只有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地区、高山地区冰川融化加速,大量淡水入海,且海水膨胀上升,才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借助材料考查了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多选题 读“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2)由于沿线城市可用清洁燃料取代部分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煤炭,这将降低城市环境污染中______污染的程度
A.水资源紧张
B.资源浪费严重
C.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相协调
D.木材短缺
E.大气
F.水
G.噪声
H.固体废弃物
参考答案:1. C
2. A
本题解析:西气东输为我国2l世纪的四大工程之一。西部丰富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运输可送至东部地区,这样既可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可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第(1)题,西气东输从运输角度来看,是克服“气”的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故选C。第(2)题,同等质量的煤炭和天然气燃烧后,煤炭所释放的CO2、CO较多,且多粉尘,易造成大气污染。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 2009年12月7日,24岁的斐济女孩威克姆在哥本哈根大会主席台上大声疾呼:“希望50年后,我的孩子们还可以在这个美丽的岛屿上继续养育她们的后代。”说完泪流满面,全世界为之动容。
回答(1)——(3)题。
(1)威克姆呼吁的问题是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
[? ]
? A、厄尔尼诺现象加剧,气象灾害频发
? B、生态系统改变,物种灭绝
? C、海平面上升
? D、热带疾病扩散流行
(2)符合全球变暖原因的一组是
? ①大量砍伐森林 ②大量燃烧矿石燃料 ③海水体积受热膨胀 ④陆地入海河水大增 ⑤冰川融化
[? ]
? A、③⑤
? B、①②
? C、①②⑤
? D、①②③⑤
(3)针对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
? ①扩大沿海地区地下水开采,以吸纳上升的海水? ②全部沿海建设堤防工程,并升高加固
? ③及时监测和预测海平面的升降? ④加强滨海湿地和红树林等生态系统建设
[? ]
?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②③
参考答案:(1)C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题。1.图中的天体M可能是2.图中体现出了多少级天体系统3.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月球或水星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土星
E.1级
F.2级
G.3级
H.4级
I.①③
G.①②
③④
②④
参考答案:1. B
2. B
3.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天体M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依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远近关系可以判断,可能是水星或金星。正确答案选B。
2.图中体现出了2级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和地月系。正确答案选B。
3.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正确答案选A。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宇宙环境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自转周期适中,
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年变化都较小,适合生物生长
考点:主要考查了八大行星距日远近关系、天体系统、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同时产生自然灾害。完成题。
小题1:下列对我国部分资源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北方多煤和石油,南方多铁矿和煤
②北方平原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平原少、热量多、水分多
③西北干旱、多风沙、光照少;西南湿润、纬度低、光照强
④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草场资源和太阳能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小题2: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阶段是
A.采猎文明阶段
B.农业文明阶段
C.工业文明 阶段
D.现代文明阶段
小题3:有关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动力 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部分矿产资源枯竭等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 ③作为可以不断循环的水资源,永远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④对于不可更新资源,今后应加以保护,争取少利用或不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小题4:下面有关洪水形成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描述,不正确的是
A.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洪水
B.气温升高,冰雪大量融化形成洪水
C.地面坡度小,河道排水速度快,形成洪水
D.流域内植被覆盖差,河流汇水速度快,形成洪水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C
本题解析:
小题1:我国北方多煤和石油,南方多有色金属;西北干旱、多风沙、光照强;西南湿润、纬度低、光照相对较弱。正确答案选D。
小题2: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阶段是农业文明阶段。正确答案选B。
小题3: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动力;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部分矿产资源枯竭等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正常使用可循环使用,如污染严重,则会影响循环使用,C是错误的;对于不可更新资源,今后应加以保护,适度使用,D是错误的。正确答案选A。
小题4:地面坡度大,河道排水速度快,形成洪水。错误的是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资源的分布特点、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洪水形成因素。
考点17: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社会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
2.以土地资源为例
①采猎文明阶段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以狩猎动物和采集果实为生。这时土地数量的对于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这一阶段,人类主要是通过适应自然环境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②农业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这时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阶段,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但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开始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
③工业文明阶段
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考点18:自然灾害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 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的安全。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说明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并了解对该灾害的监测和防治措施。
以洪灾为例
①洪灾的形成原因
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的堤坝溃决;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人类不确当的经济活动等。
②洪灾的危害
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等
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
③洪灾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排洪速度;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
本题难度:一般